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读后感6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时间:2023-04-19 08:34:01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教育智慧读后感6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供大家赏析。

教育智慧读后感6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教育智慧读后感1

  暑期阅读征文大赛:教育专业组

  教育,是一种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泰山区徐家楼办事处白峪店子小学 李蓝田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如今很多教师都说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在家庭教育这一关上就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状。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素质教育正在进行中,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力不从心。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考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读罢此著作,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并且从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我把有些地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智慧读后感2

  南白象一小

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智慧读后感3

《教育智慧》读后感

  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

  1 /

  3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2 / 3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3 / 3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教育智慧读后感4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虹桥五小 谢顺云

  参加教育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也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班主任工作。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看过基本教育书籍,觉得最实用的是王春晓老师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小学版)。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揭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智慧应该从哪里来。每一篇案例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

  我收到最大启发是遇到教育问题,我们第一个问自己的不是怎么办,而是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反应?为什么学生会这么说,这么做。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做教育动作时,过多的干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只能说这为教育者不是教育者,而是管理者,他只是在管理学生的言行而已。并没有通过学生的内心启迪他们的灵魂。

  做到把学生当做一个和你一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教育,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同时,更要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学生的行为。有的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恶意,学生从来不会主动和老师为敌。而很多老师自己认为学生故意和自己作对,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把你当成自己的对立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很喜欢和老师“抬扛”,可能他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纯粹地觉得很好玩。教师如果这个时候开始狠狠批评他,他的这种行为反而会演化为故意的行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宽容心,这个时候,应该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影响到了上课。温和的建议永远比强迫要好。

  我上的是三年级,我的课堂上,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一位男生,平时活泼好动,无论是思维还是行为都很活跃。上课举手也举得最多。但是,刚开始,当我上到某些扩展性的环节时他没有举手,会直接在下面大声问些课堂没有关系的问题,比如:老师,地球上的树是不是会越来越少,老师,我们这里有没有外星人。

  刚开始,我会回答他的问题,但我发现我回答了一个问题,他会再来一个问题。上课内容被打断了。后来我干脆不回答他的问题。直接上课。可是他会以为我没有听到,反复重复问问题。后来我利用一次他问问题的时间,跟他提出了建议,没有否认他问问题,但是约好要下课再来问,并说了如果上课问太多课外问题,老师很难将课上完。因为不是批评,是商量,所以学生很容易明白自己的行为,以很容易下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

  后来,他又有几次脱口而出,但是说出口后,他又马上道歉,说不好意思,自己忘了。我对他笑笑。时间久了,他再也没有在课上大声问课外的问题,而是在课间的时候和我聊天。

  学生和我们一样是独立个体,我们在心里给学生评价的时候,学生在心里也会给我们打分。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把老师当敌人,而是老师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迫的硬性的纠正行为已经不再是一个教育者的真正定位。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研究者得位置。研究学生的行为,研究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任何行为表象都有一个内在的驱动。只有找正确原因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很多学生的行为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做德育工作的时候,教师的家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访也存在着智慧。家访时,很多细

  节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比如家长对待学生分数的态度,家长的工作,工资,饮食习惯,爱看的电视节目,平时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和思想。而且家访必须有目的性,而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聊天。家访时一门沟通的教育艺术。我还需要学习更多。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聪明,但是写字很乱,书桌也是班里最乱的。我去家访后,才明白,她是由她奶奶带大的,爷爷已经不在,父母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叔叔。父母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这位学生现在连洗脸洗澡都是奶奶亲手来的。奶奶说她妈妈在家的时候会强迫她做作业和自己动手收拾。很明显,她是被奶奶宠坏的。我和奶奶沟通了一下。奶奶愿意试一试,但是她总会说:“说她她不听的。我也没有办法。”

  所以这个时候,光是批评这个学生肯定不行,学生在家里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怎么可能一下子改掉。而且家长工作也难做。所以需要在学校中解决。我让一个稍微有点洁癖的男生和坐一起。让他们做了一段时间。虽然学生这位学生并没有改变太大,她的桌子还是班级里最乱的,但是,她会过几天收拾一下自己的桌子。

  当学生的行为受家庭环境负面影响,而这种环境老师能改变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让她的行为潜移默化,而不是强行纠正。

  总之,作为新教师,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自己作为管理者,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最容易走老路,只是经验主义对学生进行纠正纠正再纠正。作为新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是教育者,是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工作者,遇到问题,第一个想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告诉自己为什么,去寻找原因,我想,以后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充满智慧。

  下面是我摘录的对以后我教育生活很有启迪作用的话:

  1、认识到一件事的重要性,不能保证人做这件事有劲头,更不能保证做的好。(很多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未必学习就好)

  2、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教师千万不能再说教。

  3、很多教育者并没有研究的习惯,于是就有了,所谓教育者,“批评”也。

  4、批评最多是一种带有情绪的管理方式。

  5、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自觉主动将矛头引向自己。

  6、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

  7、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8、每天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管教学生,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却用“恨铁不成钢”为自己辩护。

  9、学生犯的大多错误,在犯错之前就知道这是错误的。

  10、遇到问题能不能先提出几种假说,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是科学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11、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理解不等于全盘赞同。

  12、教师的教育行为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只有真正搞清楚他的机智,才能总结出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

  13、思考的前提是掌握有关学生的背景资料。

  14、学生的优点竟然以科学的外部形体表现出来,这种事情多的很。

教育智慧读后感5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于是我开始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理念。张平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大家熟知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

  我们总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挂在嘴边,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呢?太多时候,我们对学生有太多的要求,却忘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忘了正确认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有事业心、责任感。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模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职业的道德。教师一定要有本体性知识,有文化、事件、条件性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都能够成才,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无疑是他们生活中的“偶像”。作为教师,要有好的自控能力,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的影响。试想如果一名教师自身素质很低,那么它将会使多少“无辜”的孩子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我们必须要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好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备课、讲课是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要讲方法,讲课要重艺术。

  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较深的理解,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更好的找出适合他们的方法,让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被运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

  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动用我们的一切能力去让我们的学生智力能力得到提高。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学生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已经背负了太重的担子,而这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他们也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的师长,更是朋友,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大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应试教育”毕竟已经有很深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面临来自各方面太多的困难,要不断地摸索前进,我们必须要主张全面发展,学有特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材施教。

  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学生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那么,做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必须要以身作责,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们也要多参加研讨活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教学相长,使大家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

  感谢《教育的智慧》,能将这么好的一本书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有所收获。

教育智慧读后感6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智慧读后感6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相关文章:

《智慧之花》读后感12篇 智慧之花读后感

《智慧背囊》读后感12篇 读《智慧背囊》有感

智慧背囊五年级读后感年4篇(智慧背囊读后感)

智慧背囊读后感范文3篇(《智慧背囊》读后感200)

智慧背囊六年级读后感年5篇(《智慧背囊》读后感)

智慧背囊读后感12篇(《智慧背囊》读后感)

读智慧背囊有感_智慧背囊读后感大全3篇(智慧背囊1读后感)

简爱13智慧读后感3篇(简爱读后感1到7章)

智慧背囊读后感3篇 《智慧背囊》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左右3篇 智慧与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