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3篇(千年一叹的小说)

时间:2022-11-08 16:26:00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3篇(千年一叹的小说),供大家阅读。

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3篇(千年一叹的小说)

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1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虽然我没去过这些国家,对他们的习俗与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师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惊呆了。我的惊叹不仅是因为余老师的写作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很是真实,以至于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邋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这让我感想颇多: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中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也使中国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恐怖组织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2

  我对世界名胜古迹有着谜一般的向往。于是,今年暑假,我在《千年一叹》的书页上,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走遍了神话般的古国。

  千年走一回,一叹连千年。轻轻的,缓缓的,那叹声从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奔腾的尼罗河面传来,从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传来。是谁?是谁在悲叹?哲人?法老?佛祖?抑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叹息也就成了无奈。

  现代历史是短暂的,但愚昧和骄傲却看中了我们。记得余先生在伊拉克与清真寺主管的对话:两位主管一开口就说,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国家是伊拉克,然后是中国,还问余先生,中国有茶吗?

  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伊拉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世界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发出来自内心的呼喊: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的否认。

  中国人自豪。因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活了下来。但我却想问:为什么?

  因为大自然从喜马拉雅往北,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而东边和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使得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与其他几个大文明的恶战。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大多在彼此互侵中先后败亡。

  读完《千年一叹》,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它一直深入我的灵魂,再次的,将我惊醒。生在中国,是我这一生的幸事。我能书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我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作为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地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天地,任凭凛冽的寒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舟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故国苍老的灵魂。

  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边,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角,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3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经典小说千年一叹读后感3篇(千年一叹的小说)相关文章:

大学水浒传读后感范文3篇 水浒传读后感大学水平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5篇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题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篇 撒哈拉沙的故事读后感

滴水穿石故事读后感阅读感悟3篇 水滴石穿的故事阅读心得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2篇 读56号教室的奇迹3第二部分心得体会

《福尔摩斯探案故事》读后感3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8篇(论人生的读后感)

六年级论语读后感模板3篇 论语六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心得范文精选4篇(读孟子有感心得体会)

《傲慢与偏见》高一读后感范文3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