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6篇(《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1
公开课教案
课题:《三国演义之曹操》 授课人:姚冬媚
授课时间:2014年9月11日 授课地点:高三(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2、促进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试找出有关曹操的情节脉络。
2、合作探究:①识记主要情节,②学会概括主要情节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团结协作,合力解决难题的正确学习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难点:筛选并概括主要情节主要事件要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引入新知
1、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面向普通高中考生) 考试内容:阅读两部以上文学名著其中必读书目:《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2、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参考样卷 下面名著阅读题选做一题(6分) (1)《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请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 (2)“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二、新知讲授
(一)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三国演义》之曹操相关情节脉络梳理
曹操出场——劝何进勿招董卓进京——曹操借刀谋刺董卓——献刀——出逃——遇陈宫——杀伯奢——投陈留谋起事——曹操袁绍会盟共讨董卓——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曹操建“青州军”——张闿杀曹操一家——报父仇讨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曹操与张济妻私通惹祸致典韦惨死——曹孟德败师淯水——杀粮官王垕——践麦田割发代首——曹阿瞒许田打围——曹操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祢衡裸衣骂曹操——黄祖杀祢衡——吉平下毒遭刑——曹操厚待关羽——官渡之战——曹操乘胜追击——用程昱“十面埋伏”计仓亭再败袁绍——曹操回师大败刘备——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杀孔融——三江口曹操折兵——曹操横槊赋诗——黄盖诈降烧曹军——曹操惨败被追杀——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曹操大宴铜雀台——曹阿瞒割须弃袍——曹操抹书间韩遂——曹操平定汉中——左慈掷杯戏曹操——曹操兵退斜谷——曹操杀杨修——“梦中”杀人——洛阳城曹操感神——曹操建宫触梨神得头痛之疾——杀华佗——曹操死
(三)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四)经典情节逐一梳理
(五)课堂练习
判断题:
1、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时向曹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机击鼓骂曹。曹操大怒,怀恨在心,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于杀掉祢衡。刘表没有看破曹操的心思,无法忍受祢衡的讥讽,便杀了祢衡,曹操非常高兴。
2、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曹操亲自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曹操应允了。
3、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抹书”之计。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并取得了成功。
4、针对曹操的为人多疑,孔明采取疑兵之计,接连挫败曹操。曹操只得退兵斜谷,三军士气消失殆尽。主簿杨修为人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在军中擅自传播曹军必败之说,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了。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个示范,教会学生分工梳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四、作业设计
按老师介绍的思路方法梳理概括刘备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 经典情节:
1、曹操出场
2、曹操献刀
3、错杀伯奢
4、报父仇讨徐州
5、杀粮官王垕
6、践麦田割发代首
7、许田打围
8、曹操煮酒论英雄
9、望梅止渴
10、祢衡裸衣骂曹操
11、曹操厚待关羽
12、官渡之战
13、曹操欲收得徐庶(单福)
14、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15、曹操大宴铜雀台
16、割须弃袍
17、曹操抹书间韩遂
18、杀杨修
19、“梦中”杀人 20、杀华佗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2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一)
曹操是一个饱受历史议论的人物,褒贬不一,但需承认的是,能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霸业,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声明,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称霸于众诸侯之林。之前读课文中的《杨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杨修,在三国之中,杨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虽然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那毕竟是小聪明,作为一个文官,文不能胜孔融,智不能败贾诩,谋不能过程昱,计不能赢郭嘉,此人处于三国众豪杰之中,徒一庸夫尔。曹操杀掉杨修,并不会有多少损失,但这并不能就说曹操嫉贤妒能,相反,广纳人才是其无人能及的长处。
