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3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时间:2023-02-28 10:40:32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3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3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1

  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头上风筝猎猎作响,耳畔传来了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誓言,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令人感动。为了主人阿米尔,哈桑心甘情愿地做任何事情,他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可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在哈桑被欺负时,阿米尔逃走了。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加州美梦和喀布尔梦魇,抉择、证明、救赎,是轮回还是重新开始?阿米尔做了最正确的选择。为了弥补心中的缺失,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在与悍匪的激烈较量中,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在开导哈桑之子的同时,他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虽然布满荆棘,是血和泪的交织,但他会勇敢地面对。“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补偿。

  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生命竟是一点点幸福,一片片心碎,一丝丝悔恨,一缕缕无奈所组成的复杂的耐人寻味的情感集合。就在阿米尔与哈桑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感悟着生命带给我的那薄如蝉翼般易碎的感动。

  阿米尔已经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那只风筝,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

  而我们心中的风筝是什么样的?无论它意味着什么,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让我们勇敢地追。

  仰望远方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2

  当人受到良心的谴责,良心的折磨时,生活便无幸福可言。——题记

  相信大家都愿意做一个好人,走一条做好人的路。前两天我们看到红通一号人物杨秀珠自首的新闻,从杨秀珠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一种终日内心惶恐,东躲西藏的日子实在令人身心憔悴。

  与其那样心惊胆战地活着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做好人,走一条做好人的路。这样就不会终日惶恐不安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只猴子放在笼子里,一直绑着,一只自由,在笼子里装上一个卡板,每隔20分钟,猴子就要遭受一次电击,但是如果猴子去按那个卡板就会免受电击。

  那只绑着的猴子很无奈,它没有任何能力去触动卡板,只有那只自由的猴子可以触动卡板。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自由的猴子身上,那只自由的猴子神情紧张,一只爪子时刻放在卡板上,耳朵要注意墙上的钟表给它的信号。

  每隔二十分钟墙上的钟表便会响起。这只自由的猴子每按一次卡板就松口气,可是刚刚松了一口气就又得赶紧注意侧耳倾听,注意下一个二十分钟。后来那只自由的猴子病了,因为心里的压力不堪重负,它得了胃溃疡。

  可见一个有良知的人是不可以干有悖良心有违道德的事,否则心理的压力会慢慢累积,最终会成为重负,终日受其折磨。既然我们是有良知的人,做不了坏人,忍受不了良知的谴责,那么我们就要做好人,走一条做好人的路。

  自省是一种美德。一个人不能保证自己终身不犯错误。

  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记得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年轻人犯错误是很正常的,是可以原谅的,只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很多次。人的一生可能会犯下无数错误。可能因为自私,也可能因为嫉妒,还可能因为胆小懦弱,或者背信弃义,或者临阵脱逃,或者栽赃陷害。

  不管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有良知都会良心不安。因为他想做一个好人,走一条做好人的路。因为这个信念,极有可能会痛恨自己,自责内疚,会想办法赎罪,弥补。而《追风筝的人》中就有这样一个人:阿米尔。

  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惩罚不是打也不是骂,更不是置人于死地,而是以德报怨。

  这种惩罚杀人于无形,让卑劣者无地自容,无处藏身,而惩罚人的人却获得了解脱。放下罪恶,放下邪念,放下贪婪,放下嫉妒。只有做一个好人,走一条做好人的路,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好友,面对我们的对手。

  文中的哈桑是阿米尔的玩伴,好朋友,兄弟。虽然阿米尔不能确定内心深处到底自己把哈桑当做哪一类人,事实上他们就像兄弟一样——同嬉戏共欢乐。哈桑甘心情愿替阿米尔做替罪羊,每当阿米尔犯下错误栽赃给哈桑时,哈桑从不辩解,而是照单全收,替阿米尔受过。

  其实哈桑什么都清楚,只因为他觉得当他受到威胁时,阿米尔也会挺身而出;因为他们是兄弟,所以不论阿米尔怎么伤害他,他都一如既往地对阿米尔好。久而久之,阿米尔依赖哈桑,也每每让哈桑代他受过。哈桑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他多么希望阿米尔也能像他对他一样对待自己,把自己当作最好的朋友,当兄弟。

