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舌战群儒读后感共6篇(读舌战群儒有感),供大家参阅。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1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一)
我又一次沉浸在了《三国演义》之中。这是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谋略之书,而其中几个情节更为经典,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就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那是公元208年,刘备兵败新野,诸葛亮前往东吴商议联合抗曹之计。我仿佛走进了书中,和诸葛亮一起来到宫殿内,眼前是一群主张联曹、满怀敌意的东吴谋士,我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想看看他到底如何应对。忽然,一名谋士出言刁难诸葛亮,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说了一番绵里藏针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我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更加好奇接下来他的精彩表现。果然,一个又一个谋士败在了诸葛亮嘴下,皆说不出话来。我完全入了迷,竟拍手叫好。诸葛亮终于靠自己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说服孙权、使孙权决定攻打曹操。
好一个才智超人、忠君爱国的诸葛亮!他在众多谋士之前还能十分冷静已经是很令人钦佩的,但他还能用得体的语言绝地反击,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难道那不是凭借着他的智慧吗?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忠君爱国也让我为之感动,这不仅在诸葛亮的言语能体现出来,在他那一笑一行中也让我清楚地感觉到。诸葛亮真不愧是“智绝”!
1 这本名着中,我再次感受到智慧的重要。是它帮助诸葛亮成功地说服孙权抗曹;是它让曹操一点一点被挫败;是它让刘备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完成兴国大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智慧,才能完成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拥有智慧,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生;只有成为智慧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变得更加大胆与自信,登上成功的顶峰。你不用担心自己的实力,只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积累智慧,灵活运用,跨出人生中的一大步,一定就是个智慧之人。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计策叫激将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激将法是诸葛亮对孙权使用的计谋,目的是让孙权和诸葛亮联合起来打曹操,才能让天下从此太平、国泰民安。孙权起初不愿意和刘备联合,诸葛亮用夸张的手法对孙权说:曹操有一百多万人,兵多将广,你一个人跟他打,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何况曹操粮草充足。您不如听张绍的话,投降曹操。孙权听了这句话就很生气,最后决心跟着刘备携手共进,共同攻打曹操,决一死战,曹操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对激将法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和学习上,老师和家长就常用这个方法。例如期末考试,我算计算题时非常粗心,于是我妈妈就说:要是你期末考试计算题错了很多,那你每天就做100道题。考完之后,我发现我计算题只错了一点点。我现在才发现,我妈妈用的是激将法。诸葛亮真是有勇有谋,在那个时候就懂得利用
2 人的心理,使用激将法。
诸葛亮舌战群儒读后感(三)
《舌战群儒》主要写了孔明为了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东吴诸臣舌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说明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东吴群臣的反应来侧面描写孔明的机智。
大战过后,曹军乘胜进逼东吴。是战是降,令孙权左右为难。此时刘备一行人投奔江夏,孙权命鲁肃去向刘备探听曹军虚实,鲁肃见了孔明,力劝孔明联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怀。于是,孔明随鲁肃返回,去见孙权。此时东吴上下,都因曹兵进逼而惊慌失措,文官们都劝孙权投降,而武将们则力主抗曹。一群谋士见孔明来到东吴,料想是来游说孙权抗曹。于是众人故意为难孔明,想让他答不上来而放弃。可是他们的每一句刁难的话,孔明都对答如流,如张昭问孔明为什么言行不一,不断地躲避曹兵,孔明却借物喻人,用大鹏日行万里来喻人,又用治病吃药来比喻当时战略格局。而应对虞翻拿刘备的失败为难孔明,孔明用围魏救赵之计,驳回了他的问题,同时让他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接着孔明又驳回了步骘的问话。薛综侮辱刘备,被孔明厉声遏住,路绩的问话被孔明以嘲笑的语气说得语塞。最后是严?和程德枢的问话,也被孔明一一破解。就这样,面对诸儒的诘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发起攻势。对张昭,由于他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
3 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着实令人叹服。说得众人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舌战群儒》一文我看了几遍,觉得孔明的论辩在文中尤为重要。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章显现出孔明的机智,更显现出了他的胆识和口才。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那么《舌战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浮士德读后感600字 情人杜拉斯读后感 羚羊木雕读后感300字
4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2
舌战群儒读后感
《舌战群儒》主要写了孔明为了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与东吴诸臣舌战之事,你读后会有什么感受呢?本文是本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参考借鉴。
舌战群儒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计策叫激将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激将法是诸葛亮对孙权使用的计谋,目的是让孙权和诸葛亮联合起来打曹操,才能让天下从此太平、国泰民安。孙权起初不愿意和刘备联合,诸葛亮用夸张的手法对孙权说:曹操有一百多万人,兵多将广,你一个人跟他打,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何况曹操粮草充足。您不如听张绍的话,投降曹操。孙权听了这句话就很生气,最后决心跟着刘备携手共进,共同攻打曹操,决一死战,曹操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对激将法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和学习上,老师和家长就常用这个方法。例如期末考试,我算计算题时非常粗心,于是我妈妈就说:要是你期末考试计算题错了很多,那你每天就做100道题。考完之后,我发现我计算题只错了一点点。我现在才发现,我妈妈用的是激将法。诸葛亮真是有勇有谋,在那个时候就懂得利用人的心理,使用激将法。
