邯郸学步读后感共5篇(读完邯郸学步有什么感想)

时间:2022-06-02 11:12:29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邯郸学步读后感共5篇(读完邯郸学步有什么感想),供大家参阅。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5篇(读完邯郸学步有什么感想)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1

  邯郸学步读后感300字_读后感作文

  篇1: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邯郸学步》。我读得文中的青年

  人很笨,很可笑。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战国时候,燕国寿陵的一个青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很好看,不过路途遥远,赶到了青年人学了几个月,还是学不会。他想,也许是自己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素性对掉了原本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把他搞得手足无措。最后,青年人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而且把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特钱已经花光了,不得不回寿陵,只好爬着回去。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文中的青年人真笨,他抛弃了自己的所长,而盲目防他人。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方法,其结果是自己无所适从。最后只好趴着走路了。

  读了《邯郸学步》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对待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要结合实际,发扬自己所长,学习他人的优点,做到学以致用。

  篇2:邯郸学步读后感

  肖钰婕

  前几天,我读了《邯郸学步》这则寓言,我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个小孩觉得自己走路太笨拙了,于是去学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告诉了我们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都丢掉。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我正在写作文,妈妈为了让我把作文写好,找来一些范文给我读,本来我已经构思好了,可是我觉得那范文比我写得好多了,于是,我就模仿这篇作文,写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啊!这简直是模仿得四不像嘛!”我真不该盲目的模仿这篇作文,反而弄巧成拙,于是,我赶紧从头到尾自己构思认真地写,这篇作文才写好。我们班有这么一位同学,他的字本来写得很漂亮,但是她却觉得同桌的字更漂亮,于是装模作样地学了起来,谁知,没过几天,既没有练好别人的字,还把自己原来写字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其实,学习别人的优点没错,看来讲究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呀!

  大家可千万不要学习《邯郸学步》中的主人公呀!学来学去,结果一事无成,还丢了以前的东西。

  篇3: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邯郸学步》,我才发现,寿陵这个人跟我十分的相似。

  《邯郸学步》记述了一个叫寿陵的少年,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没有自信心,而且还学一样丢一样。最后,他竟然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走路。来到邯郸,他眼花缭乱,不知道学哪个,又忘了自己是怎样走的了,只能爬着回家。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我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最应该做检讨,因为我也是像寿陵这位少年一样的。

  我早些年学过绘画,学的是水彩,可是,我学完之后,我又不想学了,因为我还小,又像歇一歇,所以就不学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又像乒乓球,打了之后,又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不学了;之后又学了书法……我就是这样唉……

  我看了《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才明白,我应该一心一意地去学,不应该三心二意,六神无主。

  是不是有些同学和我一样呢?

  我觉得寿陵这个人也太心血来潮了,自己本来已学来了本领,可他却丢了旧本领而去学新本领,你说他傻不傻?

  我读了这篇成语故事,让我懂得做什么要一心一意,这使我受益一生。

  篇4:邯郸学步读后感

  在我的课文里,有一篇《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了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

  一进邯郸城,他就觉得路上的行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

  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于是,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我觉得学本领不能机械的模仿,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活学活用,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不仅学无成就,也会把自己固有的技能也失去了。

  我们学习时不能向燕国寿陵的那个人一样机械地模仿别人,不然,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这样就太不值得了。

  篇5: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成语故事》中的《邯郸学步》,它主要讲了燕国有个青年人,平时老爱学别人的举止和步法,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居民走路姿势优美,称的上是天下第一,便不辞辛苦前往邯郸学步,他在那里丢弃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完全依照别人的走发,最后,越走越糟,只好爬着回去了。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不然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会把原来的本质丢掉。就像学习,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所以我们总会想别人学习。记得有一次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我觉的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好,便学着别人的复习方法去复习。我看这个人在复习语文,便也看语文。又看见另一个人在看数学,便也复习起数学。就这样,弄得我什么也没复习好,学习成果当然也不好了。

  通过这些事,我希望大家都要记住:虚心学习虽好,但千万不要邯郸学步,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否则到最后只会弄巧成拙!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2

  邯郸学步读后感200字_读后感作文

  篇1:《邯郸学步》读后感

  郑一鸣

  《邯郸学步》这则寓言通过描写燕国少年学邯郸人的步法,结果不仅没学会,还把自己原来的步法给忘了,最后,只能爬回燕国。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模仿要得法,不能生搬硬套这样一个道理。

  有一次,我在写练习册,有一道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借了几个同学的抄了。结果,抄得牛头不对马嘴,逗得全组的人都哈哈大笑。这就是生搬硬套。

