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观后感2篇 日本电影编舟记观后感

时间:2023-07-22 22:11: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编舟记观后感2篇 日本电影编舟记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编舟记观后感2篇 日本电影编舟记观后感

编舟记观后感1

  看完不免要感慨,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放眼国际,居然还有人拍摄如此老土的一部电影拿生命在编字典。这部电影选择站在了功利的对立面,没有金钱,不为虚名。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它让文字和词语回到了最初的功能:与人沟通,与世界相融。这些词语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可能传承了几世纪,有些则才一年半载。

  基本上,你如何看待字典,你就可以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抱本字典是逐字敲句, 迂腐且无趣,那么,《编舟记》恐怕也很难称得上有趣。如同编纂字典的繁复、琐碎,电影本身也没什么夺目技巧,相当枯燥,缺乏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依然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鼓吹成功的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更何况在完成《大渡海》之后,几个人又商量着要开始修订工作。

  作为劳动果实的《大渡海》,它也说不上有什么光环。要用时间丈量的话,片中提到《大辞林》前后花了28年,而《大渡海》才花了15年,时间无情,一扫即过。但正如房东竹婆婆对马缔说的:你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这样的句式和语调,听上去再熟悉不过了,那便是日本人推崇的工作态度和国民精神。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简直无趣之至,折磨死人。可《编舟记》却说,那是天经地义。

  对自闭且内向的马缔来说,接手《大渡海》,除了有各司其职的贴切对号,他也寻得了与人交流的勇气,甚至于在一干同仁的帮助下,收获了爱情。抛开太重的《大渡海》不说,往轻的层面讲,马缔的人生写照,也是《大渡海》的意义所在。人生海海,字典如舟。它让许许多多看不见的人,穿过海洋连接彼此,找到爱情,重塑人生。

  《编舟记》有文科宅的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故作的讨喜,而是与时代不搭的笑料,比如毛笔写就的情书,还有马缔跟主编在公共场所收集词汇的举动。如果褪去那些私人情爱,多加实例,《编舟记》就真是一部关于编字典的百科全书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编舟记》实在太正了一点。从头到尾,电影完全没有反派角色。丈夫编字典,一词一卡。妻子做料理,一刀一划。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认真,低调踏实,敢于面对工作的寂寞(同时也带享受),从一而终。从女主角到其他配角,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着马缔。有的退出了编辑工作,却一直在帮忙。有的工作调迁,却也称得上敬业。就连默默无闻的甘草阿婶,她也毫无怨言。更不用说那些拼命熬夜的大学生们,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来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大渡海》。

  积极、正面,近乎主旋律的小人物题材,日本电影也有太多,像《铁道员》,不断的失去和送别却一直坚守岗位,往死里煽情。也有那种面对生活的唏嘘喟叹,像《何时是读书天》,主人公早早看清了人生的孤独,选择用读书来对抗。但到最后,电影却笔锋直下,认为那是下下之策人生还是要有情有爱,否则落在纸面,实在太寂寞了点。在这方面,《编舟记》的马缔是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编舟记观后感2

  刚看到这个电影标题的时候觉得有些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越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标题了。

  简单来说,《编舟记》讲述了一群人制作一本名叫《大渡海》的词典的故事。

  这本词典的名字和电影名一样富有深意。

  用文中一个人物的话来说,“ 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词典的扁舟航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词典,那就是《大渡海》。”

  《大渡海》即是词语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而《编舟记》即是编辑《大渡海》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光也是一个不擅言语的人,甚至不擅到和人的日常沟通都是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坚持13年完成了词典的工作,表面木讷沉默的他内心却深爱着人类的语言,不得不引人深思。

  对于纸质词典,人们大多数的印象都是“古董,刻板”,仿佛是脱离了社会进步的一个残留的不起眼的工具。就连电影拍摄的1995年,那时手机电脑还未流行至现在这种普遍程度,人们都对词典的.看法是“古旧、没有市场”,何况今天呢。电子词典越来越丰富,手机的词典app越来越进步,纸质词典似乎除了教师和学生没了用武之地。虽说电子数码方便快捷,但是这样快餐的文化真的好吗?

  相信电影《编舟记》就给出了答案。它没有把电子产品和纸质产品相比较,只是单纯地描写了编辑词典的过程。让屏幕前习惯快餐文化的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和追求。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小说《三体》中一位老教授的话,教授是搞物理基础研究的,那时他与一名学生谈起他的女儿时说了一句话:“她(女儿)太聪明了,但是搞基础研究,不笨不行啊。”(记忆可能和原话存在出入,但大意是这样。)

  可能我们也一样,有时候搞学问,不慢不行啊。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现代汉语词典》,那时有什么不懂就会先去这本词典中找,俨然当成了百度在用。不懂的词语,不懂的典故,不懂的生物知识,只要查相关的词语,解释里总能告诉我答案。

  或者没事干了,也可以当作课外书来看,随便翻翻,看看插图,感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汉语中存在相关的词汇,词典中都有。

  当时只觉得好玩。

  看完电影之后却突然想翻回第一页看看编辑名单了。

  一本成功的词典背后,支撑它的可能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坚持。

  电影最后主编的去世让人深感遗憾。当看到主编进医院检查时就嗅到了flag的气息,最后还是没有赶上。虽说有一点心理准备,但看到词典发布会的时候主编的照片摆在一角,还是让人心里狠狠难受了一下。

  虽然严酷,但现实中像主编这样为编辑词典奉献了一生的人,肯定更是大有人在。

  文中的主人公编辑心切,梦到自己孤身在一片大海中收集词语,可大海无边无际,词语散落得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最终越走越深被词语的海洋吞噬。

  一个人面对这么庞大的海洋实在太渺小了。

  但是最后历经13年,主人公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不得不说真的很伟大。

编舟记观后感2篇 日本电影编舟记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