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读后感4篇 廉洁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3-03-09 04:11:41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廉政故事读后感4篇 廉洁故事读后感,以供借鉴。

廉政故事读后感4篇 廉洁故事读后感

廉政故事读后感1

  廉政故事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人留下的《家属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床单和拖鞋,都补丁摞补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主席带头不吃肉;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直到牺牲等等。看到这些,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论功劳,谁能功盖毛泽东;论权力,中国何人至上?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第二 天,周恩

  1 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周总理“宴”事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日夜操劳,感到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向民同志,你一月的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石门,在广州城之西,距市中心十四公里。“石门返照”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不过,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沉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吴隐之(?一413年),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人,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征虏将军参军、卫将军主簿、晋陵太守、秘书监、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广州刺史、度支尚书、太常、中领军等官职。他一生廉洁俭朴,堪为清官楷模,关于他的故事,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

  酌饮“贪泉”明廉志

  所谓“贪泉”,原是广州郊外二十里处石门镇的一股涌泉。过去,2 人们称之为石门水,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据说,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香气四溢,而且十分甜润。相传西晋时期,广州很多地方官都与商人勾结,贪污腐败成风,朝廷为此大伤脑筋。一个叫周清廉的人,长期在北方地区为官,向以清正廉明而著称,于是朝廷决定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希望他能以身作则,整顿广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后,开始时确有大干一翻事业的气势。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喝了石门的泉水,觉得泉水甘甜清冽,入口滑顺,久久难以忘怀,从此天天派人专门到石门取泉水。结果,三年任满,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而是变成了一位巨贪。当他贪污行为东窗事发后,皇帝无限感慨,这么一个好官,怎么就这样成了贪官呢?周清廉受到查处后,广州当地人就将周清廉喝过的那眼泉水称为“贪泉”,而喝了贪泉水将使人产生无尽的贪心、贪欲的传闻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传播开来,而且越传越玄。从此,凡是到广州任官的人,再也不敢饮此泉之水,哪怕路过时渴得口干舌燥也竭力忍着,以保自己的清廉。即便一些正直的人路过此地,也不敢造次,大都绕道而行。

  因吴隐之久负清名,朝廷也想一改广州吏治腐败的局面,元兴元年(402年),吴隐之被调任广州刺史。

  吴隐之赴任时途经石门,他听随从说起关于“贪泉”的故事,便对随从说:“美好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贪欲,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决心前往一探“贪泉”的究竟。来到泉边,只见周围山清水秀,一股泉水从石岩中汩汩涌出,岩下有一泉眼,泉眼中的水清澈可人。吴隐之忍不住赞叹道:“好泉水啊好泉水!”忽见他蹲下身来,掬起一捧泉水畅饮,随从见后大惊失色,赶紧上前阻拦:

  3 “老爷!这是贪泉水呀,千万饮不得!”吴隐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随从说道:“什么贪泉不贪泉,我就不信这个邪。清廉的人饮了也不会变成贪浊之人,而贪浊的人饮不饮都是贪浊之人啊!”说完环顾了一下四周,随着微微的山风,他略加思索,便赋诗一首,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许多年来,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我认为,假如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初衷的!实际上,吴隐之是借赋诗的机会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向,无异于他的就职誓言。

  吴隐之到任后,时时牢记自己在“贪泉”边的誓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平时,他不沾酒肉,吃的只是蔬菜、干鱼;穿的,仍是过去那些旧衣服。他还下令将前任太守使用过的豪华丝帐、帷幕以及各种贵重饰物统统撤除,一并归入国库中。其清廉俭朴令当地不少官员都难以相信,认为这些不过是他装出来的。一位属下发现他天天吃干鱼,误以为他喜欢吃鱼,便弄了些上等鱼来,还将鱼刺剔除,特地献给他。不料,吴隐之非但不领情,还狠狠地责罚了他,并严肃地警告其他下属不得再犯同样的错误。吴隐之在广州任上,除自己始终保持廉洁俭朴之外,还革旧布新,兴利除害,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社会风气日渐好转,百姓安居乐业。