  生活中,也不能生搬硬套。例如,下雨了,马路上积了很多水。这时,如果你径直冲过去,汽车很容易熄火。如果,你绕个弯道过去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篇2:《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邯郸学步》这个故事。

  主要讲了:从前有个人在邯郸学习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从中我明白了: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忘掉了……不要盲目去学别人的东西,最后落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下场。

  比如:一个人本来是学水墨画的,后来看着油画好看去学油画了,又觉着版画好看去学版画了,又觉着数码绘图好看去学数码绘图了……最后这个人什么画都没学会,自己的水墨画反而不会画了。

  学习别人长处是好事。但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我们学习别人的事候,不要忘了自己。

  篇3:《邯郸学步》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邯郸,他听说赵国的步法十分优雅,决定去找过学习步法。可是到了赵国后,他怎么也学不会,只好回家。这时他才发现,他连原先的步法都不会走了,只好爬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胡乱模仿别人,免得没学会别人的东西,反到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丢掉了。我们学东西也一样,不要在模仿别人的时候把自己本身学会的东西丢掉了。向别人学习东西是为了更好的改善自己的东西。就像这个故事一样,邯郸非但没有学会赵国的步法,反把自己原先的步法丢掉了,最后只得爬回家。

  篇4:《邯郸学步》读后感

  战国的时候,有个燕国的青年见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好看,就模仿起邯郸人走路的样子,一会学这个人,一会学那个人,一连几个月,不但没有学成邯郸人走路,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篇寓言讽刺了那种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模仿别人不成,反倒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

  篇5:《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邯郸是赵国的都城,那里的人走路姿势特别威武,周围四邻都非常的羡慕。燕国的人想学这种走路的姿势,就派了几个少年到邯郸专门学习。没想到,这几个少年学了很久,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学步的姿势,连自己原来的走路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国。别人见了,都掩口而笑。这个成语词语故事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来的技能,所以我们不能向燕国的那个人学习。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3

  邯郸学步小学生读后感

  导读: 邯郸学步小学生读后感1

  前几天,我读了《邯郸学步》这则寓言,我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个小孩觉得自己走路太笨拙了,于是去学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告诉了我们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都丢掉。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我正在写作文,妈妈为了让我把作文写好,找来一些范文给我读,本来我已经构思好了,可是我觉得那范文比我写得好多了,于是,我就模仿这篇作文,写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啊!这简直是模仿得四不像嘛!”我真不该盲目的模仿这篇作文,反而弄巧成拙,于是,我赶紧从头到尾自己构思认真地写,这篇作文才写好。我们班有这么一位同学,他的字本来写得很漂亮,但是她却觉得同桌的`字更漂亮,于是装模作样地学了起来,谁知,没过几天,既没有练好别人的字,还把自己原来写字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其实,学习别人的优点没错,看来讲究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呀!

  大家可千万不要学习《邯郸学步》中的主人公呀!学来学去,结果一事无成,还丢了以前的东西。

  邯郸学步小学生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邯郸学步》。我读得文中的青年 人很笨,很可笑。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战国时候,燕国寿陵的一个青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很好看,不过路途遥远,赶到了青年人学了几个月,还是学不会。他想,也许是自己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素性对掉了原本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把他搞得手足无措。最后,青年人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而且把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特钱已经花光了,不得不回寿陵,只好爬着回去。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文中的青年人真笨,他抛弃了自己的所长,而盲目防他人。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方法,其结果是自己无所适从。最后只好趴着走路了。

  读了《邯郸学步》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对待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要结合实际,发扬自己所长,学习他人的优点,做到学以致用。

  【邯郸学步小学生读后感】 1.有关邯郸学步的读后感 2.《邯郸学步》读后感作文 3.邯郸学步读后感 4.邯郸学步造句 5.邯郸学步成语 6.邯郸学步课文原文 7.成语邯郸学步故事 8.邯郸学步续写

  上文是关于邯郸学步小学生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4

  《成语故事》这本书里有不少讽刺的小故事,当读到其中的《邯郸学步》时,我不禁笑出声来,《邯郸学步》读后感作文。再一思索,我又觉得这短小而幽默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

古时候,有一个人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背井离乡去邯郸学走路,他整天在路边,来一个人就学一个人,越学越杂,最终没学会邯郸人走路,却连自己原来如何走路给忘了,只得爬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是不行的。就拿写作文来说吧,本来自己是可以写好的,只因觉得别人或作文书上的写得好,就硬要抄袭套用,使得文章不真实,七拼八凑的句子堆在一起,显得凌乱而无章法,读后感《《邯郸学步》读后感作文》。 养成这个习惯,写作文就永远依靠别人,最终弄巧成拙,很难写出有新意的句子。