舌战群儒读后感二
我又一次沉浸在了《三国演义》之中。这是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谋略之书,而其中几个情节更为经典,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就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那是公元208年,刘备兵败新野,诸葛亮前往东吴商议联合抗曹之计。我仿佛走进了书中,和诸葛亮一起来到宫殿内,眼前是一群主张联曹、满怀敌意的东吴谋士,我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想看看他到底如何应对。忽然,一名谋士出言刁难诸葛亮,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说了一番绵里藏针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我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更加好奇接下来他的精彩表现。果然,一个又一个谋士败在了诸葛亮嘴下,皆说不出话来。我完全入了迷,竟拍手叫好。诸葛亮终于靠自己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说服孙权、使孙权决定攻打曹操。
好一个才智超人、忠君爱国的诸葛亮!他在众多谋士之前还能十分冷静已经是很令人钦佩的,但他还能用得体的语言绝地反击,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难道那不是凭借着他的智慧吗?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忠君爱国也让我为之感动,这不仅在诸葛亮的言语能体现出来,在他那一笑一行中也让我清楚地感觉到。诸葛亮真不愧是“智绝”!
这本名着中,我再次感受到智慧的重要。是它帮助诸葛亮成功地说服孙权抗曹;是它让曹操一点一点被挫败;是它让刘备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完成兴国大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智慧,才能完成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拥有智慧,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生;只有成为智慧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变得更加大胆与自信,登上成功的顶峰。你不用担心自己的实力,只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积累智慧,灵活运用,跨出人生中的一大步,一定就是个智慧之人。
舌战群儒读后感三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往江东,为说服孙权抗曹而“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让人们津津乐道。从现代的角度看来,“舌战群儒”涉及到辩论的智慧与技巧。
如何在与别人进行一场辩论时占据优势呢?“舌战群儒”的小说故事中给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将对方先捧后摔,欲抑先扬。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比如,“群儒”中的张昭一上场,就先用三顾茅庐前的“自比管乐、如鱼得水”等事实将诸葛亮抬高,再列举诸葛亮跟了刘备后的种种败绩,诸葛亮你不是承认自己挺厉害的吗,为什么跟刘备后地盘反而变小了呢?如果张昭碰上的是普通人,这“先捧后摔”一招肯定让对方哑口无言。但他遇到的是诸葛亮,巧妙的是诸葛亮运用了以下几个辩论智慧点化解难题。
张昭列举的事实俱在,诸葛亮只能强调自我境界:道德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战略上别有良图。人在江湖混,无非靠两点:人格与能力。中国人在传统上崇尚人格魅力,把个人的道德境界看得比能力还重要。再来,诸葛亮用更多种种有利于自己的事实,比如说自己客观条件差、照顾百姓等等,但就是在这么差的条件下取得了各种胜利。最后搬出名将韩信也曾如此不堪,古人即使这样能成就大业。我诸葛亮至少做了些实在事,而你张昭却只会纸上谈兵。
“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步儒直接点出诸葛亮就是来忽悠江东免费抗曹的。但步儒用错了典故,苏秦张仪在历史上算是正面人物,想要黑诸葛亮还用错了人物。所以诸葛亮抓住他这个错误直接攻击完胜,而绕过是不是来忽悠的问题。
总而言之,“舌战群儒”中涉及几个关键的辩论要点。第一,先捧后摔,让对方顺着你立的杆子往上爬。第二,比不过能力事实就比道德境界。第三,能力与人格都不过的话,就跟优秀的古人比抬高自己。第四,最后一招,对方言辞错误可以以此开辟新的辩论点,或是直接绕过问题忽悠对方。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3
16《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刘镇中学 八(3)班 林彩萍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步骤: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
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三、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 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 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四、口语训练:
(一) 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 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附: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4
【成语】:舌战群儒
【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简拼】:szqr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示例】:诸葛亮~,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歇后语】:诸葛亮游东吴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舌战群儒 成语接龙
【顺接】:儒冠误身 儒士成林 儒家经书 儒林丈人 儒雅风流
【顺接】:燔书坑儒 燔书阬儒 焚书坑儒 焚典坑儒 拘拘儒儒 老师宿儒 老手宿儒 名士夙儒
【逆接】:白费口舌 搬口弄舌 搬唇弄舌 搬唇递舌 笨口拙舌 笨嘴拙舌 笨嘴笨舌 闭口捕舌
【逆接】:舌剑唇枪 舌尖口快 舌干唇焦 舌底澜翻 舌战群儒 舌挢不下 舌敝唇枯 舌敝唇焦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5
舌战群儒简介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6
