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传习录读后感共5篇(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欢迎参阅。
传习录读后感共1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传习录》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传习录》读后感600字: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一段说的是徐爱听完王阳明的教导,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细琢磨,发现与他以前学的这些朱熹的言论总是不能契合,所以他来问王阳明。
这一段对我有帮助的是“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非常有名的弟子。王阳明对这两个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坚信孔子的观点,并笃定地去奉行实践。曾子是听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实践。我现在的状态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师父说什么我都坚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当中去践行师父说的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阳明对徐爱引的“《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进行了讲解,并对《中庸》说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三种人分别说明。“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我自己对照了一下,我勉强算第三种人。勉强是因为我觉得“夭寿不二”这点上我没做到。
王阳明又通过徐爱的继续提问,带出了阳明心学的一套核心概念。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阳明心学整明白,那王阳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体,明德是性的体现,肉身是由心主宰的,从心发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体,意放在哪,那就是物。这些概念到现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练,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阳明说出他对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观事物,意从心发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物是和你的心有关系的,所以才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希望能帮助您!
传习录读后感共2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行合一,共承文明——《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传习录》,钱穆口中“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蕴藏了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精粹,读它,是对心灵的拷问与洗涤,澄澈与升华。
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初读,就令我汗颜,因为我就是那个“知而不行者”。我自诩懂得的道理不少,可是,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多少?我知道“人生大病,唯一’傲’字”,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读过”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当我盛气凌人时,当我半途而废时,当我得理不饶人时,我敢说,我懂了么?
再品,更汗颜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本质。概念,只是对本质的描述,我看似知道许多道理,其实都是镜花水月,空中阁楼。实践方能出真知,而我,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成。知而不行,就是悬空思索;行而不知,就是冥行妄作。我向来悬空思索,耽于理论,疏于实践,今日起改之。
可是,你们呢?你们是否同我一样,已经知悔?如若知悔,又是否已改之,亦或是依旧在苦苦挣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太多太多的知行不一者了。有像我一样的知而不行者,例如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键盘侠“、”喷子“,”愤青”……他们,或者说,我们,带来的言语暴力、社会伤害,难道还不够多么?读后感·前段时间四川那位自杀的医生,难道不是明证吗?也有另一些人,他们无所畏惧,视法律如无物,弃公德于不顾,冥行妄作而自以为特立独行,损人利己还理直气壮,他们,有杭州的那位纵火保姆,有飞机上的那位抖脚先生,有破坏六千万丹霞地貌的少年,有重庆那位殴打司机致使一车人坠江而死的女士,还有……我长叹一口气,此刻,我不仅仅是汗颜,简直是羞愧难当!为你,为我,为我们。
是的,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为中华;我们的祖先,叫炎黄;我们的文明,是华夏!它在蛮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散发出动人的芬芳。可是,这个拥有三千年诗韵、五千年灿烂而辉煌文明的民族,他的传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们的民族与文明,承受着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经过无数的摸索,攀过高山,穿过幽谷,渡过黑河,终于,在近代,以决绝的姿态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迎接他们、传承他们、发扬他们吗?不,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做法,王阳明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我们人人知行合一,每个人都为传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而做出实质行动,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文明不仅不会被我们玷污,反而会被我们发扬光大甚至超越先贤。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的文明由此而来,也必将由此而茁壮成长。作者:黄鑫宇
相关: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希望能帮助您!
传习录读后感共3
《传习录》读后感
1、关于“主一”之功的讨论
在宋明理学里,“主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阳明请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读书时一心在读书上,待客时一心在待客上。换句话说,弟子理解的主一实际上就是做事专注。阳明对此予以否定。阳明认为,做事专注那是“逐物”,同理好色的一心扑在好色上,爱财的一心扑在爱财上,充其量只能说是“逐物”。而真正的“主一”是一心只在天理上。同理,圣人“应变不穷”,不是因为圣人事事预先讲求,而是圣人有如明镜之心,可以随感而发,无物不照。
这里体现了阳明的学问“先立乎其大者”的明显倾向,而舍弃在外物上求索的方法。但依我的体会,此处恐怕也有救偏补弊的立言宗旨。如果字面理解,认为做啥事都不要专心而要念着天理,甚至不用接触外物只要念着天理就好,那就远离阳明的本义远矣。至于阳明本义为何,我现在有个似懂非懂的解读,还难以直接用语词表达出来。读圣贤书不可在字面文义上穿求,而得去试着领会圣贤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肤浅化解读并认为古人说的都是迂腐的蠢话。这也是我打辩论的收获之一,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