“沉香岛”前留廉名

“沉香岛”位于广州市西北郊槎头,也在石门附近。相传吴隐之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上任时从北江乘船而过,风平浪静,离任时又从此江经过,他站立船头,心平气和,自以为在任时明镜高悬,无愧4 于广州的黎民百姓。岂不料,猛然间天昏地暗,狂风暴雨直摧桅杆。江中恶浪翻滚,危及船舸。吴隐之大惊失色,自省并无丝毫贪欲和劣行,不该受老天如此责罚,便转身问夫人:“离去时是否受了什么人的馈赠?”夫人沉思片刻,答曰:“受领过一块沉香木。”吴隐之大怒,连声喝道:“扔了,扔了,别让一块沉香木毁我一生清白!”沉香木被扔进了江中。少顷,就见风平浪静,雨停云散,江天一派清朗,大船得以扬帆顺行。

  后来,这件事就演变成了《沉香岛》如何形成的美丽传说。吴隐之回到京城后,住在一个小宅院中,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只有六间房屋,妻子儿女同住一处,很是拥挤。朝廷要赐给他车马,为他修造住宅,但他坚决推辞。此后,吴隐之虽然步步高升,官至中领军,但他清廉俭朴之风不改。家里以竹篷作为屏风,坐的地方没有毡席。每月领到的俸禄,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家庭的基本开销外,其余大都用来接济亲戚和族人。

  晋安帝义熙八年(413年),吴隐之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授予他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给钱十万,米三百斛。次年,吴隐之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吴隐之一生为官,操守清廉,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当时许多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他为荣。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遗风。大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二儿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清廉有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都曾担任郡、县长官,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千百年来,在正史、方志和民间口碑传说中,有关吴隐之的清廉故事传承不绝。唐太宗李世民命贤相魏征等人编撰的《晋书》,在吴

  5 隐之的传记中,不仅勾勒了其廉洁自律的一生,而且作出了“晋代良吏,吴隐之为第一”的评价。

  唐初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诗序》中,引据吴隐之酌饮“贪泉”的故事,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名句,意为像吴隐之这样清廉的人,即使是酌饮了“贪泉”也不会因此变得贪浊,高度赞扬了吴隐之的人品。大诗人白居易也将吴隐之的故事写入《丘中有一士》一诗中,只不过他将“贪泉”换作了浊泉,诗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意为不在浊泉中饮水,不在弯木下歇凉。对于清廉正直的人来说,千万黄金不过是一堆粪土而已。

“贪泉”在五代时已湮没,只剩下“贪泉”碑一方,原立于石门,后移到广州博物馆。在今日广州石门,还存有吴隐之祠、贪泉亭、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迹。在吴隐之的故乡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地区,在编写《鄄城县志》和《曹州名人大典》时,也都将他那感人的事迹编入其中。

  清廉正直的人,即便生前不得意,但终将被历史记住,为人民传颂;而贪浊邪佞的人,固然能一时骗得虚名,但终将被历史唾弃,遗臭万年。

  毛泽东是怎样教子的毛泽东教子的话不多,不同于很多名人要写一部像长篇小说一样厚的家书。对于毛泽东教子,我只从文献见过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写给岸英和岸青的一封信。信一开始,毛泽东对两个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这之前,两个孩子给他写过很多封信并寄过照片,毛泽东都没有6 回信。毛泽东的信中没有一点"教育"孩子的口气,而是“建议”。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毛泽东认为“只有科学是真学问”。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抱负是寻求救国之路,改变中华民族积弱积贫受外强欺凌的悲痛。但他认识到科学强国的重要性。

  但这只是毛泽东对孩子的建议,“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待子女的将来,与很多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是“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这个“爱心”背后有着国家民族成分,但没有大道理,非常朴素。毛泽东与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完全是功名利禄式的,翻翻所有中国达官名流所写的家训,都不出这个套路。

  对于特殊家庭、特殊身份,毛泽东提醒两个孩子,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要给孩子回信最要说的话:“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们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性。”天下人怎么教子,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态度。特殊身份的人怎样教孩子,给人的启示性最大。个人欲望,家族欲望,权力世袭,封建糟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无不跃跃欲试。程维高的儿子一定是巨商?李嘉廷的儿了一定要贪赃枉法?成克杰的儿子一定进戒毒所?有权者父子一定要同贪?不同的境界有霄壤之别,给人的启示太大了。

  毛泽东的孩子与普通人的孩子一样,可能要求更严一些。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血流成河的莫斯科保卫战,还参加过柏林战役,接受过

