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0~),供大家参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让全体教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推荐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此刻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推荐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就应怎样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应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个性的孩子正是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好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盼,他们就会充满期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下,绝不能放下。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就应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适宜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因此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下,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忙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下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忙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必须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忙后进生就必须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主角、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就应明白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此刻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资料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主角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主角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透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必须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忙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构成、确立并且持续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个性是学困生的思想个性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正因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推荐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就应使学生持续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必须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用心性。课堂上教师应选取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味道,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能够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坚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用心争取,发奋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推荐:“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超多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超多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那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就应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刻,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潜质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推荐》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资料,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透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用心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他认为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对于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在我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注意的不够,尤其是大师文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分层作业法,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觉得麻烦,大量的时间是在对一部分学生讲课,而对于学习没有困难或是学生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为班里也有遮这样的一些"大将",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读着《给教师建议》这部教育著作,并不断地把其理论和精华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有幸阅读了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介绍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谈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神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书中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特别是对我们一线工作者来说,对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有很大帮助,掩卷沉思,感受颇深。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想尽办法减轻学生负担,他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变为学,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不懂的书,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他们每一个细微的量变,都是在积累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而老师的理解和宽容,欣赏和赞许,则是促进孩子加速前进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这使我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的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习惯一些行为过失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转变了许多教学的观念。
一、首先,我深刻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我想: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也能体会到,当孩子对我们说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二、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记得有人问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育何以会如此成功。斯霞老师将她几十年教学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热爱学生,永远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孩子在感受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最后,我想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作为我今后工作的座右铭,“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这些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真正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保教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建议》中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一种属性。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其次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多听,只有不断的输入,才能有适当的输出。
第三、注意对作业的检查。“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经常听到教师们反映。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看上一眼无动于衷。好多小时的劳动付之东流,岂不令人心寒。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决方法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的不协调,就好象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多物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当然,人自有惰性,学生的作业不是放任自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定期抽查,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也可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只有布置创造性的作业,用多种灵活的手段从改作业的海洋中摆脱出来,才可以使教师、学生更轻松,使教学更精彩且更有实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介于纯理论类读物与纯实用类读物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读这本书,感觉亲切、可读,更切合我们专业成长的需要,能促进我们业务的提升与反思。
“我的情绪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诉我们工作态度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得出不同的结果: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人产生乐观的情绪;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悲观的情绪。当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时,不妨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的焦点,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让自己走出阴霾。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
二、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你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逐渐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踏实认真的去做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四、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教师是专门与人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种职业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对孩子们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手牵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实的情来看待每一个幼儿,做一名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它的内容很多,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
以前接触过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大体偏向于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理论类读物,一种是纯实用类读物。纯理论类读物大多,内容复杂深奥,有点纸上谈兵似的,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纯实用类读物一般属于幼儿教师随手可用的书籍,幼儿教师们想用的时候就垂手可得,往往深受老师们喜爱。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升与发展帮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缚了幼儿教师的创新和反思的动力,出现了照搬照抄的局限性。《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介于这纯理论类读物和纯实用类读物两者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议”的形式让老师们感到亲切可读,能引起幼儿教师的共鸣,充实幼儿教师的知识面。内容涵盖了幼儿教师的方方面面,详尽而又不拖沓。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我做幼儿教师已经有许多年了,自认为从事幼教行业这么久了,对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的幼儿教师,已经不用再去阅读书籍也能详细回答了。但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不管哪个行业你的经验再丰富,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内容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做一个孩子眼中最美丽的老师,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丽的幼儿教师呢,暂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你就是一个美丽的老师。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教师不仅要仪表美,还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当旁人在寻求周围美的事物时,其实幼儿教师就是一道实实在在的美丽的风景线。