看来,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不能盲目地学别人,在借鉴他人成果时,应取其精华加以学习利用。

《邯郸学步》读后感作文300字

  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邯郸学步》这一成语故事。里面写的是:古时候----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 有一个人看见邯郸人走步很好看,就想去邯郸学走步。可是,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步,还把自己的走步方法给忘了。最后,他只能爬着回家了。

  这就是“邯郸学步”的来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做事先做好,再学习别人。

  《邯郸学步》读后感

  昨天,妈妈给我读了一篇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邯郸学步》。

  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非常不自信,他总是觉得别人做的都是好的。他听说邯郸人走路很美,他就去学邯郸人走路。结果,他连走路都不会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我懂得了:不要总认为别人干什么都是好的,自己要相信自己,要做一个自信的人。

  《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晚我读了【邯郸学步】这篇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人总是学别人走路,到最后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别人的优点是好的,但是方法要正确,不能不动脑子胡乱学,否则不但没学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也给失去了。

  《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燕国的一个青年人到邯郸学当地人走路,结果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给----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 忘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会了这这个本事,又想学那个本事,最后不仅学不到本事,连自己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邯郸学步》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邯郸,他听说赵国的步法十分优雅,决定去找过学习步法。可是到了赵国后,他怎么也学不会,只好回家。这时他才发现,他连原先的步法都不会走了,只好爬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胡乱模仿别人,免得没学会别人的东西,反到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丢掉了。我们学东西也一样,不要在模仿别人的时候把自己本身学会的东西丢掉了。向别人学习东西是为了更好的改善自己的东西。就像这个故事一样,邯郸非但没有学会赵国的步法,反把自己原先的步法丢掉了,最后只得爬回家。

  《邯郸学步》读后感

  战国的时候,有个燕国的青年见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好看,就模仿起邯郸人走路的样子,一会学这个人,一会学那个人,一连几个月,不但没有学成邯郸人走路,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篇寓言讽刺了那种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模仿别人不成,反倒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

  《邯郸学步》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邯郸学步这篇文章,邯郸听说人走路的姿势很美,他就每天在路边,来一个人,就学一个人,到了最后连自己走路的姿----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3 势也忘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任何事不要只学别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只学别人,就会把自己的本来面目都忘记。

  《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读的故事是《邯郸学步》,故事讲的是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好看,北方燕国有一个年轻人来学邯郸人走路,他跟这个人学学,跟那个人学学,学了两个月还是没有学会,自己的钱也花光了,还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最后只好爬回了燕国。

  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遇到事情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

  邯郸学步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成语故事》中的《邯郸学步》,它主要讲了燕国有个青年人,平时老爱学别人的举止和步法,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居民走路姿势优美,称的上是天下第一,便不辞辛苦前往邯郸学步,他在那里丢弃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完全依照别人的走发,最后,越走越糟,只好爬着回去了。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不然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会把原来的本质丢掉。就像学习,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所以我们总会想别人学习。记得有一次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我觉的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好,便学着别人的复习方法去复习。我看这个人在复习语文,便也看语文。又看见另一个人在看数学,便也复习起数学。就这----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4 样,弄得我什么也没复习好,学习成果当然也不好了。

  通过这些事,我希望大家都要记住:虚心学习虽好,但千万不要邯郸学步,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否则到最后只会弄巧成拙!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5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5

  大凡传播久远的作品,往往注家蜂起,代代积累,世世相袭,遂成专门之学,以至于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形成为一个显著特点,这在学术发展史上自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如先秦诸子散文,不仅集中国古代思想之大成,而且文辞悠扬,注疏充栋,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同样,唐诗、宋词、元曲也无不以独特风骚凸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可谓是这种思想观点的又一个诠释。无疑,这些文化瑰宝只所以历久不衰,亘古常新,甚至风靡世界,究其原因,无不是因为其独特的民族风韵和历史积淀所致。

