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7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供大家品鉴。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1
这本《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在南京居住之时写的,他把体验的世情、经历的人事、经受的冷暖等统统倾注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成就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一大杰作!
《儒林外史》写的是发生在明朝的事,实则是描绘清朝广泛的社会生活,这故事反映清朝同作者一样的文人在科举制度中遭受的厄运。
开篇描绘了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一个是一头撞贡院号板还号啕痛哭的周进,一个是中举发疯的范进。他们两个都经历了大半辈子二十多次科考才中举,但内心严重崩溃,真是悲剧。
作者还进一步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及不公平。在第三回中,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学道变了脸:“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专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那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正务自然荒废,都是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来!”一声吩咐,两傍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从这可以看出清朝重八股,假托明朝,实写清朝的文字狱。书中还提到了两个“优贡”。一个是医超人,专干送什么包揽词讼、假造文书、冒名代考之事,不仅如此,他还在赌场中抽头得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儒林恶少,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肆业”。另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吝啬鬼严监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这样一个劣绅,竟被推举为“优行”。这俩个臭名昭著的儒林败类,是对科举制度虚伪性鞭辟入里的有力揭露和讽刺。
书中也歌颂了一些理想人物,如王冕和杜少卿。王冕为人磊落,为了养家当了放牛娃,放弃了读书的机会,但他很励志,自学画画,引得县官请他画画,朝廷请他做官。但他不为名利所动,深山隐居去了。杜少卿,是作者以自己为生活原型来塑造的人物,他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还有待人厚道的虞育德,以及一门著书,不愿做官的庄绍光,他们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活出人生的真境界。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泥”,热情地歌颂那些正面人物“莲”,两者是交错地混杂。书中展观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和秀才,也有官吏、乡绅、衙役、书办和豪奴,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医生、侠客、和尚道士等等,林林总总,堪称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风俗图。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2
《儒林外史》在小学和初中都有选读文章,它虽然不是四大名著,但由于这本书抨击古代封建专制制度,揭露了腐败的官场,因此在古代的书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也许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改变着人,书中一些人物的性格极为极端,如严监生的吝啬,范进的懦弱。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的风气。不过历朝历代的官场,要说上上下下都是一派正气的,很难说会存在。毕竟明君也没几个。
这本书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的贪官污吏有很多,但也不乏充满正义,有高尚品格的人,如开篇的王冕。王冕出现在这本书里还真是怪异,他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书中的他和古文里的他都是勤勉好学的。不过我最有感触的还是沈琼枝。她的机敏过人,沉着冷静从一开始乘上轿子就显露了出来。到之后的一系列事迹让我看出了她就是本书中具有抗争意识的人。
杜少卿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正面人物,听说是有作者的影子在,他的存在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有着作者心目中的高尚人格,沈琼枝在被迫害后也像他求救,杜少卿颇为欣赏她的斗争精神,称赞不绝。所以文人虽然相轻,但互相欣赏的也不少。
大多数人对功名利禄都存在着向往。古代人自然是有原因的。科举制的盛行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八股文的禁锢了文人墨客的出入,要么考取功名,要么隐居,或者平平淡淡,当个教书先生。
通过科举制度出来的人,有很大一批是贪官污吏,而且都有许多可笑又令人寒心的事迹。高要县知县汤奉活活枷死了一位老师夫,他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可是,纵使他这样不择手段,民心肯定是失去了,再说,他一年搜刮了几千两银子,真是大大的讽刺。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呢?我会不会被八股文思想洗脑?不过如果我真的生活在那个时候,应该不会去接触八股文的吧。为什么统治者们都没意识到八股文的危害呢?可能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朝廷百官上下串通,搜刮民脂。优秀的人才易被埋没,而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
所以说揭露社会黑暗的书,很得民心。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3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写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骗子又从一些侧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同,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可以明鉴,可以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可以知道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起来读史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4
《儒林外史》这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在哪工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有很多的感受,对封建社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周进就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是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就像是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与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5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6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7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上精选7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_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7篇(初三儒林外史读后感)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_儒林外史读后感3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
★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优秀范文精选7篇(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