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
《音乐之声》是一部很有名的教育片,在学校学习时教师也曾带我们赏析过。而这次是第二次赏析这部影片,与第一次相比,感触颇多,也改变了自己的很多看法。
从影片情节来看,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轻修道女玛丽亚被送到特拉普船长家做家庭教师。他们家共有七个孩子,特拉普船长在妻子去世后,一向用严格的军纪训练他的孩子们,孩子们一开始行为不端,赶走了很多的家庭教师。这一切在玛丽亚来到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玛丽亚爱的感化下,孩子们变得活泼、有爱。在这之后玛丽亚也与船长产生感情,并结婚了……
细品影片中的资料,很多场景中都蕴含着这位家庭教师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玛丽亚初到特拉普船长家,孩子在明白她是第一次当家庭教师时,就开始作弄她。她们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在她的板凳上放松果…想让她出糗。
第一次看到那里的时候,总以为玛丽亚会与特拉普船长告密,结果却不是这样,玛丽亚告诉船长是自己得了风湿所以才不敢坐,并且对于孩子们的恶作剧,玛丽亚也是只字未提。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告诉船长让他好好“管教”孩子们不是更好吗?
当这一次再赏析影片时,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正如在影片中孩子们对每一位家庭教师都会恶作剧,我们只看到了问题,而没有看到原因,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想要赶走家庭教师无非是想得到父亲的关注,因为仅有没有家庭教师时,父亲才会陪伴他们,其实也就是孩子们缺少爱。
玛丽亚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是想告诉孩子们这种方式是没有用的,我不会生气,也不会告状,之后就是用爱去感化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她亲手为每个孩子定做了一套衣服,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耐心陪伴,帮他们出主意……
看啊,这是一位多么有爱的教师!
她宽容、善良、机智,能带给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真的很让人钦佩。
这也不禁让我深思起来,在应对孩子出现纪律教育问题时,我们应当怎样做?
正如《0-8岁儿童纪律教育》一书中写的:我们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行为,然后追溯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选择出最适宜的教育方法。仅有当纪律教育是针对问题的原因时,纪律教育才能奏效。相信影片中那些以前的家庭教师也使用过各种方法来应对孩子们的纪律问题,可想而知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想问题应当就是这些方法没有针对问题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我们在解决孩子的纪律问题时要看清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时,我们要观察孩子该行为出现的频率、特定场景等,这样来判定孩子打人是由于缺少关注还是语言表达本事欠佳,沟通本事欠佳……在判定原因后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纪律教育。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们的状态。
影片中孩子们时根据特拉普船长的哨声出场的,出场的方式让人不禁想笑,这宛如是军队训练一般,一种哨声一个动作,一板一眼。
而在玛丽亚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们活泼开朗天真,他们在一起在山顶上学习唱歌,在骑行时唱歌,在小河边唱歌……玛丽亚带着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经过大自然来学习音乐,在这一幕幕中我们看到了属于这些孩子该有的童真、可爱。
与此同时我看到了一个教师的可爱之处,她懂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才能放得开,才找得到自己。
她也懂得经过大自然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经过跳台阶、骑车等方式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基础的音调、音高……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歌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他们的父亲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时都不禁吃惊、感动。连他都没有想到他的孩子会唱出这样的歌曲,不仅仅是有技术含量的歌曲,更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这样的感情是怎样灌输给孩子的呢?是讲解给孩子听的吗?显然不是,是经过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力得到的。
在幼儿园课程中,我们也将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放在我们的活动目标中。让孩子经过嗅听视味触等感觉器官来感受事物,也会设置课程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比如开设种植课,孩子们自己播种、施肥浇水、收获,这远比告诉孩子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有效的多。
不仅仅如此,孩子们对植物也会萌生特别的感情,他们会关心爱护它们,有时还会蹲下轻轻抚摸它们,这些都是孩子天生的爱心,在自然的环境中,他们天生的情感都会萌发出来。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让我难忘,就是在玛丽亚第一次来到特拉普船长家里的时候,孩子们做自己介绍,其中小男孩寇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叫寇特,11岁,我很任性。”
玛丽亚点点头,紧之后寇特问玛丽亚:“什么是任性?”
玛丽亚说:“那说明你期望像男孩般被对待。”这段简短的对话却也起起伏伏。
寇特连任性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他怎样会说自己任性呢?