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大型幼儿园掀起了教师阅读学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的热潮,因朋友帮忙我也拥有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刚拿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情不自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华美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学前班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是在小学的学前班,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学前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近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开学新接一批孩子时,我会张开我的怀抱,亲近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也没那么可怕,使他们对这陌生的环境少一丝的畏惧,尤其是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对亲人的依恋,那我首先每早会亲切地迎接他们,给他们一个怀抱,送上一句“早上好”,安抚他们的情绪,转移分散其注意力,给他们摆道理,激励他们好好表现为他们的小花花上添花,使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本学期班里来了位周寄的新生,由于是中途插班,表现的很胆怯、孤独,开学的第一天我给他一个怀抱,鼓励他(说一句,今天一起加油哟),转移他的注意力,培养他上学的积极性。课间我有目的地接近他,与他说话时总是搂着他或拉着他的手,挑一些他喜欢的话题,特意安排比较活跃周寄的孩子与他一起活动、玩游戏,平时给他设计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回答问题、唱歌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慢慢地变得活泼起来,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已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了。
平时张开我的怀抱拥抱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当孩子踊跃地回答问题,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孩子按时、主动地交上作业,作业有进步了,孩子进餐速度变快了,孩子今天入睡快了,今天睡午觉了,孩子活动时遵守游戏规则了,学会互相谦让了,孩子今天礼貌待人了,孩子今天排队队伍整齐了等等的细节我都可以送上一个亲亲的拥抱,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发放午点时,袁莉莹突然对我说:“杨老师,我喜欢你的声音,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杨老师,我也喜欢你!”“杨老师,我也爱你!”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高悦华小朋友,她妈妈在放学接孩子时告诉我说:“孩子在家总说很喜欢杨老师。”当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孩子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我非常的高兴,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这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事一本关于如何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手册,这本书得到了我的共鸣,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莹老师《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又回到了过去的一段记忆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也让我想到了大班毕业时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宝宝时,孩子们抱着亲爱的老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孩子们哭着走进幼儿园,哭着毕业,但是两种哭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一种陌生与无助,后者是感激与不舍。这所有一切的改变是三年来老师温暖的怀抱,无私的爱换来的幸福。
书中还提到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每位教师应该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次,我烫了一个新发型,走进教室,孩子们很新鲜的围着我转了半天,都说老师好漂亮呀,比妈妈还要漂亮,这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孩子们雀跃围着我,讨论着新发型,小手摸一摸卷发的感觉,说一说新发型像什么。我们开心了一整天,忽然觉得和孩子们单纯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们要带给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寻找美,发现美。
爱,不在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相处的品质有多高。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提到“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需要接受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不但相互关联,而且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为: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尝试性的改变: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立了“家长学校”,并向家长们传授“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有当我们重视了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孩子们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长的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不要把家长当作助手,而应该视为朋友,别忽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们,常常与他们沟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给家长提供一些培养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家长配合,肯定其子女的进步与成绩,恰当、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共同研究教育措施,与他们保持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共同成长。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给家长一些帮助
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但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些家长妥协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感到束手无策。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大部分家长在教育自己时,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较多地关注成绩,学习不好,就严加训斥;表现有进步,就百般宠爱,孩子越来越任性,家长的管理也越来越难。遇到有这种忧虑的家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教育孩子。
班里有一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级时转来的,当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次转学也是因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长很伤脑筋,满脸的无奈。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领教了他的“厉害”——不听话,与同学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长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次又遇到他闹情绪,我采用了“冷处理”,他怄气,我也不理他,后来在妈妈的再三劝导下,他勉强地承认错误,我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家长有多辛苦,父母对他充满了希望,他却让父母非常担忧……他妈妈听到这些,不禁热泪直流,孩子的头也越来越低,肩膀有些战栗,我知道他哭了。临走时,我对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能改,要对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谈谈,听听他的心里话。”后来,这位妈妈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及时来与我交流,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现在的他简直是人见人爱。
2、给家长一点信心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遇到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性格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也慢慢地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关心的,只要我们教师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小调皮,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充满惰性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顽皮、懒惰而对他无可奈何,甚至劝我:“陈老师,你不要管他,这孩子没希望了。”我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到要我来劝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诉她:“孩子的路还很长,你将来还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着孩子没有未来吗?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现在,孩子的表现虽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是,他的妈妈已对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来也会非常美好!面对学习差,不守纪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课小动作不断,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会由失望到绝望。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给家长鼓励和支持。只要我们与家长以诚相见,以心换心,真心实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奏出最美的乐章!
3、给家长一些方法
儿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强,这个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的脾气个性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则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家长由于无前车之鉴,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显得有些迷茫。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不服从家长的管理,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长会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育儿心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顽皮好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点儿“暴力倾向”。他爸爸告诉我,他经常与孩子交谈,有不对的地方会立刻给他指出来,但是他总是会强嘴,一般情况下不打他,犯错误时,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如果表现好了,就带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听到这些,不禁为孩子担忧,也为这位家长担忧,我告诉他:“你这样直接地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他并不一定愿意听,如果你先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再说打孩子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只会更不服管教。“家长听后,连连称是。我相信,他再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4、给家长一片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家长的眼中,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特别是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必须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力。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完整、没有阻碍的空间。教师更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感觉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郑重承诺:“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家长也不要放弃。”我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长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向家长转达孩子们的心事,我甚至还给家长布置过作业,请他们写写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做法,缩短了亲子间的距离。
家长会上,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各位家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孩子的自身动力,只要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顺利地从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
三、建立“书香家庭”,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极大地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吧!