举一例子,庞统,道号凤雏,与卧龙并称,是一位名扬三国的名士,卧龙亦称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这样一位名士,先投孙权,孙权见其丑陋,拒绝收纳,转投刘备,刘备亦以貌取人,只叫他当一个小县令,受到冷落。然而赤壁之时,他投曹操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帐迎入”,而且虚心请教,求他指点。后还“置酒共饮,同说兵机,殷勤相待”可见曹操爱才之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欲讨曹操,令陈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琳草檄,陈琳数尽曹操之恶,骂尽曹操祖辈。官渡兵败后,曹操捕获陈琳,大家都劝曹操杀之,独曹操怜其才,不忍杀之,后得以进建安七子之列。
刘备,仁德之士也。统领徐州,后归于曹操。曹一眼就看出刘备是英雄,众诸侯都不入眼,独赞刘备之德。不少人都劝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绝后患,曹操不舍,也许是曹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也足见其爱才之极。
关羽,世之虎将也。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以让他名声大振。后曹操攻破徐州,欲降关羽,关羽约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将,一口答应,之后“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关羽,直至之后过五关,斩了曹操六将,曹操大肚能容,放关羽头刘备。所谓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爱才也给他带来不少好处,若无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赢袁绍,华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说曹操阴险,狡诈,也不为过。三国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战袁术时,兵17万,粮食却极少,粮官王*入禀曹操,曹操令其以小斛分散,后秘招王*入,欲借其人头一用,诬告其以盗窃官粮行小斛,以压军心,足见其奸险。
蔡瑁,张允总领水军,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他们。事后曹操知道中计,但不肯承认,说其二人怠慢军法,故斩之。亦其奸险之证也。
徐庶,是一名很厉害的谋士,愿效忠于刘备。曹操知道她的才能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后,先挟其母,欲让她叫她的儿子归顺,却遭到徐母的破口大骂,而曹操却模仿她的笔迹,致信徐庶,徐庶无奈,只得归顺。用计奸险,是其本性也。
西凉一战最令人咬牙切齿。马超,韩遂进兵长安,连续大败曹操两场。曹操却用反间计,令他叔侄二人不和,使他们自相残杀,不战自溃。奸邪之极,正是如此。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曹操的却有过人之处。三国中,有勇无谋者,徒一莽夫尔;有谋者,才是立国之要。刘备虽有关张赵马黄之勇,若无孔明,不可能开辟蜀之基业。而孙权,若无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他把持战局,不可能稳坐江东。相反,曹操虽说是谋士极多,但是很少见他们表现过。百家讲坛把贾诩夸得多厉害,可是赤壁惨败,渭水三战,夺船避箭,割须弃袍时,都不知道他躲哪去了。郭嘉说得似乎很有大谋,只是英年早逝,只在最后为铲除袁绍的苟延残力立了点功,不可称强。在早期北方战场,破袁术,擒吕布,攻徐州,败袁绍,运用外部势力为自己创造优势,可都是他自己的谋略呀!
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特别是在古代。有人说得很对,政治家,军事家,说到底就是阴谋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
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都会让大家对他的印象不佳。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因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称霸于各诸侯的。他也是一个能接受失败的人,不像袁绍一样,输都输不起。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是武装齐全,从来不丢三落四。他善于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士兵。比如上次讨伐袁术的时候粮食紧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这说明他有打胜仗的坚定决心,他的军令也颇为严厉。就从刚刚那件事,他规定:如果攻不下来全部人斩首,使得军队的士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气大增。
因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挟天子令诸侯。同时,他这一举动也是深谋远虑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区的富裕,于是,他认真地经营中原这块根据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从中我懂得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样,心胸宽广,目标明确,学习他的长处,为我们长大做一些铺垫。让我们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军事家,政治家,谁说不是一个阴谋家呢?