  邯郸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尽管历史的云烟已经湮没了夏风商韵,人们再也看不到赵国的辉煌强盛,然而,邯郸的成语典故又往往能勾起人们的思古情怀,深厚而悠远。据记载,与邯郸有关联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之多,上自远古,下至明清,洋洋洒洒三千余年,可谓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景观。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而且也以其显著特征成为邯郸文化的亮点。然而,可能是历史久远的缘故,人们对一些成语典故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层面,并没有去深入挖掘它的内核,使一些珍贵的历史片段沉睡于荒漠的古道中,空对清风冷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签于斯,本文拟就对邯郸学步以及与赵国社会的多重联系予以探讨,以引起有关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一、何谓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一词源于《庄子·秋水》,秋水篇衍《逍遥游》《齐物论》之宏旨,意在探究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取篇首二字为篇名。该词的原文为:“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①这段话是篇中魏公子牟与公孙龙的对话,译成现代汉语是:你没有听说过寿陵的少年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吗?他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去。这段话经过演化便被凝练为邯郸学步的成语,其中包含的哲理,一直被人们广泛运用。

  查辞典可以看出,邯郸学步也叫“邯郸重步”、“邯郸匍匐”、“寿陵失步”、“学步邯郸”。邯郸:赵国都城;学步:学习步行。唐·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馀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即乖本性,未得赵国之能,舍已效人,更失寿陵之故。是以用手据地,匍匐而还也”。按《汉书·叙传上》引《庄子》,“学行”作“学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写道:“东施初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后世比喻生硬模仿,不但学不成别人的东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长处丢掉了。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之一:“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府首邯郸学步”。《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洪楝园〈后南柯传寄序〉》:“或问于余曰:‘昔时汤临川先生有《南柯记》之编,而子是作又名《后南柯》,亦借蚁为喻,意者以汤意未尽,而为东施效颦乎?抑羡慕成作,而为邯郸学步乎’”?明朝时,人们也作学步邯郸用。明·邓云霄《重刻空同先生集序》:“非如后世文人墨客,抽黄对白,剪线隋园,学步邯郸,徒以韵语相矜语也”。明·张岱《又与鸿儒八弟》:“苏人常笑吾浙为赶不着,诚哉其赶不着也。何必攀附苏人始称名士哉?敬儒、陶庵,还为其毅儒、陶庵,则天下之能事毕矣。学步邯郸,幸勿为苏人所笑”。 凡此种种,实际上演绎了一个历史故事。然而,有些问题还是让人弄不清楚。有人可能要问:寿陵少年到邯郸来向谁学步?男子?少女?或是其他?更重要的是,燕国少年为什么到赵国而不是到其他国家去学步?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邯郸学步的载体

  毫无疑问,邯郸学步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故事,事实上,它反映了烽火不息、列国纷争时代赵国的繁荣,是赵国社会兴旺发达的象征,折射了赵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风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近代学者研究,庄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前286年之间,为宋国蒙邑人,即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庄子一生致力于道家学说的研究,文章多数采用寓言的形式,因而随心而发,思想畅游于天地之间,恣意放纵,毫无拘束,多系空洞的议论,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文辞优美,写情状物,栩栩如生,理论辩述,妙语连珠,因此,其思想流传很广。然而,庄子的一生始终是和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悲剧般地度过了一生。考察庄子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盛年正是赵国武灵王和惠文王时期。赵武灵王(?——前295年)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公元前307年,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开始开疆拓土,大展鸿图,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驰骋在战国的舞台上。以后,赵惠文王励精图治,国势大增,使赵国进入历史上的最繁盛时期,成为强秦之外的数一数二国家。这些,不能不对庄子的思想产生影响。

  赵国改革后的强盛是多方面的。沈长云先生等著的《赵国史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扩胡地千里,消灭中山,使赵国领土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扩展。经过赵武灵王多年的经营,赵国北部疆域扩展至今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一带,以赵长城与北方少数民族为界,赵东部边境延伸到黄河以东河间(今河北献县东)、扶柳(今河北冀州市以北)一带。东北部边境以古涞水与燕国为界。西部边境较以前略有缩小,以汾水与秦为界,南部疆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仍和魏、卫、韩交错接界。②不仅如此,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依靠其强大的国力及廉颇、赵奢等著名战将,两次大败秦军,使人不敢小视赵国。

  赵国的经济发展在战国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赵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是当时公认的强国。赵国的经济发展呈多样化的特征,尤其是它的畜牧业,对赵国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国的冶铁、铸铜,制陶、酿酒、玉石、丝麻纺织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和的经济政策,赵国的商业一片繁荣,赵都邯郸是当时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人口30余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位于沟通南北的交通干道之上,又是西接上党东出河北平原的通道,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邯郸境内河流交错,商贾云集,是一个大的物质聚散地,出现了许多名噪一时的大商人,富比王侯。如郭纵、吕不韦等。