  7 斯大林的表彰;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毛泽东能够给孩子的父爱很少,无形中的影响可能很大。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确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律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

  8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作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几百年来,海瑞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1、“一钱”太守——刘宠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

  2、“二不”公——范景文

  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待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范景文都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写了“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二不”公便传开了。

  3、“三汤”道台——汤斌

  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台,为政3年,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为食。于是,他被人们敬称为“三汤”道台。其意是: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

  4、“四知”先生——杨震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荐举之门生。到了晚上,王密以十金相赠送杨震,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见此严厉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携金而还。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先生。

  5、“五代”清郎——袁聿修

  10 袁聿修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他为官50余载,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滴酒的薄礼也从不收受,实为大家所叹服。于是人们皆呼袁聿修是“五代”清郎。

  6、青天——包拯

  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以廉洁著称,执法严明,不畏权贵,被誉为“青天”,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下面是一个包拯拒礼又收礼的故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送寿礼的第一家是当今皇上,这万岁送来的礼敢不收吗?包贵无奈,只好拿出红纸一张,皇宫送礼的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又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叼念功。操劳为官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辞去寿礼。包拯的至交好友,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别人的礼可以不收,我送的礼得收下。”张奎在包贵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好拒礼南衙门。”包拯在下面写道:“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落俗尘。”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双手抱着月季花的送礼人。那人说:“俺叫赵钱孙李。我本姓赵,左邻姓钱,右邻姓孙,对门姓李,相爷60大寿,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红,给相爷作寿礼。”并说出了四句诗,“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总相关,但愿相爷身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包拯一看亲自出来,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月红,接着说了四句诗:“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

  11 问,丹心要学月月红。”这月季花包含着为官清廉的包拯和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

  7、朋友之间淡如水——曹雪芹

  清朝乾隆年间,送礼之风盛行,官宦之间更厉害。一次,健锐营的都统赫老爷60大寿,所属文官武将前往送礼贺寿。刚直不阿,从不卑躬屈膝的曹雪芹也让随从挑了两坛酒,并亲笔写了一幅贺幛前来祝寿。赫老爷平素很喜欢曹雪芹,见此特别高兴。当即命人立即将曹雪芹送来的酒坛启封,每人斟上一盅,与众人同庆。众人每人喝一口,觉得这酒没有一点味道,但不敢说,只是连声赞道:“真佳酿也!”曹雪芹听了哈哈大笑:“非佳酿也,请看贺幛便知。”早有家人将贺幛挂于寿字旁边,大家定睛看时,却是七个大字“朋友之交淡如水”。满堂宾客顿时鸦雀无声,赫老爷也脸色阴沉,呆了片刻不由哈哈大笑:“高!妙哉!”众宾客连忙附和道:“确是不俗??”这时,赫老爷自我解嘲地说道:“圣人有言,水淡而情浓,更显友谊之厚也。”众人点头称是。就这样,两坛清水被喝个精光。

廉政故事读后感2

  读《海瑞的故事》有感

  395班

  林金茹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上,有过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章篇。海瑞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瑞,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公形象,他以七品芝麻官的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力争,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因为他自己的处世理念,有自己的为官之道。他说:加官进爵是用来为人民做事的,如果以官谋利,以权谋利,不如去务农,去经商,去做工。本着“不怕死,不爱钱”的为政之道,他冒死进谏,直言嘉靖帝的六大过失,并说出“天下人早就认为陛下做,一夜知天下。就连毫无人性的嘉靖帝也把海瑞誉为商代的比干,并几次向大臣表示“天朝希望新政久矣”,自己应该退位当太上皇。

  虽然中华历史五千年还有许多像海瑞的清官,但是还是有一些“贪”“污”现象存在,如和珅,这个臭名远扬的贪官。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2001年,曾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有同学会说,他们都是国家管理人,与我们无关,其实不然,廉政要从小做起,你想,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等等的恶习,长大后自然不会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所以,一起努力,营造廉洁社会,任“贪”,“污”渐渐入睡,社会才会进步。