成大事者要有原则,违反原则的即使是小节也要拘。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经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小节”还是多“拘”一点的好。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三)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很多书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讲述了汉朝与晋朝之间一段分裂的历史,当时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自己当皇帝,但最后谁也没有成功,被统一归于晋。我特别欣赏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关羽、张飞和曹操。
红脸的关羽身高九尺,面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他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当初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曹操将三兄弟杀散。关羽没办法,投降于汉朝。曹操一直想收降关羽,但关羽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并未投降,而是千里走单骑寻找到了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
黑脸的张飞身高八尺,燕颌虎须,声音如雷,气如奔马,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非常有勇气。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敢于和天下第一勇将吕布对阵;在当阳桥上,面对百万曹军,他大喝一声,桥梁断了,水也倒流了。我很钦佩他这种气魄。
舞台上的曹操是白脸,代表着奸诈。其实他并不奸诈,开始他是为了汉王朝行刺董卓,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发表讨伐董卓的檄文,并聚集了天下十八镇诸候征讨董卓。在他担任丞相之后,统一了北方,更想统一中国,可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做法被人称为“汉贼”。我觉得他是个有功也有过的人物。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书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故事情节更是精彩纷呈,如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水淹七军等。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觉得《三国演义》很有意思呢?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哦!
,希望能帮助您!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3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曹操《三国演义》,名著的确不同凡响。
书里面,人物繁多,忠臣良将,奸邪佞臣,见利忘义,走过路过的,不计其数。
若是按三分前三分时来梳理,则比较容易廓清:何进董卓为首时期,曹操为首的魏,刘备为首的蜀,孙权为首的吴。
一个头头没了,是不用担心的,自有人出来当头头的,比如董卓挟天子暴戾无仁被枭首,李傕郭汜等就立马出来扶持朝政,他们下去了;曹操就走马上任,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子孙后代衰弱了,司马氏强了,来替换曹魏,这样的更替很自然,自在情理之中。
世界就是这样,落后挨打,谁强谁说了算,此理自盘古开天地起已诞生。
倒是那明明已弱势的,霸占着要位不肯相让,还说什么什么篡逆篡逆的,是你们没有认清形势,贪心太足不劳而获得世上最绝的享受。
那些辛苦付出之人怎能不眼红怎能不生怨愤呢?这怨这愤以致蜕变成祸患播撒出去,落于该落之人和不该落的人。
要是衰弱的有自知之明,早早乖乖让贤,人家怎会让你自缢呀用药酒鸩死的呢?说远点,该怨大禹,发明的世袭制害了多少卿卿性命啊!书里头的禅让虽说都是被逼迫进行的,但也是形势所然啊!所以,弱势的该卧薪藏胆,别依仗自己是皇脉硬占其位,该审时度势,该做皇帝做,做不了痛快点让。
观看中国和周边国家,整一个现实版三国演义呀!此中玄机无限。
姚卓晨说,《三国演义》,你打我,我打你,大家打来打去。
话朴实到没有一点修饰,却真个是道出了精髓。
曹操被定位成奸雄,我独欣赏这位奸雄。
这曹操,事业心很强。
为了实现抱负,广搜人才,文有荀彧程昱郭嘉刘烨等,武有典韦于禁乐进许褚等。
可谓济济一堂。
那许褚徐晃,是曹操从敌方阵营中挖墙脚得来的武将,这完全是曹操爱惜人才,不忍伤害他们,宁肯招降他们为自己所用。
古话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曹操积极网罗人才,爱惜人才,给人才合适的位置,所以操手下的文武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卧蚕眉丹凤眼的关羽,是曹操用尽心思不得拥有的人才。
曹操对于关羽好,好得没话说,送金银送美女送战袍,送房子送爵位送从吕布处得来的赤兔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还关注到关羽胡子的养护问题,送锦纱囊护胡子,其照顾之周到,其用心之良苦,实在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虔诚三分。
