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项羽共4篇 项羽的读后感

时间:2022-08-04 14:10:4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后感项羽共4篇 项羽的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读后感项羽共4篇 项羽的读后感

读后感项羽共1

《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他从不掩饰自己,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时宣称:“彼将取而代也。”如此的气魄!如此的风流!

  项羽,他是一血性男儿。他剑杀殷通,夺了军权!他矫杀宋义,夺了领导权!他刺杀怀王,夺了君权!

  项羽有勇但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政客的圆熟。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刘邦!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 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武是他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帐中,与虞姬相对而饮,处在极度烦恼而又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学书“足以记姓名”的他竟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豪迈诗句。虞姬则和唱说:“汉兵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她留恋人生,留恋与项羽相处的日日夜夜,她不愿离开他,她要和他冲出去。但是,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身边只有八百人,她如跟随,岂不是累赘吗?那样,不但自己逃不出去,很可能会连累项羽,全军覆没。为了项羽能够死里逃生,为了项羽将来东山再起,她只有一死。

  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着爱与恨,更何况项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虞姬拔剑倒地时,不流泪的盖世英雄,万感交汇,抱住他心爱的虞,放声痛哭。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读了《项羽本纪》,让我心中涌起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还是惋惜,总认为他的结局不该如此。他的身旁本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还有乌骓,他本可以骑马追风,东山再起。他的自负让人叹息,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英雄的死,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在水一方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永远地融入这里。让人不禁为他叹息,历史为何没有选择项羽,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

读后感项羽共2

项羽本纪读后感(一)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项羽本纪读后感(二)

  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项羽的身影、模样,他的每一句话,每一言语,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心底。最后,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乌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轮似血残阳。

  虽然本该成为一代王储的他,却无法成为真正的霸王了。他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在这个“王”字面前,江山或是没人,他一样也没有得到,哪怕他心爱的宝马乌骓也没有留住,到最后,几十万刘军的面前,他能握住的只是一把剑,还是送上自己生命的一把剑。一代英豪到最后,拥有了什么?而他却被这乌江的山山水水的“拥有”了,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他那年轻时不羁的梦想,他那付与虞姬和爱马的爱,都飘散在这山林之中,雨露之下,可是乌江自刎后,谁还能了解这一切?

  当我刚刚在字字扉页中触碰到他时,我就觉得“此时他是一介英豪,今后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与愿违,他那当初震撼我的豪气渐渐淹没了,而那汹涌而来的潮水却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傲慢与自负……”都将他缓缓推入失败的深渊。而作为要成天子之气的他,刚愎自用,在关键的时刻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尽管身边有范曾这样的雄才为他谋算,但是历史决定了他只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做事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让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动。项羽是我们成长中一个鲜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们要成的是比他还好的“英雄”。他虽失败,却也死得雄壮,他那对虞姬的爱,仍在感动着我们。他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气仍回荡在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歌中,我们听懂了很多……或许项羽矣成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他的灵魂只能存在卷卷书简,在我们这个年代这种社会这个角度来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从书本里看他,是个精彩绝伦的角色;在现实里看他,是个真男儿,只是于他,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的性情,对于我们的成长,最值得肯定的是给我们的启迪。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蜿蜒的曲线,磕磕绊绊。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会有绚烂的彩虹,烂漫的鲜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们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颗沉静的心,有自信,有欢乐,有力量,那么,当我们回首成立时的人生是,我们婉然是一个成功的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三)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在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项羽。也许是受了李清照的影响,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不禁想要为他拍手加油。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还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声望越来越大,战功也更加显赫。他的自信心也开始膨胀。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刘邦让出咸阳城之后,项羽屠了咸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他把刘邦那个“下三滥”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称王,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没有想到,如果自己称王,谁还不知到他呢。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垓下之战时,他不检讨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我在想,这时的他为什么不去多多思考?为什么不镇定的想一些作战计划?他在矩鹿之战时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像刘邦,一个“下九流”的人,就是因为他能隐忍,会笼络人心,会算计让他成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虽然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虽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还是崇拜他。