廉政故事读后感3

  廉政故事读后感

  近期以来,通过阅读《廉政故事71篇》使我了解到了古往今来更多的令人感动的廉政人物和故事,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提升,一个个现实的故事和人物让我感动的同时让我更深深的懂得: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时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以书内廉政人物为楷模,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清廉形象。每读完一篇故事,廉政人物的浩然之气,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民请命的奉献精神时时感染着我,震撼着我,在历史长河中,在古老的国度中,为有这样一批忠心为国、赤心为民、无私忘我的民族脊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伏案沉思、思绪穿越时空、走进不同的时代,走进廉政人物的身边,敬仰他们的品德,感受他们的胸怀,聆听他们的教诲,让心灵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之对话沟通,吸取崇高精神营养。暮然之间耳畔中又响起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公生明,廉生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易其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传世的经典格言充满着前人的智慧,启迪人生,像指路明灯闪耀着大地的光芒。

  今天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共存物欲横流的新时期,我们共产党人应如何驾驭应对顺应时代潮流,在具体的工作中以怎样的姿态和行为更好的完成党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在廉洁自律方面是不是能做到一尘不染,风清气正,在工作方面是不是能做到一心为民,公正无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政人物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做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下一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我们的中国梦,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激流勇进,造福民众,做廉政标兵。

  2013年12月12日

  王文

廉政故事读后感4

  廉政故事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人留下的《家属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床单和拖鞋,都补丁摞补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主席带头不吃肉;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直到牺牲等等。看到这些,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论功劳,谁能功盖毛泽东;论权力,中国何人至上?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第二 天,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周总理“宴”事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日夜操劳,感到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向民同志,你一月的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石门,在广州城之西,距市中心十四公里。“石门返照”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不过,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沉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吴隐之(?一413年),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人,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征虏将军参军、卫将军主簿、晋陵太守、秘书监、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广州刺史、度支尚书、太常、中领军等官职。他一生廉洁俭朴,堪为清官楷模,关于他的故事,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

  酌饮“贪泉”明廉志

  所谓“贪泉”,原是广州郊外二十里处石门镇的一股涌泉。过去,人们称之为石门水,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据说,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香气四溢,而且十分甜润。相传西晋时期,广州很多地方官都与商人勾结,贪污腐败成风,朝廷为此大伤脑筋。一个叫周清廉的人,长期在北方地区为官,向以清正廉明而著称,于是朝廷决定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希望他能以身作则,整顿广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后,开始时确有大干一翻事业的气势。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喝了石门的泉水,觉得泉水甘甜清冽,入口滑顺,久久难以忘怀,从此天天派人专门到石门取泉水。结果,三年任满,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而是变成了一位巨贪。当他贪污行为东窗事发后,皇帝无限感慨,这么一个好官,怎么就这样成了贪官呢?周清廉受到查处后,广州当地人就将周清廉喝过的那眼泉水称为“贪泉”,而喝了贪泉水将使人产生无尽的贪心、贪欲的传闻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传播开来,而且越传越玄。从此,凡是到广州任官的人,再也不敢饮此泉之水,哪怕路过时渴得口干舌燥也竭力忍着,以保自己的清廉。即便一些正直的人路过此地,也不敢造次,大都绕道而行。

  因吴隐之久负清名,朝廷也想一改广州吏治腐败的局面,元兴元年(402年),吴隐之被调任广州刺史。

  吴隐之赴任时途经石门,他听随从说起关于“贪泉”的故事,便对随从说:“美好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贪欲,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决心前往一探“贪泉”的究竟。来到泉边,只见周围山清水秀,一股泉水从石岩中汩汩涌出,岩下有一泉眼,泉眼中的水清澈可人。吴隐之忍不住赞叹道:“好泉水啊好泉水!”忽见他蹲下身来,掬起一捧泉水畅饮,随从见后大惊失色,赶紧上前阻拦:“老爷!这是贪泉水呀,千万饮不得!”吴隐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随从说道:“什么贪泉不贪泉,我就不信这个邪。清廉的人饮了也不会变成贪浊之人,而贪浊的人饮不饮都是贪浊之人啊!”说完环顾了一下四周,随着微微的山风,他略加思索,便赋诗一首,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许多年来,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我认为,假如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初衷的!实际上,吴隐之是借赋诗的机会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向,无异于他的就职誓言。

