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热心网友“ksx73”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以供参阅。
在林语堂的书中,苏东坡被称作千年难得一见的天才。他曾这样评价这名文坛巨匠:“李白如同文坛上的流量,瞬间光彩耀眼后便自焚而逝,和雪莱、拜伦颇为相似。而杜甫则像弥尔顿,既是虔诚的哲人,也是忠厚的长者,知识渊博且文采出众,应用古朴的画笔表述浓厚的情绪。苏东坡始终充满青春魅力。”他指出:“虽然苏东坡历经磨难与挫折,他的人性却更加柔和厚道,并未变得刻薄。”
回望苏轼的一生,虽然博学多才,却经历了多次升迁的心酸,唯有他独自品位。他一生做官,清正自守,始终与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互斗。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正确与否,大家暂不探讨,但在封建的宋代,可以反对当权者、与身居高位的丞相相抗衡,确实需要一份胆量。与苏东坡的亲弟弟苏子由相比,后者在才华上也许不如苏轼的十分之一,但他的一生却稳定安逸,官衔一帆风顺,最终得以享有晚年。说到底,苏轼应对调皮与错误时,勇于进行批评的心态,才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认为,富贵荣华与安逸舒服不过是欲念的体现,极为卑微。他的人生与奋斗目标始终专注于百姓,更多关注他们的快乐与苦难。只要他觉得变法不切实际,与拯救百姓的使命相悖,就会坚定反对,甚至在所管辖的州府中,针对那些所谓的大国对策,他毫不理会。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布满荆棘,但从他的诗词和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他的态度始终乐观积极。即便在艰难时刻,他仍能欢唱小曲,邀上三五好友,共享生活的美好。其为女人提诗,与僧人畅谈,为百姓求雨,四处游览。苏东坡的诗词中,既有《赤壁赋》这样的雄壮佳作,也有“天涯何处无芳草”那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林语堂总结道:“苏东坡已去,他的名字只是一种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那份心灵的愉快与思想的乐趣,这才是真正的永恒。”也就是说,尽管苏东坡已去世,他那浩然之气必将长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