扯远了,这个内容下面会继续展开。
2、关于读书的探讨
阳明对读书穿求文义的做法多有批评,认为重点还是去认识心中那个天理,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那个天理。我目前对所谓天理还没有较为深刻的体认,但对于读书的讨论倒是颇有同感。
阳明说,旧时的人看很多书,便能在读懂书上没碰到太大问题,但问题在于他把文章给读懂了,没有在心体上用功,没有实践,终究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对于后人著述的评价,阳明认为,圣人只言片语只能给后人留下关于天理大致的描述,以帮助后人去求真,除却文字以外的内容,圣人是没法传下来的。但后人的著述,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摹仿誊写,然后妄自分析,虽然看上去很吊,但实际上却离求真越来越远。
这一段我在第一次读传习录那会儿就很有印象,这也构成了我对学术、对读书、对读研的思考的一部分。其实在我看来,阳明要表达的简单来讲就是王弼所说的“言不尽意”,文字根本没法百分百准确地、完整地传达信息(关联2019年老友赛辩题“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读书要“得意忘言”,我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圣人的文字就像指路的人的手指,问路的人确实要借助指路人的手指去寻找方向,但你得盯着方向,而不是盯着手指,特别是当你顺着手指看到方向了,你就不要老死盯着手指。
所以事上磨炼很重要。但坦白讲,我觉得学术民工们大多数干的就是阳明所批判的行为,包括我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本科生,我总觉得我看了很多根手指但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方向。因为我的眼睛没法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边只有一团模糊。这对本来抱着经世致用的心(惭愧)报考国际政治的人来讲真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跨考,至少哲学很多时候还是有事上磨炼的机会,尤其是中哲。但依我看现在不管哪一科,应该都存在阳明所说的“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关于动静
儒家尚中庸之道。阳明认为静不等于未发之中,求中的工夫需要贯穿动静,念求存天理去人欲。换句话说,并不是内心宁静就是修养得当,一味求宁静是错误的修养方法;反之,修养的时候追求的是天理,一旦遵循天理,自然内心宁静,不可因果倒置。阳明又说,纯粹追求宁静,并不能根除人欲,它们会潜伏在心中,而一旦遇到事情又会显现出来。因此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时刻用功,才能在动的时候定,静的时候也定。
这一方面我稍有些心得。我曾有段时间有点社恐,出入社交场合会莫名的慌和不自然,是谓不“定”;那段时间我有意地避开了一些社交,渐渐地发现自己内心变得很平静安宁了,自以为社恐解除;但过了不久参加了某次人比较多的社交场合,我的内心又别扭起来。这便是阳明说的:“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关于下学上达的讨论
阳明认为,为学工夫不是先下学,然后进阶到上达,下学和上达不能分开讲。阳明说,看不见的、不能说的、不能想的是上达,而老师能教的,是下学,但上达本身就蕴含在下学中。阳明此语主要是要批判先儒教人的时候,教到深入精微处,便说这是上达;依阳明看来,这即便是圣人之言,亦不过是下学,但又蕴含着上达。因此学者只需要在下学处用功就好,不必刻意求个上达的工夫。
这次我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有一联想,就是像“人生应该怎么过”之类的大问题很多时候是个无效的问题,学会问问题的前提是分清楚哪些内容是能够得到准确答复的、哪些问题只能收到空泛的回应的。我觉得我目前还没有学会问问题。
5、关于正名的讨论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卫国的历史典故,此处简化处理:国君A有儿子B、C,B有儿子D。B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因为家里矛盾跑路了,A想让C继承,C拒绝,因此A让D继承。
然后弟子问这个要怎么正名,并提出说先儒曾经有一个处理方案,就是把D的上位过程报告给周天子和诸侯,然后废掉D换上C。阳明说不行,圣人不能这么搞,D把圣人请去当官,圣人把D给废了,这不合天理。那怎么办呢?最佳方案如下:D既然倾心委国给圣人,自然极度信任圣人,那么圣人就可以说动D去迎回他爸B,因为父子之爱本就是天理。迎回来后,圣人要居中调和,D向B表示悔恨,并把君位还给B并愿意受罚,B也会被D感动然后不受君位,让儿子D继续干,这时候臣民也希望D继续干。D于是把自己的过错报告给天子和诸侯,希望把君位还给老爸;然后臣民大受感动也报告天子和诸侯希望D继续干。于是大家都要求D继续干,D只能继续干,然后尊B为太公,好生侍奉。由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完美解决。
不得不说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实在过于理想化,中间有哪个环节不按这个流程走那就全崩了,当然阳明此处的前提在于性善和父子之情乃天理所在,再联系到曹丕明明就是篡汉也得表面上让献帝禅让、刘备当年要称帝还得拒绝多次最后诸葛亮等人拼命把他劝上了帝位,说不定在性善与父子之情乃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正确的时候,这一幕有发生的可能。
此处我单纯是想为古人的正名辩护一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像是后人所说的君父有无上的权力,而是当爹的要有当爹的样子,当儿的要有当儿的样子,以此类推,约束是双向的,所谓父慈子孝。因此正名实际上就是明确好你在关系对待中的位置并做好你该做的。至于戴震所谓的“以理杀人”,确实就是尊者滥用、歪曲“理”以压迫卑者。但当代版的“以理杀人”依然存在,这本质上不是“理”本身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势一方对话语权的滥用。
至于阳明对人性抱有最真诚的信任,或许从他的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对张永的信任、对卢苏王受的招抚。董平老师说这样虽好,但容易被坑。不过从我有限的生活经验来看,相信人性善与相信人性善的人相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至于骨子里对人性彻底失望的人,在这个原子化的社会里或许可以抛开种种关系的羁绊,但可能也会活得孤独吧。
传习录读后感共4
《传习录》读后感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
党政办 陈桦:
“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生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即“知”与“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这种新奇的思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告诫人们为善要发自内心,要言行合一。有些人喜欢口头大谈道德仁义,现实中却没采取什么行动。他们会说自己内心是善的,只是没有“行”,并认为这也足以说明他们是善人,但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明白某一个道理之后,要真正有相应的行动,才是真的明白。”
财务部 黄沁蕊:
《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我以为这个理不是别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个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国人最倡导的就是合理,我们似乎总是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没有原则。但其实我们是讲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说合理的话,而这个理则需要自己去把握和体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人一直讲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自己在心里觉得合理,在逻辑上讲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慰。试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宁吗?肯定是心里不踏实以至于辗转反侧,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这件事的前后捋顺了,想通了,能够说服自己了,自然如释重负,仿佛获得解脱,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心安,不合理的东西你不会心安。