曹操之喜欢关羽,不是收买一词能断义的。
关羽得知刘备消息,依照先前和曹操约定的三个条款中的一个--没办法告别的情况下就不辞而别。
关羽不是没机会告别,而是曹操为留他故意设的局,无论曹操怎样挽留,关羽非走不可,以致没有通关公文的情况下护送二嫂,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夏侯惇妄想截住灭他,曹操都不计较关羽斩杀守关将领的罪责,屡次遣使者放过关羽。
在曹操的心目中,关羽就是忠就是义,当然关羽的勇在温酒斩华雄杀袁绍大将文丑颜良时早见识过了,所以心里就只有敬,没有灭了。
可能大家认为曹操没有赢得关羽的心,其实曹操曾经得到过了,那是在曹操被孙权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时,关羽想起曹操的种种恩情,竟然忘却向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放曹操逃生。
关羽死得很悲惨,父子二人均被孙权斩杀,狡猾的孙权把关羽的头献给曹操,欲避危而嫁祸于魏,曹操在司马懿的提醒下心里明镜似的,以王侯礼葬了关羽,孙权嫁祸计没有得逞,也算是曹操自始至终都是厚待关羽。
曹操的对关羽是柔之极,对妨碍他的人是残之极端。
斩杀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就是这个人物极端凶残的一个例证了,那句宁教据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成了曹操凶残的象征。
曾经给他医治风疾的吉平,曹操追查衣带诏的时候,打得他身无容刑之处,操亲自就阶下截去其九指,又令人各割去其舌,吉平撞阶死后,曹操令分其肢体号令,其残忍凶暴已无法用确切的词语来形容。
至于他杀董承董贵妃等等一切妨碍他的人,早已是跟斩杀动物无异了,因为他自己也早就炼成食肉嗜血的野兽了。
祢衡,当时的名士了,被江夏的黄祖杀了,这杀人的罪名实在应该算在曹操的头上。
祢衡被孔融推荐去说刘景升投降,初次见面,祢衡就胆大包天把曹操的心腹将领一一数落: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课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可使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
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祢衡鄙视曹操,也同样鄙视为他服务的人,骂得痛快,骂得淋漓,骂得曹操勃然大怒。
怒归怒,曹操没有立即杀了祢衡,而是动着脑筋侮辱他--当朝贺宴享的鼓吏。
祢衡没有浪费这个机会,脱下破旧衣服,裸体而立,以清白之体斥责曹操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
这当面受了这么大耻辱的曹操还是没有杀祢衡,让他去说服刘表。
刘表受了辱骂,知道曹操怕落得害贤之名不杀,遂转遣去见黄祖。
那黄祖一有勇无谋之士,挨了骂就立马杀了祢衡。
这就让曹操借刀杀人得逞了。
曹操得意了,只要稍有头脑的人一思索就能看破曹操的伎俩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从杀黄巾军出场来,到风疾而终,做过的坏事是数不胜数了,刻画得从头坏到尾。
读曹操的诗歌,完全没有那种坏的感觉了。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4
《三国演义》读后感——说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一说到曹操,就是个狡诈、多疑而又阴险的形象。但如果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曹操,就会发现他也有心胸宽阔、待人真诚的一面。在军阀混战、豪强并起的东汉末年,他对统一北方、安抚民众方面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他是一个英雄。
首先,曹操是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正如他的诗中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治国治军严明法纪,不为亲情,甚至以身作则。如他责罚袒护家臣的爱将曹洪,奖励刚正不阿的满宠。又如在一次行军途中,见庄稼已熟,号令全军不得践踏麦地,违令者斩。可途中他自己的马受惊违法,便说:“吾有制法,吾又犯之,何以服众?”便要拔剑自刎,后经众将苦劝,才“割发代首。”于是,曹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曹操还首创了中国古代的“军屯制”,对增强国力,减轻老百姓负担,巩固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曹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富有韬略。如在官渡之战中,他以悬殊的七万人马抗击袁绍七十万人马,利用袁绍刚愎自用、军心不稳的弱点,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一举攻占袁绍的粮草基地—乌巢,进而迅速击溃袁军,取得了《三国演义》中第一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也让他一举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由此可见,曹操的军事谋略非同一般。
