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6篇 微观世界纪录片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1
记录片《微观世界》里有这样一段画面:一只屎壳郎推着滚圆的粪球,在乱草横生的卵石甬路间奋力前行。它的动作是如此笨拙而别扭,以至于上山和下山时,粪球失去平衡而倾跌下来,甚至砸在它自己的甲壳上。同学们被这个场景逗得哈哈大笑,然而荧屏上的屎壳郎仍旧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般,两只前足抵着粪球,后足则不停往前使劲。在一次一次遭到粪球失去重心的挫折后,它终于翻过了山越过了坎,比它大一倍的粪球在地上划出了坚持不懈的痕迹。都说蚂蚁是昆虫中优秀的搬运工,其实屎壳郎比蚂蚁更具有恒心和耐力!我不由得发出了感慨。
正在我对屎壳郎颇为赞赏时,一件富有戏剧的事发生了。沿着路向前滚动的粪球压到了一根刺,尖利的刺立马扎入柔软的粪球。而屎壳郎似乎没察觉到,仍在一个劲往刺根的方向推动粪球,刺陷得更深了。教室里五十几双眼睛都饶有兴味地看着那只屎壳郎,似乎在预测这黑不溜秋的虫子会傻头傻脑地徒费精力还是会机智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屎壳郎一开始盲目地往前推,粪球就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不动。突然它不再前行,绕着粪球巡视起来。走到那根刺旁,它像发现了什么似的驻足谛听一会,接着把两只前脚又搭在了粪球上,朝刺尖方向滚动起粪球来。“好聪明!”不知谁喊了一句,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可惜屎壳郎的臂力不够,难以推动比它大得多的粪球,摔了个六脚朝天。我以为它会放弃,哪知它又摆出了同样的姿势,顽强不屈地顶着,挪着。刺一毫米一毫米地显露出它的本来面目,最后总算把粪球拔离了尖刺。
屎壳郎不喘息,粪球又在小路上歪歪扭扭地滚动出一条轨迹。我从它缓缓移动的身影里,看出了它努力尽心,坚持不懈,不辞辛劳,永不言弃,机智灵活,有益环境等种种优点,真不愧为昆虫界里的“君子”。然而寻常提起努力尽心,人们会想到蚯蚓,提起聪明灵活,人们会想到蚂蚁,提起有益环境,人们会想到七星瓢虫,提起勤劳,“不论平地与山巅,无限风光尽被占”的蜜蜂当仁不让。其实真正综合具有这些美德的屎壳郎,因为它的脏臭,只能默默靠边站了!从它身上我不禁想起了人类世界里的清洁工——他们任劳任怨,起早摸黑,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感谢和尊重。这不都是缘于人们对脏臭工作根深蒂固的偏见吗?
屏幕上的屎壳郎持续着它单调而辛苦的工作,大街上的清洁工也在日复一日地苦干着。希望《微观世界》能教会每个人消除偏见,理解那些干脏臭活的工人,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去看宏观世界里的“屎壳郎”们,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2
今天看了《微观世界》,发现每一种昆虫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一些我们平时看不见的一些东西。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每一种昆虫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像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地球上,每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虫,也都在大自然中扮演着它们各自的角色,体现着它们的价值。
昆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是被我们所忽略的一种生物,但是它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蚂蚁、蚂蚱、蜘蛛等。每一种生物都有自然赋予它的魅力,每一种生物都有自然赋予它的使命。即使它们是那么的微小,小到我们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的程度。我觉得这恰恰在提示着我们,即使再微小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尝试理解它。就像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样,每一件在我们眼中可能是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相对于昆虫来说,我们在体型上要远远大于他们,但是我们和它们一样也只是一个个体,一个属于大自然的个体罢了。我觉得人类比起昆虫,就是脑子比他们好使一点,蚂蚁可以抬起比自己体重大十倍的物体,蜘蛛能够结出蜘蛛网,毛毛虫经过化茧成蝶之后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每一种昆虫都会教会我们一些道理。蚂蚁教会我们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蜘蛛的捕食教会我们要使用好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有收获;蝴蝶教会我们只有经过化茧成蝶般的痛苦才能让自己变得绚烂夺目。