总师办 肖健:
徐爱勤学好问,常常请教王先生。徐爱就“知行合一”、“心”与“天下事理”等问题困惑不已,纠结其中。
在王阳明看来,这些都是毫无必要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一回事。有A必有B的事情,不必苛求,顺其自然清流而来。他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只要心到了,后面的行、天下事理都是细枝末枝的东西,没有必要纠结。
只有我们只见一叶不见森林的主儿,不知道背后的规律,以为我们看到的表象就是全世界,而纠结于此。
如同我们去学习如何讲话、如何打动人等各种技艺技巧,市面上应运而生有很多此类书籍,教人如何讲话最动听。在先生看来,真、诚就足以。真情实感才是根本,停顿、语调只是锦上添花。我们为了花,而忘记了根。去追逐花,讲求抑扬顿挫、讲求逻辑,在上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孰不知,没有根的花,活不了多久。
工程部 朱吉瑞 :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而王阳明则更进一步,他因材按量施教,更科学合理地分配学生的精力,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应该遵循这个方法,即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所谓过犹不及,不是说有一百分的力就要用一百分的力,当然尽力去做自是应该,但留有一定的精力来应对后面的挑战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做事方法,要有一个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合理地分配手上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把一件长远的事情完成得更好,这和我们建设单位的宏观工作思路也是吻合的。
工程部 高文:
心学推崇人性本善,只因受世俗的蒙蔽和诱惑而迷失了本性,因而要不断地去除各种欲望来修养自己的德行,恢复原有的至善本性和良知,并且通过知行合一,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因而在现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学习王阳明先生的的哲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内心宁静、于世无求,也就心无杂念、宠辱不惊;因为心无杂念、宠辱不惊,也就专心致志、心如明镜;因为专心致志、心如明镜,也就可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行事,从而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顺势而为,人生自然是赢家。
销售部 周浩:
王阳明认为光有知是不够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内心觉得合理,逻辑上说得通,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实际中又变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内心觉得合理的东西用外界事物来验证,用行动和实践来证明你的理论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实际合理。所以,光有逻辑合理是不够的,还要实际合理,或者事实合理,经过事实验证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
商管公司 孟庆宾:
王阳明把客观的具体事物都说成是人心或主观意念的表像。一切东西都要依赖人的心识和知觉而存在, 例如他说: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於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既然如此, 王阳明要世人所格之“物”就是人的心识, 意念和知觉。简而言之, 他的知识论并不具有科学和实用性, 而是一种神秘性的直观, 因为他 “取消了事物的客观独立性, 取消了知识的客观内容。”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苏州城投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党政办 / 编
2017年7月13日
传习录读后感共5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老师学术讲话和论学书信的集子。本文是阅读《传习录》(上卷)所做的要点摘录和读书笔记。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笔记:徒知静守时,想法或许很好,遇到事情时,往往手足无措。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内心笃定、踏实立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笔记:认知与实践,不可分割。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认知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纯粹思考或空想则会产生疑惑,并造成伤害。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笔记:学问见识的长进,必须从根基和本原上用功,逐渐进步,揠苗助长,心浮气躁,难以长进。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笔记:邪恶的鬼怎么能迷惑正直的人呢?“敢与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人的内心产生邪念,所以才容易被迷惑。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笔记:犹如照镜子,只在照上下功夫,不知道镜子本身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得清楚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惠能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笔记:实事求是,在事情上实践、磨炼、省察,凝炼出智慧,方能产生真正的源头活水。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笔记:语言缺乏逻辑,颠三倒四,可以看出其本心缺乏存养,内心昏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至善(至善,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是人的天性,天性于本心之中,不应慌乱于向外寻求,就能够做到心志安定不受困扰,内心笃定而不妄动。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是最好的,致良知,止于至善,他以这些观念教人去追求精神生活,伟大的人格,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这种追求和培养是很重要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须俯身实践,而且要始终持之以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阳明所倡导的“诚”、“知行合一”,具有永恒的心学价值。无论在世事上经历何种艰难和考验,实事求是,省察自新,在事情上去磨练自己、成就自我,追求无我,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杨泉明 ,希望能帮助您!
传习录读后感共5篇(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传习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