  赵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赵国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中原地区的古老部族与周边的邦方毗邻而居,相互交融,使这一地区的文化明显地带有二重性。即作为赵文化的主体应该是中原的华夏文化,但在同其它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异族文化因素,对赵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放荡冶游的精神。在赵文化的哺育下,赵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勿庸讳言,战国阶段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是时,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但赵武灵王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锐意改革,把赵国推进了七雄的行列。这一时期,赵国吏治清明,政通人和,兵强马壮,名士如云,使山东各国唯赵之马首是瞻,并出现了代秦而统一全国的趋势,赵国的刺刀确实令人望而生畏。军事政治的强大使人们对赵国充满了敬仰和畏惧。同样,经济的发展使赵国物质丰富,商业繁荣,粮仓充裕,人民安居乐业。赵国的富足和昌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向往赵国,羡慕赵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他强烈地吸引着周边国家的目光,使人们把赵国的一切都看得那么美好。寿陵少年的邯郸之行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佐证。

  三、邯郸学步的余韵

  战国时期,硝烟弥漫,诸侯割据,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语。作为战国七雄的赵国,在生活、穿衣、住行等方面,自然有着自己的风格。 赵国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尤其是赵国的都城邯郸,河流纵横,水质清澈,美丽的滏阳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姑娘白皙,小伙儿慓悍,人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据沈长云先生等著的《赵国史稿》记载,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在服饰方面非常讲究。《史记·货殖列传》说赵姬,“设形容”,即指特意穿装打扮。《盐铁论·通有》说赵国、中山,“男女矜饰”,也指特别爱好穿着打扮。赵武灵王改革,进行胡服骑射,将胡人的服装引入赵国的社会生活中,从而使赵国的服饰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赵国人的衣服,按着文化风格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中原文化类型的衣服,另一种则属于胡服。此外还有一种游离于这两种系统之外的剑士服。见于文献记载的属于中原文化类型的有长袂之衣、狐白裘、羝羊裘、端委、褐衣和宫中卫士所穿黑衣,属于胡服的主要有貉服,属于剑士服的有短后之衣。赵国人的服饰衣料,则以丝织品和麻布为主。除此之外,赵国人还用头冠等艺术品装饰自己。使得赵国的姑娘千娇百媚,风情万种,小伙子风流倜傥,洒脱英俊,尽显赵国春色。 赵国人的出行,主要是步行、乘车而行、骑马而行、乘舟而行等方式。步行应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出行方式。见于文献记载的赵国的鞋子类服装有屦、利屣、皂靴等。其一是一种麻、葛制成的草底鞋,这是赵人日常所穿的鞋子。其二则是一种妇女常用的鞋子,《史记·货殖列传》描写赵女郑姬“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贵也”,《集解》引徐广曰:“蹑,一作‘跕’,跕音吐协反。屣音山耳反,舞屣也”。利屣就是一种舞鞋。其三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引入赵国的胡人之靴。无疑,在鞋文化尚不发达的先秦社会,屦、利屣、皂靴的使用,使赵国人增添了许多魅力。 赵国男儿的脚步是雄壮的,它踏破了重重关山,越过了条条大河,孕育了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多少年来,这种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认同,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赵国男儿的脚步是坚定的,它踢碎了边塞的晓月,撕裂了沙场的征衣,以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家的颂歌,这是一种雄性的美。正象黄宗羲在《马雪航诗序》中所说:“彼知性者??中原之风骨,燕赵之悲歌慷慨。” 寿陵少年向赵国的男儿学习走路,想懂得矫健,刚毅。

  赵国的姑娘是美丽的,像沁河的流水般柔和,又像云雾中的邯山般俊秀,飘飘洒洒,云缠雾绕,下临凡尘。在男耕女织的仙境中,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国脉,播扬着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不用长袖善舞,她们已经撕碎了纯情男儿的心。

  寿陵少年向赵国的姑娘学习走路,想知道飘逸,轻盈。 也许,寿陵少年还试着向老人或是儿童学习走路,然而,他什么都没有学会,甚至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在人们不友好的笑声中,永远地走进了历史。不幸?或是悲哀?其实都不是。寿陵少年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重荷,告诉人们的只有一个道理:你,我,他,都应该会学习,而且应该善于学习。 参考文献:

  ①庄周: 《南华经》 ,刘玉香 知意 仲兆环 车子译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 1994年4月第1版 ,第232页。

  ②沈长云: 《赵国史稿》, 中华书局, 2000年11月第1版, 第178—179页。(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邯郸学步读后感共5篇(读完邯郸学步有什么感想)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邯郸学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