很显然是经过别人口中所说他得到的字眼。也就是我们说的为孩子“贴标签”。当我们为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时,孩子就会以为我就是这样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在发展中也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机智的玛丽亚,她告诉寇特,任性是“期望像男孩般被对待”,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调皮捣蛋”。经过玛丽亚之口所说的“任性”,多了一分对小男孩的期待与信任,可见玛丽亚作为一名教师是多么的爱孩子,不将负面的评价带给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也需要放下我们的评判,因为我们不明白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话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我们所谓的给孩子的“标签”都是我们以为的,并不必须是事实。
比如一个小男孩很爱哭,有人可能会说:“怎样像个女孩子一样?”“怎样这么爱哭”等等。
可能这个孩子爱哭只是因为他发泄自己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而“爱哭”是不分性格的,没有规定男生就不能哭,一味的忍受自己的情绪是不健康的方式。
当我们给孩子订下这样的标签之后,孩子可能真的就会朝这个方向改变,因为在他看来“你们都说我像个女生”,那么在这之后,可能孩子的更多行为也会偏女性化,因为这是我们给他的“定义”和“期待”。
另一方面,当我们习惯为孩子贴标签之后,孩子也会习得这样的行为,也会习惯性地对别人的行为等作出评判,贴上标签。
影片中的孩子们在第一次见到玛丽亚时,就为她贴上很多的标签。从这方面来看,这是一个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不需要别人来加以论断,因为这种事是没有对错的,可是是每个人都有差别罢了。在见到玛丽亚的第一眼,就有几个孩子说玛丽亚的穿着很丑,我们要看到,孩子们所说的“丑”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但换个人来看就不必须是这样的看法了。所以在应对孩子时一样,我们不能把这种主观臆断的方式带给孩子。
那我们能够怎样做呢?
其实很简单,放下我们主观的想法,描述事实。
比如当一个小男孩遇到问题喜欢哭时,我们能够这样做,轻轻走到他的旁边告诉他:“我此刻看到你在哭,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忙,你能够来找我。”
然后能够走到稍微有点距离的地方,静静地等待孩子来找你。
当孩子来找你时,你能够告诉他:“是的,当你遇到问题时,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才明白如何帮忙你。”
经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看到的。
这样的方式也是需要一次次的实践才行,孩子慢慢的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时,用寻求别人的帮忙来代替哭。
因为他会发现这样的方式比哭更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的。看到孩子的需要,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了。
一部好的影片,一字一句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每一次品味收获都不一样,从影片中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别人,同时也是在看到自己,反省自己,这也是一次成长。我想下次再欣赏、品味这部影片,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2
在今天的社团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幽默的电影《音乐之声》,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修女到家庭教师的故事,当她还是修女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她非常热爱唱歌。修道院有一个规定,修女不可以随便唱歌。于是,院长就把她赶出来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舰长选中去做家庭教师,结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她唱歌,他们的合唱团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很受人们欢迎。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3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4
我看了《音乐之声》这本书,深受感动。
这本书主要讲:修女玛利亚受修道院委派,当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上校把他的七个孩子像士兵一样训练,家中没有一丝生活气息,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歌,用音乐感动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这本书时,有很多地方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发笑,却在笑的同时悟出很多道理。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家庭的这种状况,不禁感叹道:“多么可怕的家庭!”我觉得这家庭已经无可救药了。我看着这些孩子一次次搞恶作剧捉弄玛利亚,却想不到玛利亚竟会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与她融洽相处!正是这么一个可怕的家庭,被玛利亚彻底改变了,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玛利亚的爱感化了他们全家,使人的心灵得到>温暖与快乐,并使人主动地渴望这种快乐!
