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简短,以供参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三国演义》里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近来,当我看过之后才发现《三国演义》这本书很好看。我被里面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空城智退司马懿》……我捧着书,爱不释手,在这些故事里流连忘返……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让我非常佩服。我经常拿着孔明扇模仿诸葛亮,甚至做梦也梦见诸葛亮,梦见自己也成了诸葛亮,羽扇纶巾,英姿飒爽,好不威风,哈哈……
后来,妈妈告诉我,《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里面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不是真的。妈妈说有一本书叫《三国志》,那里面的故事就有着历史的真实性,还说要买给我看,我真想看,在期待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如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讲述了许多战争谋略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更是多不胜数,就像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等。"既生瑜,何生亮?"这是东吴大将周瑜临死前发出的感叹。然而恰恰表现出他的小肚鸡肠,嫉妒孔明之才,三番五次欲加害孔明,但都以失败告终。还有一次,他为取荆州,曾使美人计企图加害刘备,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险些丧了自家性命,最后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话。周瑜智不如孔明,心生嫉恨,年不到四旬便命丧黄泉。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智慧比我们高的人,我们应该虚心请教,不可生嫉妒之心,而应该将自己的无知化为前进的动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社会上脱颖而出!
《三国演义》读后感3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在暑假里,我又详细地品读了一遍白话文《三国演义》,把从头到尾一些细节都记住了,从而有了更多的感受。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互相争斗,最后被统一归为西晋的故事。故事描写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有义薄云天的关公,有关爱百姓的刘备,有骁勇善战的吕布,也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这些人物让我印象深刻,有几个人物更让我无法忘怀。首先是刘备。在曹操挥军南下,正要到新野是时,是刘备心系百姓,带领百姓和众人一起走到了江夏。后来抓住敌将时,都是仁德为先,残忍为后。为匡扶汉室,经历千辛万苦,但最后因阿斗懦弱无能,让刘备的基业毁于一旦。
其次是诸葛孔明,他神机妙算,重情重义,为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在诸多战役中屡建奇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精忠报国,将毕生的能力传授给了姜维,在最后的六出祁山,五丈原之战中归天。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怎样取得别人的信任,怎样名扬四海。我以后也要向诸葛亮等人一样:不要放弃,不要轻易叹气,要坚持到底,好好学习,将古人的这些美好品质发扬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假期中,我读了四大名著的两本,其中有《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一部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蜀国的关公:关云长。
荆州失守后,刘、关、张失散,而关羽被曹军包围,关羽出于保护兄嫂不被侵犯,而同意暂时归降曹操,有一天,关羽得到了大哥的消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了刘备。
关云长过世后,也被世人永久地留念着。后人以他的形象刻成雕像,让大家供奉,让他流芳百世。
关云长最令我敬佩的四点,分别是:忠、义、勇、气。
他的忠,“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流芳远扬,“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了大哥。
他的义,“华容道,捉放曹”众人皆知,当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他的勇,“千里走单骑”闻名遐迩;“单刀赴会”只身入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他的气,“刮骨疗伤”万代传颂,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于面的,的确罕见。
我敬佩他,赞赏他,歌颂他。我要学习他的忠心、义气、勇敢和忍气的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动大贤,真不一般;孔明二次外出,测验那大贤,真不简单。
刘备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说张飞,第一次还好,第二次说把孔明唤来,第三次说去放火,可见如果是常人,一定请不动诸葛孔明。再者以一个君主去拜访一个住草庐的人这事就少见,再加上第一次没见着,第二次还没见着,第三次见着人家在睡觉,让拜访他的人立于门外。平常人拜访了,但是,友人时,友人要出门迎接,可一个君主拜访一个先生,却要在门外等,真是太不像话了。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打动诸葛孔明出山相辅,共商大事共成大业。
当孔明与刘备回到新野,他们同吃同榻,这又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尊敬。之后,孔明说什么,刘备就怎么做,这孔明从山间野夫,一下跨到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军师、丞相。我不仅想:当时,说不定还有更多的诸葛亮等待贤君明主支“开发、利用”呢!
一个女子,为报夫仇,想出妙计,她是——徐氏,一个来亚于徐庶的妈妈徐母的一个女子,真是国的英雄。一个大胆,聪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强多了,女子不可忽视。
向刘备学习耐心,向孔明学习语言表达,向徐氏学习大胆。
《三国演义》读后感7
忠肝义胆兴汉室,奈何万事难如愿。
先主最大愿望便是兴复汉室,却不幸早早殒命。如今蜀汉难胜魏国,后主刘禅出降邓艾。可姜伯约一心欲复兴汉室,还天下一个太平,只得假降钟会,欲借此力灭邓艾。而邓艾于钟会不和,二人敌对。在钟会被射杀之后,姜伯约便自刎而死,蜀汉江山一去不复。不得不说,姜维真的是英雄,乱世之中不忘初心,扛起应有的责任,哪怕以卵击石,也要搏一搏,如此不屈不挠之精神,实乃令人敬佩!
江山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悠悠三国,晋统一。
汉室未兴,天下未平。那个怀大志,斩贼寇,识贤才,统中原,定天下的朝代,便是晋朝!三国之争因此停息,草菅人命的世界,鲜血喷涌的岁月,尸体荒野的大地,此刻,恢复了久违的和平与安宁。
为君王者,非掌权为己任,而以天下为重担。四海腐木焕然,枯草重生,能人志士有才可施,苍生黎民有福能享,八方诸国皆贺国盛,不敢越地半步……信义驻四方,仁,修天下;德,平万世!
《三国演义》读后感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简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