  吴隐之到任后,时时牢记自己在“贪泉”边的誓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平时,他不沾酒肉,吃的只是蔬菜、干鱼;穿的,仍是过去那些旧衣服。他还下令将前任太守使用过的豪华丝帐、帷幕以及各种贵重饰物统统撤除,一并归入国库中。其清廉俭朴令当地不少官员都难以相信,认为这些不过是他装出来的。一位属下发现他天天吃干鱼,误以为他喜欢吃鱼,便弄了些上等鱼来,还将鱼刺剔除,特地献给他。不料,吴隐之非但不领情,还狠狠地责罚了他,并严肃地警告其他下属不得再犯同样的错误。吴隐之在广州任上,除自己始终保持廉洁俭朴之外,还革旧布新,兴利除害,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社会风气日渐好转,百姓安居乐业。

“沉香岛”前留廉名 “沉香岛”位于广州市西北郊槎头,也在石门附近。相传吴隐之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上任时从北江乘船而过,风平浪静,离任时又从此江经过,他站立船头,心平气和,自以为在任时明镜高悬,无愧于广州的黎民百姓。岂不料,猛然间天昏地暗,狂风暴雨直摧桅杆。江中恶浪翻滚,危及船舸。吴隐之大惊失色,自省并无丝毫贪欲和劣行,不该受老天如此责罚,便转身问夫人:“离去时是否受了什么人的馈赠?”夫人沉思片刻,答曰:“受领过一块沉香木。”吴隐之大怒,连声喝道:“扔了,扔了,别让一块沉香木毁我一生清白!”沉香木被扔进了江中。少顷,就见风平浪静,雨停云散,江天一派清朗,大船得以扬帆顺行。

  后来,这件事就演变成了《沉香岛》如何形成的美丽传说。

  吴隐之回到京城后,住在一个小宅院中,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只有六间房屋,妻子儿女同住一处,很是拥挤。朝廷要赐给他车马,为他修造住宅,但他坚决推辞。此后,吴隐之虽然步步高升,官至中领军,但他清廉俭朴之风不改。家里以竹篷作为屏风,坐的地方没有毡席。每月领到的俸禄,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家庭的基本开销外,其余大都用来接济亲戚和族人。

  晋安帝义熙八年(413年),吴隐之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授予他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给钱十万,米三百斛。次年,吴隐之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吴隐之一生为官,操守清廉,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当时许多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他为荣。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遗风。大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二儿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清廉有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都曾担任郡、县长官,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千百年来,在正史、方志和民间口碑传说中,有关吴隐之的清廉故事传承不绝。唐太宗李世民命贤相魏征等人编撰的《晋书》,在吴隐之的传记中,不仅勾勒了其廉洁自律的一生,而且作出了“晋代良吏,吴隐之为第一”的评价。

  唐初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诗序》中,引据吴隐之酌饮“贪泉”的故事,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名句,意为像吴隐之这样清廉的人,即使是酌饮了“贪泉”也不会因此变得贪浊,高度赞扬了吴隐之的人品。大诗人白居易也将吴隐之的故事写入《丘中有一士》一诗中,只不过他将“贪泉”换作了浊泉,诗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意为不在浊泉中饮水,不在弯木下歇凉。对于清廉正直的人来说,千万黄金不过是一堆粪土而已。

“贪泉”在五代时已湮没,只剩下“贪泉”碑一方,原立于石门,后移到广州博物馆。在今日广州石门,还存有吴隐之祠、贪泉亭、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迹。在吴隐之的故乡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地区,在编写《鄄城县志》和《曹州名人大典》时,也都将他那感人的事迹编入其中。

  清廉正直的人,即便生前不得意,但终将被历史记住,为人民传颂;而贪浊邪佞的人,固然能一时骗得虚名,但终将被历史唾弃,遗臭万年。

  毛泽东是怎样教子的毛泽东教子的话不多,不同于很多名人要写一部像长篇小说一样厚的家书。对于毛泽东教子,我只从文献见过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写给岸英和岸青的一封信。信一开始,毛泽东对两个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这之前,两个孩子给他写过很多封信并寄过照片,毛泽东都没有回信。毛泽东的信中没有一点"教育"孩子的口气,而是“建议”。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毛泽东认为“只有科学是真学问”。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抱负是寻求救国之路,改变中华民族积弱积贫受外强欺凌的悲痛。但他认识到科学强国的重要性。

