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实习报告共3篇

时间:2022-06-11 16:50:52 实习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地大实习报告共3篇,供大家阅读。

地大实习报告共3篇

地大实习报告共1

  实习名称

  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编制。

  实习目的

   熟悉制图软件CorelDRAW12使用,实现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编制,并掌握一定的制图技巧与制图方法,比如质底法、分级统计图表法等。

  实习时间

  第13周—15周、17—18周周三晚6:30至9:30信息楼208

  实习内容

  1、实习环境

  在Window7系统中使用CorelDRAW12进行实习操作

  2、实习任务及步骤

  ? 普通地图的编制——永昌市地形图

  步骤:首先学会并熟练使用该软件,完成对永昌市地形图的编制任务。其中有以下几项需要解决:

  设置文件的备份时间,以免丢失成果;

  学会设置若干的快捷键,方便上下左右移动操作;

  图层分类,参考文件夹或者国家规范,一般一层为一类,面状放在最下面,点状在上面;

  窗口下图层管理器的使用; 贝塞尔曲线的使用; 符号的绘制,组合符号,群组和融合; 对符号颜色设置,线划粗细,添加文字; 若干的绘图技巧;

  在以上的基础之上,完成对普通地图的编制。按地物要素属性进行分层,同一属性的放在同一图层中。图层位置的安排要符合实际,按等级进行排列,层层分布,比如道路,桥梁实际中式跨过河流,那么绘制道路的图层在水系图层之上。具体分层与安置如下图:

  然后开始每个图层的要素绘制。绘制以国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3部分: 1: 1: 1:地形图图式》为依据。绘制过程中要使用一定的绘制技巧来达到效果。主要有铁路、堤、成片居民地以及地图符号的建立。

  铁路的绘制需要首先使用贝塞尔曲线绘制一条曲线,然后在“对象属性”中设置线的宽度、颜色,颜色设为白色,在原位再复制粘贴,宽度不变,颜色设为黑色,曲线样式选择合适的虚线,通过两个曲线的叠加显示完成铁路的编制。如下图:

  堤的编制需要制作字体。在文字注记编辑里面输入一系列竖分隔符,在文本格式中调整其大小,选择合适的;然后使文本适合路径,选择其适合的方法,从而达到编辑效果。其中可以将其输出为字体,方便以后的使用。如下图:

  成片的房屋的绘制,沿该片区的外围绘制一圈,设置宽度,填充颜色。然后再绘制其中的街区,其中填充为白色,二者结合,将单独房屋就表示出来,避免了单独房屋的一一绘制,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不影响效果。如下图:

  在地图中有很多的独立地物,比如烟囱、亭子、电视塔等独立地物,绘制时需要自己建立符号。首先使用曲线将该地物绘制出来,填充颜色,然后将组成该地物的所有曲线进行“组合”或者“群组”,然后将该对象新建为符号,这就完成了一个符号的建立。下次使用时直接从符号库中调用即可。建立的符号如下:

  ? 质底法

  步骤:质底法表示连续分布于整个区域的面状现象。使用质底法,首先需要按不同性质将制图区域进行分类或分区,制成图例;然后绘出各类现象的分界线;最后给同一区域的现象按图例绘成同一颜色。 该练习前面几部分已给出,只需要对已经分好的区域进行设色。设色时完成一类之后再操作另一类,不要同时操作,避免设色错误或者漏掉。同时设色一般尽量选择略浅的颜色,避免太鲜艳,否则视觉效果不佳。 在颜色的选定上,选择该类现象一般的颜色,或者依据一定的规范。比如:防护绿地为树木的绿色、粮食用地为稻谷丰收的金黄色等。为具体设色如下:

  ? 级别底色

  步骤:该练习为在云南省行政区划图上,根据云南省各地人口数据,进行分级设色。首先查看云南省各地人口数据,发现昆明与六库、香格里拉为数据中的极值,并与整体数据分布相离较多,则分别将它们分为一级,>500万(根据我国新的城市规模划分依据,超过500万为特大城市)与<100万(50—100万为中等城市),中间则进行四等分,共分6级。对应城市具体为:

  <100万:六库、香格里拉、景洪 100—200万:临沧、潞西、丽江

  200—300万:个旧、玉溪、楚雄、思茅、保山 300—400万:昭通、文山、大理 400—500万:曲靖

  >500万:昆明

  分级完成之后制作图例,并选择颜色,设置级别的颜色。在设色时可以使用不同色相进行设色;也可以使用同一颜色的饱和度差异,构成等级层次但超过5级时,必须辅以色相的变化。

  在图例在制作中存在一个排版的问题,要使其各行各列对齐。此时可以通过部分“结合”然后对结合后的对象进行“对齐与属性”操作,选择对齐与分布方式,达到美观整齐效果。图例如下图:

  最后按照图例中的颜色,对应各级做包含的城市进行填色。 ? 综合练习1

  任务是首先制作广东省各市森林森林覆盖率的专题地图;然后设计艺术符号表示国营林场;最后以分区统计图表表示各市木材总蓄积量与总消耗量。 步骤:

  1、以级别底色表示广东省各市森林覆盖率

  根据给出的数据,分为5级,分别为≥70%、≥60%-70%、45%-60% 35%-45%、

  60%-70%的市:韶关市、清远市、肇庆市、云浮市

  45%-60%的市:惠州市、深圳市、茂名市、阳江市、汕尾市、揭阳市、潮州市

  35%-45%的市:江门市、广州市、汕头市、珠海市

  然后制作图例,分5级,图例矩形框采用3×6mm。在颜色的选择上,因为表示森林覆盖率,所以选择绿色表示,以饱和度的变化差异表示等级层次。但饱和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后面2项的效果,产生混乱,颜色太重给人以压迫感。图例如下:

  2、以艺术符号表示国营林场

  重点是艺术符号的设计。符号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图案化、象征性、清晰性、系统性、适应性、生产可行性。首先对该对象进行图案化出来,使其成为简单的规则图案;然后还要使其有象征性,使读者可以自然而然的接受,立马联想到实际并理解含义,最后是符号的生动活泼。

  国营林场分为大、中、小型。顺其自然的使用树的符号来表示林场,并用树木的多少表示林场的规模,一棵树表示小型林场、两颗树木表示中型林场、三棵树表示大型林场。同时为了美观与统一,三个符号大小相同。具体符号设计如下:

  符号设计完成之后,将其对应放置于市政版图内的合适位置。

  3、以分区统计图表表示各市木材总蓄积量和木材总消耗量 该任务采用分区统计图表表示各市木材总蓄积量和木材消耗量,是在各市行政区划单元内,按照统计数据的即各市的木材总蓄积量和木材消耗量描绘成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置于相应的区划单元,反映统计现象的数量。

  选择采用柱状的统计图表方式来表示。具体为

  总蓄积量:蓝色、底宽4mm、高度与总蓄积量比例1mm:200万m3的柱体

  总消耗量:红色、底宽2mm、高度与总消耗量比例1mm:5万m3 的柱体

  由于总蓄积量与总消耗量数据不在同一量级,若取同一比例表示,则会出现过高与过低的柱体,表示效果较差,故二者取不同比例,并且柱体的底宽不同,意味二者比例的不同。选择蓝色表示总蓄积量是仓库的颜色,而红色表示总消耗量醒目,有一种警示人类节约木材的感觉。

  选好表示方式之后,根据具体数据按比例得出每个地区的表示柱体的高度,然后置于该区划单位内。但是柱体只是表示了一个定性的关系,具体数量无法得知。那么把每项的具体数据置于柱体的顶部,使信息完整,满足读者的要求。具体效果如下图:

  ? 综合练习2

  任务是制作一幅上海市人口状况的专题地图,其中需要表示的有各区人口人数、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五项信息。并根据板式组合设计为一幅地图。