曹操还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他对奇才良将都极力收罗,真诚相待,委以重任,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如他对降将张辽、张郃,对许攸、徐庶和“文姬归汉”等都是他收罗和任用人才的典型事例。
曹操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诗人,他开创了一代汉魏文风,格调高迈,充满豪情,又不乏文学艺术水准,对后世文学、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等文章千古流传不衰。
当然,《三国演义》中曹操所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又叫他千百年来为人所不齿,正如书中所说的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是总的来讲,曹操是一个对历史起巨大进步作用的人。
enjoypjj 2014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5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曹操
对于《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书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浩浩荡荡,使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对一些决定三国兴亡的重大战役。对故事核心人物的刻画也可谓是栩栩如生:机智过人的孔明,重情重义的关云长,一心复国的刘备,都是书中脍炙人口的人物。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代奸雄——曹操。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无可厚非,因曹操有勇有谋。当董卓专横霸道时,很多官员都畏惧董卓,敢怒而不敢言,更别说有对抗董卓的举动。然而这时,曹操挺身而出要去刺杀董卓,宁可牺牲自己也想为民除害。他的勇气、他的胆识足令人敬佩。但说曹操是奸雄,我则为曹操感到愤愤不平。
书中一味地说刘备仁慈,爱民如子。然则曹操又何尝没有爱民如子,又何尝没有仁慈的时候呢?有一回秋冬之际,曹操摔兵出征,经过一片麦田时,便下令谁的马要是踩到了农民的麦穗,便要处斩。可见他也体恤农民。对待投降的将士,曹操又何尝不是仁慈地对待他们呢?
书中一味称赞刘备,觉得他最适合称帝。然而,我却认为曹操比刘备更适合当领导者。何以说得?当时有传言,谁得卧龙、凤雏二者之一的辅助,就能成就霸业。而刘备幸运地得到这两位旷世奇才的辅助,简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按理说,他应该能恢复汉朝才对。事实上,却没有,何也?因为刘备的顾虑太多了。说到底,他是怕损了自己名声。这使他优柔寡断,错失了许多良机。曹操则不同,他当机立断,也不顾名声不名声的,是个好时机就抓住,因而才得以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仅在的军事上,还见于他在治国上.曹操占据青州的时候,田地荒芜,居民流离失所.农耕不修,经济衰退,简直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重灾区.曹操就施行军民屯田制,不仅大力发展了生产力,还从中获得充足的军粮.使民有所食,军有所养.而在同时,其他的诸侯却要差的太远.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其他各路诸侯,纵兵抢粮,抢得到就吃粮食,抢不到的就吃树叶,树叶再吃不上,就吃人.活脱脱一群混吃等死的垃圾.更别提在他们统治下的黎民,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易子而食啊.吃死尸也成为了流行时尚.比起这些诸侯,曹操让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试想,这样一位有巨大贡献于百姓的人物,如果还是国贼,那么混吃等死的诸侯又算作什么呢? 曹操在小说里杀过很多人,象董承,伏完,等保皇派.然而,任何一个历史变革,一场政治斗争,一次权利角逐,都有其血腥的一面.我就请问,假如挟天子的不是曹操,是刘备,难道他会交出自己的权力吗?当初,刘璋待刘备非常好,结果又怎样?连兄弟的基业都可以翻脸夺之,更何况朝廷神器,天下权柄呢? 对于曹操,大家也给出了不同的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当然,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对曹操的评论,褒贬不一,这只能留个历史去评判。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6
大臣王允的部下曹操借王允的宝刀杀董卓,结果被吕布识破天机,曹操借吕布的马一用,有借无还,曹操骑马来到了中牟城门口,将士把曹操抓住了,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夜深人静,陈宫把曹操放了出来,愿意和曹操一起讨伐董卓,曹操带陈宫去吕伯奢家,结果把杀猪的声音听成杀客了人的声,读后感《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宝刀”读后感》。 所以,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第二天,陈宫觉得曹操不是好人,就走了。
可见,曹操是多么心狠手辣的一个人啊!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6篇(《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