每当优美的歌声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玛利亚的歌声,如甘泉滋润心田,如清风拂过心扉,如温暖的阳光融化冰雪,如闪亮的灯烛带来光明。美妙的歌声,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使人沉浸其中。
玛利亚用最动听的声音,消除了一切距离,音乐之声使人与人之间永远没有代沟。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5
女主人公玛利亚是一个修女,她喜欢唱歌,性格活泼。她经常溜出修道院,到草地上去歌唱。
一天,她又去野外唱歌、玩耍,结果忘记了时间,回来晚了,玛利亚一回到修道院就连忙向院长道歉,没想到院长却不让她留在这里了,玛利亚被安排去当一个家庭教师。
玛利亚在路上一直唱着歌,她很害怕,担心自己以后的命运。玛利亚来到了上校家,上校先让玛利亚换衣服,之后把它的七个孩子叫下来,让他们一个个介绍自己。
孩子们并不喜欢家庭教师,专与新来的教师恶作剧。,做了一些很过分的事,尽管这样,善良的玛丽亚与以往几任女教师不同,她没有向上校告发孩子们对她的戏弄。她感到,孩子们失去了母爱,严厉的父亲又不大与他们亲近,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不能怪罪他们。玛丽亚原谅孩子们。
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外面雷电交加,玛利亚发现这七个孩子都害怕打雷,于是就唱歌给他们听,和他们一起睡。
玛丽亚很喜欢这些孩子,她教育孩子们,与孩子们玩耍,还为孩子们设计衣服。她与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亲近。
之后玛利亚带孩子们到郊外去玩,她边玩边教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在严厉的家规限制下根本不会唱歌,于是玛利亚就叫他们唱歌。玛利亚从最简单的doerayme开始教,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唱着跳着。回来时还爬树,坐小舟。
在小舟上他们看见了上校,(上校这次回来还带回一个伯爵夫人)。于是欢呼起来,结果一激动船都翻了。上校很生气,于是和玛利亚争吵起来,正当上校要开除玛利亚的时候,她听见了一阵悦耳的合唱,上校问玛利亚这是谁唱的,玛利亚说是她教孩子们唱的。上校被这动听的旋律吸引了,和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
伯爵夫人是一个坏女人,她除了有几分容色外,就什么也不会,其实她想当伯爵夫人也是看中了上校家有钱。
孩子们也不喜欢这个女人,后来玛利亚没有被开除,她和孩子们演了一个木偶戏。于是上校对玛利亚的态度越来越好了,这就会使伯爵夫人很生气。一天,上校举办了一个聚会,在那天晚上她看见玛利亚在教自己的孩子跳舞,于是和玛利亚共舞。在那以后,他发现玛利亚是个好姑娘,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伯爵夫人觉察到了两人的关系,为了保住自己女主人的地位,她亲自与玛利亚谈话,要她回到修道院,善良的玛利亚顺从了。后来上校又把玛利亚找了回来,可是玛丽艳不想破坏上校与伯爵夫人的生活。但上校爱上了玛利亚,他最终拒绝了伯爵夫人,与玛利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了这篇电影我知道了真善美可以改变一切。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6
昨天,我在家里看了《音乐之声》的电影。因为马瑞亚的性格关系,她离开了修道院,在一个退役军官那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她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还跟他们唱歌、跳舞,大家都很开心。
如果我是奥斯卡的评委,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评为:最佳音乐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评最佳音乐奖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音乐特别多,也很好听,而且不同的场景会出现合适的音乐。
评最佳女主角奖是因为马瑞亚很美丽,还会用很高或很低的音调唱不同的歌曲。评最佳配角奖是因为这七个孩子都很可爱,在和马瑞亚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们边玩边学,最后变成了一支唱歌美妙的乐队。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7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8
音乐是打开人心灵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个人改变,是一个环境改变。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就做到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玛利亚刚来的上校家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生机。所有一切都是很顺序的,没有欢笑,没有音乐,让人感觉像一个冰窖一样。可是美丽的玛利亚用歌声打开了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样快乐的玩。他们与玛利亚相处的十分融洽,玛利亚经常叫他们唱歌跳舞。这是上校回来了,因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隐藏了起来,也不与孩子们交流,所以看到孩子们唱歌时十分生气。但是听到孩子们专门为欢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开了,上校发现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这个家搞得一点生气都没有。所以上校请玛利亚留下来,就这样每天家里都充满了欢笑。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玛利亚和上校结婚了。
就这样玛利亚用自己的歌声组建了一个快乐的家庭,成为了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
这让我明白音乐是一种十分可爱的东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国际,无时无刻都可以钻进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动。所以我们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乐,不可以失去音乐,因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让我记住音乐,学会感受音乐。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9
昨天,妈妈为了让我看上《音乐之声》,几乎忙了一中午,内容简介很长。主人公玛丽亚是一个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于她活泼好动的性格使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冯。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因为亡妻的悲伤,使特拉普上校对孩子们实施军事化管理。
但是,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七个孩子的命运。在上校的家时,她用窗帘布为孩子们缝制了游戏服,带着他们出来玩。当上校带着女朋友男爵夫人回来时,她正带着他们爬树,划船,当他们划船时男爵夫人已经在等候多时了,可是当船快划到岸边时玛丽亚摔了一个跟头,所以船翻了,七个孩子一个接一个掉下了水。
他们拼命游了上来。后来上校和男爵夫人订了婚,由于夫人对玛丽亚说了一些话,让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院长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美梦。玛丽亚又回到了上校的家里。男爵夫人觉得已无法挽回上校对玛丽亚的爱意,便自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订了婚,不久他们便结了婚。幸福美满便是结局!
这个故事既幽默又风趣。玛丽亚用善良诚实乐观的精神和行动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0
今天晚自习,我们带领十一十二班的学生观看了《音乐之声》。看完后我的感触很大。《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观看音乐之声观后感(汇编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