  他常常告诉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只为一份纯真的情意。在阿米尔即将被阿塞夫痛打的时候,虽然哈桑也很害怕恶魔阿塞夫,也怕自己哪天被阿塞夫痛打折磨,但是他还是哆嗦着勇敢地拿起弹弓保护阿米尔。也因此与阿塞夫结下梁子,与后面遭受阿塞夫的折磨,被枪杀埋下隐患。

  其实阿米尔的这样做源于嫉妒。阿米尔一心想独占父亲的爱,排斥哈桑,戏弄哈桑,嫉妒哈桑。所以在紧要关头,在哈桑为了他想要的风筝就要遭受毒手的时候,眼睁睁的看着哈桑受辱,却逃之夭夭。从这刻起,他就背负了心灵的重负,因为在骨子里他要做一个好人,走一条做好人的路,这个信念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

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3

  喜欢阅读,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探索感知整个世界,而天生的不可抑制的认知欲望却与之相孛,阅读就是一种平衡,一种满足心灵的平衡。

  友“大立子”没有任何推荐,意外给我《追风筝的人》,感谢她的寡言,让我没有任何铺设,不带任何期望走进故事,完全自我地、第一感受地了解那个不一样的世界。

  喜欢阅读,阅读让遥远不可知的事物近在咫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

  阿富汗,这个前几年还在新闻风口浪尖,却因伊拉克战争逐渐褪色的国家,第一次,在我这个异国人的心中有了温度。因为《追风筝的人》来自阿富汗!

  开始在国际时讯中听到那些书中呢喃的地名,喀布尔,有了一种揪心的痛,一种悲悯的哀,开始关注那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联的国家,知道它的贫困,罹难,悲痛。这一切都缘于《追风筝的人》。

  童年的记忆总是能娓娓入心,就像许多故事总是喜欢从小时候说起。一个阿富汗的童年足以构成一个令所有读者辛酸唏嘘的故事。从没有战争硝烟的阿富汗时期,故事行进在温和灿烂的笔意中,只是偶尔的回笔预示着悲剧的开端。这样的明朗笔调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随着阿富汗的战争开始,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跃然纸上,作者怀着深深赤子心,以最痛楚的笔意描写了母亲的罹难,字间流露的不舍,悲愤,哀痛让人为之憷眉!故事是线,线的终端就是国家的命运。

  12 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他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他又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就像阿富汗曾经的美丽和现在的残忍。

  战前阿富汗过着平静温馨的生活,传统的阿富汗文化绚烂独特,奇异的风筝比赛,用玻璃屑和铝制成的风筝线,简单地规则,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然后,追回那只最后掉落的风筝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逃亡时,拥挤的卡车,避难的地窖,甚至在将人塞在油罐车的油罐中运送以逃过关卡…,后期混乱残忍的景象:不同种族的血腥屠杀,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的节目竟是用石头砸死一对通奸的情侣……

“漫天绯红的晚霞下落日惶惶,一只黑色的风筝系着纤细的线逆风飞行,黑色的地平线一无所有”。这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读完全书后,我常对着封面联想,这样的设计直摄人心。

  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应该铭记这个名字,他不是将军,更不是决定阿富汗命运的领袖,他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阿富汗逃民,可他的初啼作〈追风筝的人〉却让世界上所有读过的人了解阿富汗人和阿富汗的文化!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力量呢!

追风筝的人满分读后感3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秘密花园满分读后感4篇(《秘密花园》读后感作文)

三个火枪手满分读后感3篇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

骆驼祥子满分读后感3篇 《 骆驼祥子 》读后感

红楼梦满分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学生读后感3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格式作文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

骆驼祥子满分读后感6篇(《 骆驼祥子 》读后感)

活着满分读后感6篇(《活着》读后感作文)

草房子满分读后感5篇 《草房子》读后感优秀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满分读后感3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