我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家长一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而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因为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知识点。说来惭愧,当时我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知识点而未能深入其思想,认为这只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从教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样难懂的教育专著。在这个假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每天在微信群打卡,大年初一也未曾间断,激励着自己阅读,渐渐养成了习惯。夜深人静时,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慢慢的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仿佛遇到了知音。全书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2年来的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书虽未读完,体会却很多,我就读过的建议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阅读,做他们的引路人。
阅读,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将近三十个章节都讲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第60条建议写道“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多么触目惊心的问题啊!阅读能力的作用之大竟到了如此程度!让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从阅读开始。阅读是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手段。阅读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施教者要明确阅读之于受教者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中对阅读能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做了如下的归纳: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打好基础,可以激发探索的兴趣,唤醒困难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使是学生的思路清晰,能够促进思考;发现自身的爱好和优势,产生自豪感。了解过阅读对学生的这些益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在阅读是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的表现。
暑假开学初,我会带领学生参观周口图书馆,让他们感受图书馆安静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阅读的道路上来。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学校把图书柜设置在学校的教室里,方便学生借阅。把书架的书变成学生手中的书,把学生手中的书变成学生心中的书,让书不只成为收藏品,陈设品。同时开展亲子共读,帮助学生创设家庭阅读氛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其间经历了很多的摸索和困惑,比如: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就不读了,为此我利用阅读课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与学生一起欢喜,一起悲伤。阅读,阅读,不停地阅读!教师要会阅读,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做学生阅读的引领人和同行者!在陪伴阅读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同样获得阅读的愉悦。
二、参加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贯彻实现全面和谐的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教学场所、室内陈设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校园外,他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而赞赏家乡自然美景、祖国山川是德育的起始内容和有效途径。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手段。他要求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去“旅行”,到城市、到乡村、到草原、到伏尔加河。利用学生所置身于其间的大自然环境和周围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与周围事物及人的关系和作用中批判吸收。“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
担任班主任多年以来,我一直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环保组织,到图书馆整理书籍,到博物馆参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做交通安全小达人,亲手种植植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对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知识的教育。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基本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提高师德修养,和谐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要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教师的师德高尚,以身作则,以德动人,学生才能有样可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此,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我报考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班,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了我的认知。今年又报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会沟通技巧,和学生建立同理心,将有助于更好的和学生交流。同时也明白了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四、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活动而无评价,学生就不能获得最佳的,积极的和有效的发展。因此,他不仅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还注意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幸福中发展。不唯分数,不唯知识,而唯学生的全面发展,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更难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在处理差生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的差生要么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要么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一贯建议教师采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要求在实施评价时,要十分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几年来的不断尝试,不断摸索,让我对教育的评价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我们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如有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好样的”、“学得不错”、“继续努力呀”;“你看这位同学的眼里一直有苏老师,他听得多认真啊!”“这位同学写字的姿势真好看,谁能像他那样?”。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面提高。使课堂出现了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教育素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的建议。读书,我们一直在路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使人终身受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着作《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这样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他的的每一个教育观念都深入我们教师的心灵,引领我们前进。
第一点,允许孩子之间有差距,做一位有宽容心的老师。
作者认为,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记得这个形象的比喻吗?让所有刚刚入学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甚至自信心。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感慨,我们所有教师都知道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他的特质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同样好,但往往我们还是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容许有学生离开这个标准太远。现在我知道,我们应该容许孩子之间有差距,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那些学生,相反我们要尽所能缩短这种差距。首先,我要告诉这些孩子:你们行。要为他们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最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师。
第二点,允许孩子有缺点,做一位有耐心的老师。
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要为后进生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要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好奇与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点,学会站在孩子后面,做一位有爱心的老师。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简谱时;当学生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第四点,与时间赛跑,做一位有恒心的老师。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很少有时间看书,更别说提升理论水平了。很多时候想写有理论支撑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却无从下手,总是觉得看的书太少,每月规定自己必读的书也都因为没有时间等借口而错过。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叹。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看完这个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辈子去准备每一节课。年轻的我应该以此为榜样,留意身边的一切,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永恒。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我要为自己汲取读书进步的时间。唯有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我们的学生才能崇拜你,才会激发热情,才会乐于学习。
读书,读书,再读书,唯有读书,我们知识的小溪才会生生不息,潺潺不断,我们的教育技巧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我们才会享受教育的乐趣,我们的孩子才会乐于学习!
除了上述所感,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深思与学习的观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真的是一本好书,一遍遍的阅读,一次次的感受,感受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感受教育的真谛,感受方法的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0~)相关文章: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2篇 给教师的建议71-读书体会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0~)
★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17篇(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2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交流)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