读后感项羽共3

  读《项羽本纪》有感

《项羽本纪》中,作者司马迁通过对楚汉之争的方方面面的描写,写出了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项羽身为名将之后,从小习武学兵,在叔父项梁的指导下,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身高八尺有余,四肢强健,才能勇气过人。在起义掌握兵权之后,更是体现其军事方面才华横溢,其雄才大略不禁让人赞叹不已。可惜啊可惜,如此一声震一时的霸王,最终也未能成为一统江山的帝王。

  说到历史,人们就不免要将其和对手刘邦作一番比较了。从《项羽本纪》和《刘邦本纪》可以发现,项羽的有军事才华,但刚愎自用,不识谋略,项羽贪图富贵,喜好酒色,却慷慨好施,知人善用。一比较便可发现,项羽只重军事武力,缺乏谋略,所刘邦最终取得天下。

  当项王自刎乌江之时,不免感叹,这就是政治。其残酷就随着那溅出的血便可知。项羽适合当将,缺少政治手腕,而刘邦知人善用,懂得用智。夺江山不仅是军事之争,更是政治之争。正所谓“战争一开始便已经结束了”,因为个人的性格特性,所以死昂鱼的失败可以说也是注定的。

  作为我们,政治的战场也许遥远,但是我们要也知道,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善用智慧、乐交诤友、知人善用,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更要了解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样才能有所成功。

读后感项羽共4

  项羽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篇1:项羽读后感

  杨帆

  项羽,原名项籍,字羽,是下相人士。也就是今江苏省宿迁县。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本《项羽本纪》就描绘了他可歌可泣的英雄的一生。《史记》一共分四种,“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列大事;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然而项羽虽未称帝,司马迁依旧把他记述在“本纪”之中,由此可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之高。

  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既英勇善战,却又十分温柔;既骄横残暴,却又有怜悯之心的人。听起来似乎这些都是这意思截然相反的形容词,但这又确确实实地体现在了项羽的身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对立体,而项羽身上的这一点更是因为他本身性格原因和形势原因更是显得淋漓尽致。从矩鹿之战中“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这一句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十分果断,懂得如何赢得时机的人。但是在《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这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虽然对项羽的失败抱有无限惋惜与同情,却仍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真实的还原了项羽的形象,坚持“不虚美,不隐恶”。最后项羽临死前别姬的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雎不逝”更是成为千古绝唱,悲壮而凄凉。最后于乌江自刎,那种宁折不屈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那你血染乌江的悲壮场景,令见者无一不为之动容。这,就是一代盖世英雄项羽带给我们的极大的震撼。

  篇2:项羽读后感

  马钰康

  在历史的尘埃中,对于前人,人们的看法是迥异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项羽。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败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篇3:项羽读后感

  吴泽坤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著名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最好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

  篇4:项羽读后感

  陈安琪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篇5:项羽读后感

  说起项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他24岁时举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通过巨鹿之战中的神勇表现,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卒,或者是一个百夫长。项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秦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几万楚兵与十几万秦军对抗,结果打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而且项羽还凭此一战留下了“破釜沉舟”这样的成语。在那时,项羽的人气大涨,有许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很快就灭亡了。

  以上都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了,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太过鲁莽,在巨鹿之战时,他直接进军敌人的内部,可他却没想过,如果两翼的敌军包围起来了,那么项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中。那么他也只能战死沙场了。当在“鸿门宴”那一个场景。项羽在军事上的不足已经被暴露得很明显了。在自己的势力中有谋略家,而且还是对于自己比较亲的亲人——范增。但是项羽却不听自己的义父范增的意见,而是去听信刘邦的谎言,这是很不明智的。应为在当时,咸阳已破,刘邦的军队虽在霸上,但当刘邦的任何举动有反常时,项羽就应该小心提防着刘邦啦,应为在这时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现身夺权的时候了。所以项羽应该立即杀掉他,永除后患,不给刘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机会。再者说,父亲是不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儿子的。但是项羽还是相信了自己所为的兄弟。这表明了项羽的重义气,同时也体现了项羽的单纯。

