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会员“xj5”收集的西游记中学生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请问路在哪里,路就在我们脚底……”这段悠扬的旋律随着了许多人的发展。《西游记》在暑假期间几乎每个电视台都会播放,谁没有看过呢?看多了也就习惯了,听闻每年全球都有超出400次播放!假如看电视不足舒服,那不如读书吧。我翻查了父亲的书柜,发觉一本落满灰尘的书,吸引了我的关注,因此我把它拿了下来。果真是《西游记》!灰蓝色的封面,上面用大气正楷写着“西游记,吴承恩”,边上用白线扎着,书页略微打卷,释放出原著的气息。我怀着深厚的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
这本旧版《西游记》陪伴了我一个月,整本书看似内容各有不同,唯有文体上略显差别。本书共有一百回,篇幅超出六十万。每一回的标题以整齐对仗的形式呈现。比如:“三打白骨精”在书中被改成“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十分压韵。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前七回主要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八至十二回叙述唐三藏取经的原因,而十三至一百回乃是全书的主体故事。吴承恩在《淮安府志》中被描述为“性灵敏而博学,诗词下笔如有神助。”可是,他厌烦官场的黑暗,愤而弃官,老年生活贫苦。他笔下的悟空有勇有谋,猪八戒则幽默搞笑,沙僧憨厚老实,文学颜色深厚,书中的想象空间极大,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进到神秘世界的奇妙体会。
认真阅读后不难看出,吴承恩塑造的角色惟妙惟肖。如今网络上最热门的角色就是沙师弟:“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细心观察得人不仅可以发现这些更多的细节,还能感受到吴承恩的创作初心,从书中的背景中窥视当时的现实:明朝中期,经济兴旺但政治日渐腐坏,百姓生活困苦。正是这样的大环境,促进吴承恩在民间故事、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经历艰难再创造,最后创造出这一部令中华民族自豪的杰出巨著。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开展深刻的对话,我能深入理解他的情绪。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大多是因为它可以探寻他人不曾碰触、害怕书写的独特主题。如今,你应该明白《西游记》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了啊!
我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在体会经典的魅力。
西游记中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 《西游记》读后感
★ 西游记的读后感
★ 西游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