  步骤:首先计划如何表示。设计为两幅专题地图,分别为“人口数与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其中“人口数与人口密度”使用分级统计图表法表示各区的人口密度,分为5级,分别设色;使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各区的人口数量,用柱体表示,柱体高度与人口数量比例关系为1mm:10万。 “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使用分级统计图表法表示各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为5级,分别为<-4‰、-4‰—2‰、-2‰—0‰、0‰—1‰、>1‰,正增长率为一个色系,负增长率为一个色系,分别设色;使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各区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其中出生率用蓝色柱体表示,死亡率用灰色柱体表示,柱体高度与其比率比例关系为1mm:1‰。

  但是其中需要将不同的地图导入到一起,进行组合排版,在给定的版式内排版,然后操作编制,形成最终产品。

  3、实习结果

  ? 普通地图——永昌市地形图

  ? 质底法

  ? 级别底色

  ? 综合练习1

  ? 综合练习2

  实习总结

  在学习了《地图学》的课程之后,我们进行了历时6周,5次上机实习,从开始对地图制图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可以利用CorelDRAW进行简单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编制,收获还是比较多的。以前我们都是地图的使用者,经过此次实习之后我们也可以作为编制者来制作地图,使得自己有一种成就感。

  主要是首先学会了CorelDRAW软件的操作。一些基本的软件设置,备份的保存,左右上下移动的快捷键的设置,以及一些快捷键操作,方便绘图,这些都是前提。在普通地图的绘制中,主要包括各类地物地貌的绘制,按照规范对其进行操作。但是好多还是需要有绘图技巧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铁路、陡坎、成片居民地等的绘制。同时一些独立地物需要自行设计符号表示。符号的设计要简洁明了、生动易于理解,设计中严格按照规范。对于轮廓线宽度与颜色填充,在绘制中注意参照规范。技巧与规范并存。

  专题地图的编制,让我对于课堂中学习的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质底法、分级统计图表法、分区统计图表法,方法熟悉了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而且,专题地图的编制个体差异很大,完全取决于自己想法与创意,这就给了大家发挥自己idea的空间,也就有了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编制时只要能够正确表达与传递信息就可以,形式多样。在此之上,尽量达到美观的效果。但是还是要遵循规范,要多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增强地图的可读性。同时地图的设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应该根据实际以及视觉效果来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设置,并且注意饱和度,不易太鲜艳,颜色太重。

  地图绘制是一项略繁琐的工作,需要一定保持内心,而且认真投入进入,也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乐在其中。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体会到技巧的重要性,无论是制图还是其他学习,有了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对于地图,还是要遵循国家规范,一切以规范为依据,这是相当严肃的事情,特别是设计九段线等东西。最后的感觉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地图编制方法可以多样,形式多样,只要正确的将信息表示传递出来就可以,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地图。

  大地测量实习报告

  大连地质实习报告

  大学生工地实习报告

  中南大学地质实习报告

  长安大学地质实习报告

地大实习报告共2

  (请严格按照以下模板进行写作)

  关于在 ×××单位从事×××岗位的毕业实习报告

  (首先把此次实习目的表述清楚,用语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一、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一)实习单位的简介:XXXXX???要求写出毕业实习单位的全称、性质、规模、法人、业务、效益等。简介不少于200字

  (二)实习岗位的简介:XXXXX?(岗位名称、岗位人员状况、岗位职责、岗位业务流程等情况,绘出单位组织结构图及生产流程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应放在实习岗位的介绍。实习单位、岗位简介不少于500字。)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

  XXXXXXXXXX????..(注:这是重点,篇幅不少于记或记帐式的简单罗列。)

  2000字,主要描述自己工作内容,要求内容详实、层次清楚;侧重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但切忌日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 XXXXXXXXXX????..(注:这是精华,篇幅不少于500字。主要谈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着重写出对实习内容的总结、体会和感受,特别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四、致谢: XXXXXXXX?????.(注:这是对实习单位及企业的指导教师的感谢,用语言简意赅、真情流露即可。)