  总而言之,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兵。他用他的勇气,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气,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很差,如果有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断送几千条生命,所以他不适合当一个谋略家,在军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上阵杀敌,但有时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敌方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项羽也不是一个爱才之人。张良,韩信等当代名人从他的手中溜向了刘邦的手中,变成了刘邦的心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惋惜的。

  篇6:项羽读后感

  史记堪为传世之经典,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又应该算的上经典中的经典。单说出自这段史料的成语就有好几个,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四面楚歌。可见其同历史研究价值相比文学价值同样显著。项羽其人也是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几千年来不断被人传诵也争议颇多。

  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燕被王翦所杀之后(一说是项燕自杀)项羽随其季父项梁生活。项羽小的时候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干什么都没个长性。由此可以说明学习成绩代表不了将来的成就。正如布什在他的母校讲演时所说的,一个得 c 的学生也能当上美国总统。项羽第一次语出惊人是在秦始皇出游会稽渡钱塘江的时候项梁带他去看热闹,项羽看着皇帝的排场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小娃娃,不知天高地厚啊你。项梁赶快把他的嘴捂住了。也是由此之后项梁开始对这个小孩子刮目想看。

  基本情况就介绍到这儿吧,再说文章就该改名叫《项羽那些事》了。了解了个人情况之后,按惯例下面讨论一下项羽同志的优缺点。我认为,该同志有两个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工作上业务精,胆子大。这两点绝对是有根据的,首先说业务精:项羽能征惯战是出了名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实际战例也有,最出名的是钜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军,并说其投降,虏秦卒二十余万人,皆坑杀之。还有,汉二年春,刘邦趁项羽北上攻齐之际,联合各路诸侯,统五十六万大军东伐西楚,并占领了彭城。项羽得知后,仅帅三万精骑,经由曲阜,胡陵进攻彭城西面的萧县。打得刘邦狼狈逃窜,老爸,老婆都不要了。要不是夏侯婴再三护着,一双儿女也早就被他给丢掉了。就连项羽被五千人马围困在乌江边上时,也能从容率领二十八骑与汉军作战,并做到溃围、斩将、刈旗。由实的厉害,真不是吹的。其次是胆子大:是说他小小年纪就有干大事的魄力。这也有事例,项梁起于会稽,而杀会稽郡守的却是项羽。当时他最多不过二十一岁。还有,巨鹿之战前项羽本无兵权,是他杀了军中首领卿子冠军宋义,夺了兵权才北上救赵的。够胆量吧。这是我发现项羽两项最突出的过人之处,其他方面他恐怕就乏善可陈了。