长达75分钟的电影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每一种昆虫都长得很有特点,都是为了适应大自然而变化出来的。相对来说,作为人类,大自然给予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大脑。我们可以记忆、思考、想象。就像大自然赋予每种昆虫的财富一样。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自己的财富,为人类的这个集体做更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像蜜蜂一样,蜜蜂分工明确,每一只蜜蜂都有自己的职责。我们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也要担负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3
《微观世界》出自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之手。与其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相比,《微观世界》主要采用的是放大自然生活中的场景来述说主题,在节奏上,是以多个场面组接的,而《迁徙的鸟》则是以各种鸟的迁徙为序,给人的感觉而言,《迁徙的鸟》更有逻辑。两部影片表现的主题有不同的侧重,《迁徙的鸟》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展现鸟儿们一个迁徙过程,《微观世界》则是从最微小的方面来体现动物昆虫的境遇。
这部影片只有在开头部分的采用了简短的解说词,这些解说词的运用将全片主题和基调给观众简单进行了介绍,这些介绍为后面自然声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观众的欣赏也更有目的性。全片多采用自然的声音,声音的快慢、轻重节奏和画面紧密结合,不同节奏的变化更加凸显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和斗争场景,把微观世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情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最有趣的一段画面是一只笨笨的屎壳郎推着粪球却不慎扎进树杈里怎么也推不走了。此处的节奏把握得十分流畅。屎壳郎天真地推着粪球,推着上坡结果连虫带球一起滚回坡下。体现出它推球非常认真。而它在推到树杈旁时,一个大特写,我们眼睁睁看着有粪球直径宽的树杈整个没入粪球里。屎壳郎一开始一门心思往后推,往后推,不明情况。然后发现推不过去,它转身用头部的器官在粪球前挖了一道沟壑好让自己着力。接着又转过身向后推。粪球被推高,眼看着就要从树杈里出来。看到这里我都为屎壳郎捏一把汗,我相信观众应该都屏着气在心理上帮它加油呢。突然之间,粪球又落下了,还是插在树杈上。突然心里有点失落。不过导演此时就通过剪辑,立即给我们看屎壳郎最后努力从背面把粪球推出树杈的那一瞬间。观众的期待得到了满足。屎壳郎和粪球的小斗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微观世界以微距带领我们领略了那些被忽视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生命力。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4
《微观世界》与我之前所看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在我的印象中,纪录片都是宏大的,壮观的,然而这部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部片子是微观的,但是内容主旨来说,却并不微小。这部纪录片以昆虫为主要角色,聚焦昆虫的生活。摄影师把自己“变得和小昆虫一样小”,以一份子的角度向我们生动的呈现了小昆虫丰富多彩的生活。导演是法国著名的雅克·贝汉,他为我们所熟知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他的片子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很多纪录片会站在高处,也就是用学术的眼光来拍,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够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一个系统的知识,坏处是容易让观众分心,缺少艺术价值。雅克·贝汉用同级的角度来表现昆虫,因此表现出了昆虫界的我们人类能够懂得情感。
其次,从拍摄手法来说,这部纪录片非常精致,非常具有观赏性。影片用出色的影像放大了我们身边的昆虫世界,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平时不会注意的世界,让人生临其境。拍摄一直平凡的屎壳郎时,导演先用放大镜头近距离拍摄它的坚持执着,正当我们仿佛和它一起苦难着时,导演突然镜头一拉,我们一下发现屎壳郎的渺小。这会让观众不禁感叹,原来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这么多的故事!