篇1: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 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 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 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 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 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 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 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 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 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 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 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 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 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 遮盖。 衽ra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 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 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 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 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 口语训练:
(一) 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 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 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 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 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 《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 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 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 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 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 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 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 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 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 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篇2: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
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
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
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翳yì遮盖。衽ra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瘦弱。骧xiāng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细、碎。骘zhì排定。皓hào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篇3:十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
篇4: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 16舌战群儒
罗贯中
三维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2、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领悟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奥妙的世界,《水浒传》表现了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红楼梦》可谓清末的大百科全书,而《三国演义》则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用兵遣将的足智多谋,尤其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让人臣服。今天就让我们见识见识他们的巧舌如簧。
二、写作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摔几十万大军与东吴的孙权隔江对峙。东吴内部以张昭为代表的大批官员都认为曹操势力几倍于自己,战则必败;鲁肃和周瑜等主战派坚决反对投降。此时,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希望能与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疏通文意,熟悉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不懂的文句,互相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
1、诸葛亮舌战东吴哪些“儒”?
2、舌战结果如何?找出显示这一结果的句子。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
张昭 无一言回答
虞翻 不能对
步騭 默然无语
诸葛亮 薛综 不能对答
陆绩 语塞
严畯 不能对
程德枢不能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问题:
1、在张昭的眼中和口中,孔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言行不一,无所作为。
2、孔明在反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时,为
什么要先谈治病养身之道?为什么要列举韩信这一例?
明确:比喻刘备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
3、孔明在答辩时为什么一再强调刘备大仁大义?
明确: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有力证据。
4、这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后面六场论辩,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7段,在文中圈点批注,以“我认为与()的论辩最( )。理由是( )”句式交流。
三、品析人物
从全文看,你认为诸葛亮凭什么取得舌战胜利的?在文中找到理由。
1、凭对时局是熟悉、正确分析、判断,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凭对刘备的忠诚及信任,处处维护君王,维护刘方利益,绝不受对方的嘲笑。
3、凭自身过人的智慧,博闻多识和非凡的外交才能,机智、应变、雄辩的才智。
四、总结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表现出他对君主的忠诚,以及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机智、博学、雄辩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中文辩论是最能体现出汉语魅力的形式之一,教学时若能从这一兴趣点进行课堂设计,应能设计出一个充满语文魅力的教学流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又延伸到了课外。
舌战群儒读后感共6篇(读舌战群儒有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舌战群儒读后感(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