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3篇(电影三个傻瓜闹宝莱坞观后感)

时间:2022-09-09 17:29:00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3篇(电影三个傻瓜闹宝莱坞观后感),以供参考。

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3篇(电影三个傻瓜闹宝莱坞观后感)

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1

  考完试后的一天,爸爸总会说:“别待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要就去电影院看比较过瘾嘛!走吧!”只要是全家一起去看电影,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不需要爸爸说第二次,我们一定马上准备好出发。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三个傻瓜”,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是在描述三个好朋友在大学时发生的趣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三个人当中,有一个成绩比较不好,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朋友都可以通过考试,所以去校长室偷影印考卷,可是被校长知道他们三人进去他的校长室偷看考卷,于是马上被退学。就在他们离开学校的路上,他们偶然遇到校长,得知校长的女儿要生小宝宝了,于是上前帮忙,他们利用那里现有的东西跟医生联络,并把许多东西拼凑起来,变成一个吸盘把小宝宝生出来。因为他们的协助,才使宝宝平安的生出来,深受感动的校长又把他们三人留下来,继续学习。

  看完这部电影,我发现故事中是在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合作,帮助彼此完成梦想是一件很棒的事,另外,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应该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才可以在紧急时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每次看电影都有许多珍贵的收获,这也是为什么爸爸总是喜欢带我们全家一起看电影呢!

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2

《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讲述了兰彻,法涵,莱具三个“傻瓜”的大学生活。有喜有忧,既幽默又沉重……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做我们想做的事,还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借助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导演强烈地抨击了摧残人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揭示了填鸭式教育下抹杀人性,让无数学生沦落为只知道竞争,只会赚钱的丧失了快乐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工具的罪恶事实!

  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初看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简单,但未必做得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我们被太多的东西牵制着,金钱,工作,亲情,友情……我们越来越难做出符合自己主观感受的决定!就如同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的: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呼吸?拿电影里“病毒”的二女儿做例子吧,她从小就做着父亲希望她做的事情,按着父亲的意愿长大——好好读书,做个医生,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久而久之,她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而更恐怖的是,她不是一个个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朝着长辈们为我们规划好的生命轨迹前进,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国内,现在的孩子甚至还没有出生就被父母们放在了一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上——胎教,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有谁问过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然后,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与其他孩子们竞争,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考公务员,当官发财……这些父辈们的期望是多么的美好,而这些美好期望的寄托者又是多么的悲哀碍…在这个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的孩子们,稍有偏离轨道的,就会被父母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又强制性地押回了原来的轨道,所有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单薄无力……孩子们不断地被灌输着那个唯一的“未来”,一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就会视为另类,被视为没有前途的人,于是他们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了创造力,放弃了抗争,放弃了对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的主动权,沦为一个个“风光的奴隶”!我记得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鲁豫有约》中说过,如果中国的孩子都变成了“听话”的孩子,那么中华民族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可是,当我们成为了公务员,官员,医生,律师,证券分析师时,自己又在哪里?电影中的法涵一直想做一个摄影师,却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工程学,只是因为那是父母的希望,正如同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所谓的目的地,到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它……

  可悲的是,麻木的人多了,那些少数几个保有生命的主动权的人就显得很另类,如电影里的兰彻。“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蹊径,路途艰难却毫无忧烦;我们在为明日愁颜,他只顾畅想,让每一刻壮美不凡!”电影里的兰彻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精灵,他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上,而是他的思想上。当所有的学生在苦背那些教条的公式定理时,他把定理运用在了实际的操作中;当所有的学生为了相互竞争而处心积虑时,他却在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我们在看到这部电影前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做别人要求的自己,都没有扪心自问过“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正如我们之前辩论过的一个话题——大学学习中老师辅导更重要还是自学更重要,我们正方的观点是自学更重要,其中一个核心立论就是自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而现在想想,何止是在大学学习中,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些决定权都取决于自己!虽说长辈的指导必不可少,可是能够跳出各种成规旧俗,跳出各种所谓的成功模式,从而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像兰彻一样置身圈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小圈子是这么的僵化,原来自己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却这样莫名地交了出去……

  或许,像法涵说的那样: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会赚很少的钱,我的房子会更小,车子会更小,但我会更幸福,我真的会更幸福的!试问一下,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为谁而活?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当我们嘲笑某些人是傻瓜时,有没有想过谁才是真的傻瓜?是的,人生不应该只有金钱,而是应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们的父母,因为这是死板硬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指挥棒下指向的道路,是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给我们制造的海市蜃楼。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质疑它,怀疑它,不要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成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没有所谓的绝对,只有自己,只有你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也许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牵制着你,也许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拉力,永远不要忽视自己!

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3

  其实我一直知道《三个傻瓜》这部影片很好看,已经有几个人向我推荐。一开始我只是喜欢看重口味的影片,血腥,暴力,因为之前是受哥哥们影响的。后来,因为看了《三个傻瓜》,我比较偏好于看一些文艺范儿的影片,励志,清新。

  鼓起信心看的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位主人公兰彻、法兰与拉杜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片中通过穿插现实寻找兰彻的实际情景与美好回忆,一步步地展现了兰彻这个人物。

  看了《三个傻瓜》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毋庸置疑,一定是那个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敢于向禁锢的教育制度挑战、在困难面前微笑着对自己说“All is well.”的兰彻;一定是那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不追求成功只追求卓越的兰彻。

  我很喜欢兰彻这个人物。他真挚,执着,聪明,对梦想的追求。这些都让我给予他崇高的敬意。

  他鼓励拉杜摆脱自己的心理恐惧,放下自己的包袱,勇敢去面对自己的未来。他一句话道出了为何拉杜考试老考不好的原因。“因为你太懦弱,害怕将来。”连将来都害怕的人,今天如何活?最终,一直活在恐惧中的拉杜毅然放下带着祈祷的戒指,坚定地去面试了。结果是,他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缺点,不怕面试官的'态度,后来他的直率、坦诚也获得他们的赞赏,并赢得这份工作。

  兰彻他也给予他另一个好友法兰追逐梦想的机会,寄出那封能带给法兰希望的信,并教他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选择自己所钟情的摄影,而不是工程师。引用兰彻电影里的话,“别干工程了,去娶摄影吧,发挥你的天赋去。”最终,法兰用情劝说了他的父亲,得到了谅解与肯定。泪眼模糊地拥抱在一起。后来,他成为一个杰出的野生动物摄影师。

  而兰彻他自己则成为了一个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法撒克旺度。他一直坚定地听从自己的心,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不畏前途的坎坷。只追求卓越,不追求成功。因为兰彻他喜欢的是机器,工程就是他的热情。他将他的兴趣迸发出激情火花。

  这三个人是傻瓜,但又不是真正的傻瓜。最终,一个个都成为在那领域杰出的人物。我想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震撼,励志。在我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也要坚定地在这条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即使在困难面前,我也不气馁,微笑的对自己说:“All is well.”

有关电影三个傻瓜的观后感3篇(电影三个傻瓜闹宝莱坞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