最后从影片配乐、音效来说,也是选的非常适合。音效上,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个别段落经过配乐,时而与昆虫的动作同步相伴,如千脚虫的爬行,使用了打击乐,听来非常逗趣;时而与情节配合,营造出紧张感,如鸟儿啄食小虫和甲虫大战便动用了乐队,不但有节奏而且还产生出厚重的震撼力。配乐上,导演选用了不同国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在不同的情境里配有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些得当适宜的配乐会感染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是开眼界之作,打破了纪录片一贯的拍摄方式,充满人文主义情怀。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5
这部纪录片从开头到结尾没有一句台词,表现台词的就是平常在我们眼里很渺小的昆虫,这些很渺小的昆虫,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这是一部无声的电影,除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虫鸣声,听起来是那么动听,每个昆虫在嘶叫着,它们是那么的平常,太平常不过了。每个镜头都能看出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
影片拍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把小动物们拉近、放大,拍出了动物界的生活美、劳动美、行为美。有几个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午后,一场大暴雨刚刚过去,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到处还是湿漉漉的,让人感觉那么清新。蚂蚁们的家被暴雨冲得一塌糊涂,天刚放晴,身上还沾着泥浆的蚂蚁们又忙开了,有的重建家园,有的又外出觅食,更让人忧心的是那条大猎物还在半路上,它们又得商量着怎么把它运回去……小溪边,两只蜗牛拖着重重的壳在艰难地行进。它们在一块石头上相遇了,相互用触角友好地问候。我猜想,它们也懂礼貌,它们也有爱情呢!果然,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像一对失散多年的恋人……大路上,一只黑乎乎的屎壳郎正在用一种奇特的方法运一团粪球。它用头部和两只前爪抵住地面,四条后腿灵巧地拨着粪球滚动。在路上,它心爱的粪球被一根柴棍戳住了,任它怎么努力都搬不动了,屎壳郎急得团团转。那种可笑可爱又可怜的的模样真让人难忘,我多想帮它一把呀!还有一幅奇妙的场景让我对平时又讨厌又害怕的毛毛虫肃然起敬:一队毛毛虫行进在沙地上,后一条的头部紧紧地跟在前一条的尾部,上百条毛毛虫头接尾,尾接头,连成了一条笔直的“火车”,它们步调一致,纪律严明,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时,后面的毛毛虫谁也不乱阵脚,总是耐心等候,然后再一起前进……我不由得惊叹不已,真太有意思了,太让人感动了。大自然多奇妙啊!
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很深,那么渺小的生命活着都那么的开心,何况是人?可能有时候被社会同化了,但看清楚这个大自然就会有所感想。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6
万千云絮遮日晴,无边森林草莽莽;
一缕阳光悄然漏,绿草丛中光影驳。
一静一动,一天一季一生,
一抹流沙,一指年华,
翠翠红红,五彩斑斓,
光随影动,风云际会。
“微观世界”中的大世界,“小宇宙”中的大乾坤。
且不说蚂蚁瓢虫狭路相逢的勇者胜,小蚂蚁撞下了大瓢虫;且不说柔美音乐中两只蜗牛相拥画面的温馨与让我起鸡皮疙瘩的丝毫毕现的唾液的视觉对比冲击;且不说那让我望而生畏不敢多看的如此长度的毛毛虫原来是无数条首尾相衔有序地前行,而插队亦有礼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场景。且不说蚂蚁世界的团结、屎壳郎的执着(真怀疑是粪团还是土团,如果是土团,为什么要这么远运送呢,随处皆是土啊。)、水中蜘蛛神奇的水泡餐厅、百脚虫协调这么多脚的自如行走、雨后囧态各异忙碌的生物们、友好点头后正义的斗牛士之间的较量 ……这一幅幅神奇的画面,是如何拍成?而又让人受到这样的震撼与惊叹?或许是因为这些都是平常习以为常的视角的放大后,而让我们看到了以前未了解的细微,于细微处看到了一个大的不一样的世界;或许是因为作者对这一部影片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十几年而一部影片的效率与认真专注;或许是某个故事触动了我们心底的某一处共鸣点,或许 ……于我最大的感触是:细微之处见真章。
一、影片中生物们的各种细微动作,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样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是生物世界的细微见真章。
二、作者用十几年的时间(一生有几个十几年),用这样的毅力并用了这么多时间完成了让人慨叹的精品,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因为不放过细枝末节,才有了高屋建瓴的大视野。是作者做事的细微见真章。
因为多少带了点职业病,于是想到了我们的教学。英国诗人布莱克说过:一颗沙粒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个天堂。那一个学生呢?对我们来说则是一个宇宙。我们一生若能像《微小世界》电影的作者那样的精神,那每一个潜心的教师完成一部专业方面的精品不奢望,但至少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人学生的小宇宙。而了解了学生的小宇宙,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易经中有说, “ 无极生太极 ” 到最后 “ 一切归十方 ” ,从无到有再归一的始终。细微的末节或许不起眼,但是再复杂庞大的或许也是由最微小最不起眼的构建而成的。记得上次看《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其中有一个沉船原因是将船各部分扣在一起的铆钉,资料说泰坦尼克号大约需要300万枚钢制铆钉,而船的最后沉没或许是因为铆钉的质量不过关。不管这种传说是否为真,但是却可见细微处有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最终的结局,可见细微见真章。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6篇 微观世界纪录片内容介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