  下面该说缺点了,其实他的昔日战友,后来的淮阴侯韩信早有对他的评价。淮因侯列传里面有所记载,说了一大堆,主旨八个字,“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两大致命弱点也是他最终走向失败的根结所在。首先说匹夫之勇,是讲其勇而无谋。项羽勇冠三军百战百胜却不懂得为政以德的道理,他的勇包含着野蛮的杀戮。义帝怀王的老臣对他的评价是“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项羽屠城的记录经常在史料上出现,单钜鹿一战就坑杀了降足二十余万。这位大王似乎对大埋活人十分的感兴趣,这也是他所占领的地区经常反叛的主要原因。项羽的无谋还体现在他不能识人上。举个例子,项羽入关之后范增劝项羽灭掉刘邦,项伯得知后在大战之前私进汉营给张良通风报信,张良巧用计策托项伯传话给项羽,说沛公绝无占有关内之心,自入关之后,“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至,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项羽听了这花言巧语之后还真就信了,也不问问项伯,这该打仗了,你跑人家那头干什么去了。人家刘邦还知道问一句张良是怎么认识项伯的呢。反过来,范增对项羽可谓是忠心耿耿,就因为张良用了一出实在算不上高明的反间计,项羽就对这位老人家长生了怀疑,还批准范增告老还乡,直接造成范老爷子郁郁而终。可见其大脑含水量之高。诚如清代学者王鸣盛所言:“项王之失不在粗疏无谋,乃在苛细多猜疑,不任人。”其次说妇人之仁,是讲其仁而无智。项羽对士卒很好待人和善,却不能任贤用能论功加赏,使很多将领对他有意见。并且他的义也是狭隘的义气,是任人唯亲的义。这是有根据的,项羽在分裂天下之时把好的地方给了和他亲近的人,关系不好的要么不给或是给差的地方,并不是以战略全局来考虑,这也为其最终失败买下了伏笔。这种狭隘性也体现在他的用人上,楚汉相守于广武之时,彭越从楚后方绝其粮道。项羽回击彭越军,就把驻守成皋的重任给了司马欣和曹咎,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要坚守城壁,不得出战,等我十五天我一定回来。可是还没出一个礼拜,这两位仁兄就忍耐不了汉军的辱骂,领军出城,并被打的一败涂地。成皋复失搞得项羽非常被动。这样的庸人项羽为什么委以重任呢,因为他们曾对项梁有过大恩。这么重要的任务项羽都在任人唯亲,其用人的狭隘性可见一斑。反之,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却得不到重用,致使人才严重流失。楚汉相争什么最重要,人才呀。人才都留不住还不坐等失败吗。

  此外,项羽还有一个目光短浅,小农意识严重的突出弱点。最典型的一次表现是,项羽入关之后把秦始皇的宫殿给烧了,财宝和美女也抢了。然后有人劝他,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适合长期驻扎,依次为基地意图天下。项羽看看被自己搞得满目疮痍的襄阳城,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图什么天下呀,老子捞了这么多的好东西,大发了一笔,还惦记着衣锦还乡呢。这个人出来后嘀咕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尔,果然。”沐猴就是猕猴,这话的意思就是,项羽不过就是带着帽子装人的猴子。这位仁兄的下场是被项羽给煮了,惨啊。本无帝临天下之志,只有霸有九州之心,劝又何用。

  以上所述都是我个人浅显的观点,您要是有什么不同见解可以相互交流。反正我一介平民,什么也代表不了,自娱自乐而已。不过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用诗句评论过项羽,大家倒是可以认真玩味。比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就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佳作。也有对其持批评态度的诗句,例如,明代曾棨的《项羽庙》:“苦战休论盖世功,鸿门终宴伯图空。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销沈一炬中。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诗中列举了项羽入关后所犯的错误和对其败落的感慨。也有古人用诗句来辩论的,比如,晚唐诗人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将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而北宋的王安石就针锋相对的作了一首《吴江亭》加以辩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可惜杜牧逝去已久,不然一定有唇枪舌剑的一场好戏。不过无论后人怎样评说,如何演绎,历史的车轮都按照他固有的模式行进着。项羽兴衰不过八年,在慢慢的历史长路上这八年如白驹过缝转瞬即逝。一无所有的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短短三年成就非凡。当是时,披坚持锐,勇冠神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政自羽出,号为霸王,是何等的风光。转瞬间却落得个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乱刃戮尸的悲惨结局。项羽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不由让人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感慨。硝烟散去,尘归尘,土归土。多少风流人物都随滚滚长江东逝去,什么功过成败不过是过眼烟云,散去之后,就是个空。人生如梦,转眼百年,何不快意人生,诗酒年华。送大家一首诗吧,我很喜欢。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长安多少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读后感项羽共4篇 项羽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