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共3篇 读孤独六讲有感

时间:2022-06-16 11:39:34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孤独六讲读后感共3篇 读孤独六讲有感,以供参考。

孤独六讲读后感共3篇 读孤独六讲有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共1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孤独六讲》读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孤独六讲》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孤独六讲》读后感600字:

  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想买电子版的没有,网上找来的又只有前面两讲,最终还是卖来纸质版的。作者蒋勋,台湾人,对其生平不是很了解。

  作者在书中说我出版过一些书,说了美学,谈过诗,写了一些小说和散文,我想我最终的著作应该是一本忏悔录。我相信,最好的文学是一本最诚实的自传,目前我还没有勇气把它写出来,但已经在酝酿,我也会知道这会是我最重要的功课。诚实的面对自己,这给了我多么大的勇气。

  主要讲了六个主题:

  情欲孤独: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语言孤独: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革命孤独: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

  暴力孤独:暴力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吗?我不认为。

  思维孤独:所有哲学的思考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伦理孤独:伦理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缺憾的那个部分,以及在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伦理之中孤独的人,我们要如何看待?

  作者一直在思考,从不同的事例、侧面来说明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作为议题拿出来讨论,越辩越明。而不是先入为主,直接先有结论,再去解释。

  作者的思考我比较认同,但对作者思考方式不完全认同,还是比较认同王东岳老师的唯一因,“递弱代偿原理”就把所有的问题统一起来。作者:聂欢欢 ,希望能帮助您!

孤独六讲读后感共2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在“莫言热”的大潮下,我选择了蒋勋的《孤独六讲》。这是本视点独特且略带黑色幽默的书,他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多角度诠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处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义。让我用孤独的视角了解人性最深处的欲求,他让我了解我们现代人身上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东西这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孤独感。

  蒋勋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

  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可以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这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这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这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革命孤独”这一章。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有些年轻老师或是高年级的学长,会在学生发动罢课时,带领同学坐在公园或是校园里,一起探讨罢课的原因,讨论当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自由的环境令人向往。“革命是一种激情.比亲情、爱情,比人世间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

  书中讲了许多学生游行并不是为什么重大的事,有时只是一种青春仪式。“许多革命运动的发起人都是贵族,过程也相似:先是对生活感到不满,继而在沉沦糜烂的贵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独,最后选择出走”

  例如:托尔斯泰和“安其那”创始人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尔斯泰出走前写给沙皇的信中那段愿意用土地财富换取土地上农奴的自由的话“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与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革命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乌托邦国度,多半是现世里无法完成的梦想。总是会受世俗之人所嘲笑,因此他是孤独的。”

  司马迁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了政权的人就失去了美学的位置。《史记》中,项羽,屈原,荆轲都是孤独革命者的形象。卓文君也是一个革命者,因为“真正困难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礼教的革命。项羽等人都得到了美学的位置,而刘邦等成功人士却失去了美学的位置,“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革命孤独其实是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状态。”我一直认为革命者都是因为受到压迫,所以才起来反抗,革命,其实并不是。“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例如秋瑾。“革命一旦成功便不可能再是诗。”作者讲了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在革命成功后相继自杀了。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吧。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不是无所作为的自卑,不是厌世绝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忧伤,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那些只能叫无聊,与孤独无关。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境界,它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实性,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革命者的孤独是一种美。它是一种革命的孤单,是一种革命者能从中获得满足,获得激情,活力的孤独。

  孤独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谁可以离得了孤独,就好像不让你睡觉,肯定会精神崩溃一样,不知道孤独为何物,何其哀哉! 蒋勋娓娓道来的对孤独的注解让人心中愈发清净明亮,关键是被放慢了生活进展的速度,有了停下来看世界的机会了,方才发觉曾经没有触摸过的感情,曾经没有体验的片段。

  诸多观点我频频赞同。譬如,在情欲孤独这一章节,认为少时的情欲只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会转化,会以其他方式释放出来,男生通过阅读武侠小说,女生则读琼瑶。想到了许多回忆和建构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好,《蓝色大门》也好,《我亲爱的爱达荷》也好,他们的桥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独里找到理论基础,孤独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题,如果在青春的时候,情欲是热闹的游戏,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不会总有勾得起浓烈怀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伦理孤独的部分,重新审读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被孤立的总是与大家不同的东西,所以有了“法不责众”所以有了“跟紧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我一直觉得,敢于面对孤独、处于孤独状态的人是坚强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独理解为寂寞,因为孤独持续的状态正是人类大脑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对话的黄金时间,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太多噪杂的言语和复杂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绪,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每个人都在讲,却没有人在听。每个人都善于叙说自己的观点,用自己亟待考证的论点去说服别人,重复着嘴巴张开闭合的循环动作,却从不去思考、不会认真去解读别人说的是什么,自己又到底在讲什么,因此,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

