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篇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22 18:57: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篇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篇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

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试图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却发现我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写下来只能照抄原文了。不是我自大,只是此时此刻的我已被作者成功洗脑了!开口的权利似乎被征上了税金。

  一如作者的观点,话语的世界可以分出两级。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模棱两可: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史。

  既然谈到纳税,不得不说一下那些开口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即使做纳税人也要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王小波曾经是一个沉默的人,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也不喜欢写稿子。然而当作者不再沉默时,却有着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违背了他多年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但作者还不至于感到痛苦,只是有点轻微的失落感。然而这并不代表自己也是一个合格的纳税人,满足了自己的责任感。只是作者觉得如果这么做,大家会看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这便是是另一种责任感。

  谈到废话篓子,我就会联想到那些鸡汤和官话套话。他们有着最好的发言机会,顺应着大部分人的想法,说着读者喜欢听的言语,一味的迎合读者。这样下来他培养了读者,读者也有可能成为了下一代的他们。与其这样,沉默的大多数该怎么做呢?

  首先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他问保持沉默的愿意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作者就属于最后一种。作为最后一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话语,我们能表达出什么?

  大部分的傻子,都是故作傻态以掩真面,因为在我们身边,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那些不被接受的话语,便只能沉默。而我们,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中一员。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言语是人的表达方式,也是权力被宣泄的方式。

  我们听到亩产可以达到三十万斤,听到土平炉可以炼钢,即使那像牛屎一样的铁块就是钢铁,却也依旧填不饱我们饥饿的肚肠。

  于是我们就对周围的言语产生了怀疑,越是声色俱厉,越是嗓门高亢,越是不值得相信。和任何话语相比,贫穷都是更大的真理。

  所以成熟的人,明辨是非的人,学会了沉默,因为他们懂得了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现象好吗?说不好。

  王小波的语言就像一束强光,刺穿时间的阻隔,让人们看清时代的变革。

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名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篇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读后感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艾青诗选》名著读后感5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中国名著读后感最新作文3篇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左右

初中生中外经典名著读后感心得3篇 中学生必读中外名著

名著《傲慢与偏见》读后感3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读后感

教育名著爱弥儿读后感范文3篇(《爱弥儿》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名著读后感初中5篇(《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初一)

名著《老人与海》读后感3篇(老人与海读后感优秀范文)

名著读后感范例3篇 名著读后感心得体会

《贝多芬传》读后感名著书评3篇 读《贝多芬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