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读后感共3篇(读如梦令有感)

时间:2022-06-15 14:09:15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如梦令读后感共3篇(读如梦令有感),欢迎参阅。

如梦令读后感共3篇(读如梦令有感)

如梦令读后感共1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交流: 再过三个月就彻彻底底告别童年了吧?回忆自己12年的生活,有没有特刺激、特过瘾的事儿让你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偷偷地笑?

  你有诗人的气质!宋代词人李清照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常常做些出格的,你们敢想却不敢做的事儿。

  一、切入:在比较阅读中指向词的情愫。

  1、认识李清照吗?(提醒《夏日绝句》,齐背)

  2、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

  ——气势不一样。(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1、怎么才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呢?

  [如果忽略形式: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要特别注意音乐中的??(节拍、韵律等)。

  如果指向内容,就让他先来疏通句意,再把意思读进词里。

  处理方式:学生说出其中一点,就让他示范读一遍,教师用评价、用指导把朗读引向深入。]

  2、交流,不求面面俱到。

  谈到形式:

  节奏:(前面已经渗透过朗读指导,带过。)

  语气:语气语气,拆开了就是语加气,你用气息带动声音读读看。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评价: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 谈到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 关注:溪亭、兴尽,藕花。

  ②考“常记”,指向“醉酒”:还有没有读不懂的?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这个不过比你们大一两岁的女孩子,什么事儿让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 (呼朋引伴,聚会喝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板书:美酒。偷他教育部长爸爸的茅台、五粮液,够出格,有六一班xx之风! ③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怎么读?(突出溪亭)

  强调喝酒的时间怎么读?(突出日暮)

  强调喝醉酒本身怎么读?(突出沉醉)

  你看,重音不是单纯地加重声音,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意思都凝聚起来。齐读——评价有没有把意思读进词里。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

  2、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①假若咱们班的宝宝们(列举几个文静、口碑好的女孩子)呼朋引伴,到桃花岛去喝酒,醉得忘记了回家,小男生看到,你会怎么说?

  被张老师看到,会怎么说? 采访女生:你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②朗读,评价标准:有没有通过重音(“沉醉”),把感觉凝聚在一起。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采访男生:你还看到她醉成什么样子?(读词句,想象说)

  ⑴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⑵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

  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③这傻小子看迷了,分不清哪里是你同学,哪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⑶猜猜看,女孩子们注意到青青荷叶与映日荷花了没有?辩论。

  注意到:身不由己,被吸引——不是心灵在指挥着手和脚,而是手和脚在指挥心灵;

  没注意:因为误入,因为争渡,因为心急,引向“醉态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⑴采访女生:你干嘛那么使劲地划?(越划越乱,越乱越划。理解“争渡”)

  可是,你的桨怎么会突然停了下来?(鸥鹭)

  备用追问:你怎么不关注“惊起一片青蛙、一片野鸭、一片大白鹅?”

  (鸥鹭姿态的优美,颜色的光洁)

  ⑵让我们想象一下: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 ,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仅仅是他爸爸的酒吗?(板书:美景。景不醉人人自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 ,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读者)

  ⑷你听——(《如梦令》配乐朗诵)——配乐齐读——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三、拓展:在对照阅读和自填自唱中品味童年的欢乐。

  1、拓展阅读:

  ⑴年少的李清照是那样放纵着她的青春,白天醉,夜晚也醉,池塘醉,在家里还醉。

  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自己读读看!

  ⑵对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发现?

  (《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所有的《如梦令》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旋律,甚至,一样的充满欢乐。)

  2、自填自唱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想抓住自己童年的尾巴,寻找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放纵的,自由的国王。比如课前让你们深深沉醉的那些事儿。

  ⑴拿起笔来,尝试一下,你能不能谱写出一曲自己的《如梦令》呢? ⑵交流,(板书:美丽的作者,)用蔡琴的曲调,或者自己的曲调唱和。 课后作业: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

  这个自填自唱的尝试比较难,适合而止,如果在课堂上,可以提供几组带韵脚的指向孩子们生活的词语,供他们选择。

  板书:

  如梦令

  酒

  景

  沉醉

  心情

  人(读者、作者)《渔歌子》教学设计之五

  浔中中心小学 彭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如梦令读后感共2

  如梦令》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3、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4、初步了解李清照早期词和晚期词的知识,并学会鉴赏、分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李清照的词。课前你们已经做了手抄报,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2、《如梦令》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出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听配乐范读。(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带着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 齐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我们不仅要把词读通、读顺,还要读懂它。请大家在小组内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2、讨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你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说给大伙听听。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兴尽”)

  4、同学们,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长)是啊,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33个字)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生读全词)

  三、找准词“眼”,品读悟情

  1、我们读懂了词的意思,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瘦”。把它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2、生读

  3、交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4、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5、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这首词,想一想,是什么让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

  画面1:“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

  一、二句,你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2、交流: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喝酒、聊天、吟诗、对对子、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时间、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过渡: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藕花深处

  1、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过渡: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画面3:一滩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这可真是个美丽的意外!此时,李清照心里该是多么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划句)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6、拓展: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期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四、感受李清照的后期作品

  1、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打开《传统文化》76页,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2、听配乐朗诵。

  3、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4、生读。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五、探询凄苦原因

  1、请同学们读一读《传统文化》75页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2、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3、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4、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5、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六、课堂总结:

  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七、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后反思】 “美酒”“愁酒”皆是情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中,追溯原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拓展补充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作业供学生选择——背、画、写,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上下的功夫还是有点少,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是不是应该只让孩子在反复多读中去感悟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梦读后感

  梦神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共3

  如梦令?????????????????月考??

  ?近日心绪不宁,??

  ?

  ?

  ?

  ?表态发言一定。?何故落后名??抱怨实乃无用。?行动,行动,?优生帮扶差生。??

如梦令读后感共3篇(读如梦令有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如梦令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