  我一直觉得诗人都是孤独的,从古至今,隐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钓的也好,月下独酌的也好,一览众山的也好,他们都是孤独的,而在那种彻底的孤独中,他们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间,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会过时的人生哲理,这也就是孤独的产物,独自思考,往往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们获益更多。

  李白有首诗我很喜欢,那就是《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闲适很坦然的孤独感,他并不害怕孤独,反而享受孤独,这样的孤独则是饱满而充实的。当我们面对孤独,是从容地去面对,还是不断努力去打破这种孤独感呢?我们不停地去接触人群,参加聚会,结交许多朋友企图消除孤独,可最终的结果是一群人在一起的孤独,只是因为言语和动作缓和了孤独的存在感,倘若大家散去,孤独依旧如期而至,我们的人生依旧变得干涸而沉寂。正如作者所说: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完全对立的位置,那就是寂寞。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的。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可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集体、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曾经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因为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暴力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面对自我的方法。记得之前去逝了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应当谨记。

孤独六讲读后感共3

  《孤独六讲》这本书是我在培训中心的时候一个练耳老师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孤独六讲读后感。这本书在我高中毕业之前我看过一些,但是我没看完,那个时候忙着高考的事,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些什么书,再加上我本来也不喜欢看书,我以前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可上了大学当自己有更多空余时间,不知道怎么去打发的时候,我就想起曾经自己每个月都要定的《青年文摘》来,便在在网上收那些依旧精美的文章,来细细体会。当读书有了自己的体会就不会有枯燥了。或许我也是因为有了孤独才会去读它

  吧。孤独本生就是一种美学,亦或是一种我现在无法参透的哲学。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吧,但我想说的是,我现在或许理解不到那么深刻,我只能在书中去寻找作者想要表达的孤独。这本书第一章就是讲的《情欲孤独》看完这一章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受得了它表现的现实孤独感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冲击。在如今的花花世界中又有多少人不感到孤独呢?那些被爆出来的明星丑闻,被大家所议论,所评判。那些明星们是何等的孤独,又有谁会去倾听来自他们内心的那份孤独感。正如张国荣,梅艳芳他们的人生曾是怎样的华丽与富贵,到最后依然孤独的死去。我想知道他们死前的日子里是怎样的孤独,读后感《孤独六讲读后感》。 所以作者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这匆忙的城市里,我们是孤独的个体。这里我想到几米的一句话,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罢了,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大家的孤独都不同罢了呢?当然孤独不同于寂寞,孤独是饱满的而寂寞是空虚的。孤独也不一定是寂寞的,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因为你害怕就回去逃避,然而当你逃避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陷入了另一种危险的孤独感中了。当你感情得不到释放的时候你是孤独的,或许我明白了为什么作者一开头就要写情欲孤独,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每个人的性情都不一样,而在生活中性格独特,特立独行的人总是获得比别人精彩,所以我欣赏性格独特,做事特立独行的人。然而现在这个社会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人吧,也就是缺少那种个性的孤独感。而这种情欲上的孤独感我们每个人都有,或许我们被压制的太多。

  语言上的孤独。“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我觉得说现在这个社会说的太对了,说的人很孤独,听的人也很孤独,人们都在孤独,只或许谁都不明白谁的孤独一样,现在的人们明明很近心却很远,让人无奈也让人可怜。这里让我想到了江哥的一句经典语录,“不懂你们又要问,说了你们又懂不起”我想他这时候是体会到了语言的孤独的。

  革命的孤独。或许革命对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太遥远,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也可能我没去经过的东西我不能理解的那么深刻,但在这里我想到了电影《十月围城》里的一句台词“革命是什么?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这也让我体会到一个革命者的孤独。

  作者说“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这是一句让我看不懂的话。。。

孤独六讲读后感共3篇 读孤独六讲有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孤独六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