  但这只是毛泽东对孩子的建议,“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待子女的将来,与很多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是“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这个“爱心”背后有着国家民族成分,但没有大道理,非常朴素。毛泽东与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完全是功名利禄式的,翻翻所有中国达官名流所写的家训,都不出这个套路。

  对于特殊家庭、特殊身份,毛泽东提醒两个孩子,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要给孩子回信最要说的话:“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们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性。”天下人怎么教子,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态度。特殊身份的人怎样教孩子,给人的启示性最大。个人欲望,家族欲望,权力世袭,封建糟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无不跃跃欲试。程维高的儿子一定是巨商?李嘉廷的儿了一定要贪赃枉法?成克杰的儿子一定进戒毒所?有权者父子一定要同贪?不同的境界有霄壤之别,给人的启示太大了。

  毛泽东的孩子与普通人的孩子一样,可能要求更严一些。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血流成河的莫斯科保卫战,还参加过柏林战役,接受过斯大林的表彰;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毛泽东能够给孩子的父爱很少,无形中的影响可能很大。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确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律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作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几百年来,海瑞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1、“一钱”太守——刘宠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

  2、“二不”公——范景文

  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待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范景文都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写了“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二不”公便传开了。

  3、“三汤”道台——汤斌

  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台,为政3年,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为食。于是,他被人们敬称为“三汤”道台。其意是: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

  4、“四知”先生——杨震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荐举之门生。到了晚上,王密以十金相赠送杨震,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见此严厉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携金而还。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先生。

  5、“五代”清郎——袁聿修

  袁聿修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他为官50余载,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滴酒的薄礼也从不收受,实为大家所叹服。于是人们皆呼袁聿修是“五代”清郎。

  6、青天——包拯

  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以廉洁著称,执法严明,不畏权贵,被誉为“青天”,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下面是一个包拯拒礼又收礼的故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送寿礼的第一家是当今皇上,这万岁送来的礼敢不收吗?包贵无奈,只好拿出红纸一张,皇宫送礼的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又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叼念功。操劳为官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辞去寿礼。包拯的至交好友,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别人的礼可以不收,我送的礼得收下。”张奎在包贵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好拒礼南衙门。”包拯在下面写道:“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落俗尘。”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双手抱着月季花的送礼人。那人说:“俺叫赵钱孙李。我本姓赵,左邻姓钱,右邻姓孙,对门姓李,相爷60大寿,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红,给相爷作寿礼。”并说出了四句诗,“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总相关,但愿相爷身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包拯一看亲自出来,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月红,接着说了四句诗:“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这月季花包含着为官清廉的包拯和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

  7、朋友之间淡如水——曹雪芹

  清朝乾隆年间,送礼之风盛行,官宦之间更厉害。一次,健锐营的都统赫老爷60大寿,所属文官武将前往送礼贺寿。刚直不阿,从不卑躬屈膝的曹雪芹也让随从挑了两坛酒,并亲笔写了一幅贺幛前来祝寿。赫老爷平素很喜欢曹雪芹,见此特别高兴。当即命人立即将曹雪芹送来的酒坛启封,每人斟上一盅,与众人同庆。众人每人喝一口,觉得这酒没有一点味道,但不敢说,只是连声赞道:“真佳酿也!”曹雪芹听了哈哈大笑:“非佳酿也,请看贺幛便知。”早有家人将贺幛挂于寿字旁边,大家定睛看时,却是七个大字“朋友之交淡如水”。满堂宾客顿时鸦雀无声,赫老爷也脸色阴沉,呆了片刻不由哈哈大笑:“高!妙哉!”众宾客连忙附和道:“确是不俗??”这时,赫老爷自我解嘲地说道:“圣人有言,水淡而情浓,更显友谊之厚也。”众人点头称是。就这样,两坛清水被喝个精光。

廉政故事读后感4篇 廉洁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故事书读后感优秀作文七年级4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读本读后感

生命故事读后感3篇(生命故事读后感三年级)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范文3篇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12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大全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6篇(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左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悟)

最新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范文3篇(小故事大道理的读后感怎么写?)

《安徒生童话故事》读后感9篇(安徒生童话的读后感怎么写)

成语故事读后感作文6优秀3篇 读《成语故事》有感作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3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