  (注:可自由加页)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按照这样的格式打上,“成绩”下面空几行给指导老师写评语,指导老师我们负责分配)

地大实习报告共3

  实习时间:2010年12月4日至2010年12月5日 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北区拓展中心 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湖北省武汉市九峰山地区 实习小组信息: 指导老师:陈于 组长:王顺兴

  组员:张晓达、何超枫、林虹、易明明、朱冬冬 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王顺兴、何超枫 观测与读数:张晓达

  记录与计算:林虹、易明明 描点与绘图:朱冬冬 特说说明:因物理考试与实习冲突,所以我们组九峰山跑点实习是在11月18号跟着曾云老师实习的。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北区拓展中心

  2.任务:通过2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500,等高距1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 (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北区拓展中心进行。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1米的等高线来描绘。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班测绘区域的边缘。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在17日的测绘中,我们补齐了东边的未知区域并利用I16点居于测区中心的位置优势向四周大量辐射测点,进一步完善了东北、西北和东南方向的数据,并测得3条山脊线和2条山谷线。考虑到控制点周围的地形给跑尺人员带来的巨大难度,虽然测点个数与前日相近,但我组的测绘实习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三个方向的地形图已具雏形。测绘结束的时间又一次到来,两日的工作已使大家变得比较疲惫。

  12月19日,我们继续到龙泉山地区进行测绘。分析之前两天所描绘的测点位置,我们发现在测区的西南方向我组缺乏足够数据。因此决定在地大“地大I32”附近建立支点I32-1,对测区西南方向展开广阔的测量工作,并对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补充适当数量的测点。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测量6组在12点之前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负责绘图的同学开始了最后的绘制等高线的工作。13:20我们完成了在测区的全部工作,乘坐中巴返回中国地质大学,结束了4天的测量学实习。

  (二) 持图实地跑点实习:

  1.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花山地区测量6组路线

  2.任务:到达图上表示的9个指定地点中的至少5个,将实地编号标注到地图上 3.内容:

  (1)全组成员集中分析地图,确定初始路线; (2)按照初始路线寻找指定点; (3)过程:

  2008年12月18日晨,我们接到临时变更通知。由于武汉今日大雾,不便于观测,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更改为识图实习。这样我们就要前往花山地区进行实地的跑点了。今天,我们从测量工程系拿到的不是经纬仪、三角架和视距尺,而是一张花山地区的地图。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1973年绘成的地图,上面采用的最接近成图时间的数据是1969年的。图上画了9个框框,它们标注的就是我们组今天要到的地方。虽然每个小组的地图是一样的,但上面被标注的点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地可能有重合,但不会是每个目的地都一样。因此,各组之间几乎独立的,合作被限定在了组内。老师告诉我们,图上表示的一个池塘已经填掉了,变成了农田,图上表示的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已经更改了地址。这加重了我们对这张地图的怀疑,其他的地方就没有变化吗?我们要找的点在实地被标注在电线杆、石板桥、池塘壁等地方,而且这些点上是有编号的,我们只有真正到过这些点才能知道它们的编号。按照要求,我们要把这些编号标注在地图上。9个图上的点,我们要至少找到5个。

  今天下车的地方与前两日不同,这里是花山地区。组员们捧着这张地图走向了一片未知区域。地图成了我们不会迷路的唯一保障。跟着大部队,我们翻过了第一座山,山的背后是公墓。很快我们到了第一个路口,我们要找的一个点在向东的方向,其他点在向西的方向,而且那个独立的点要翻过一座高山才会到达。分析了利弊后,我们决定放弃它。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大部队,我们组成了少数走向西道路的小组。对比了图上池塘的位置,我们终于找到了它,地图告诉我们,这里有地大的点。在一个田边的电线杆上,我们看到了“地大S97”。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成果。沿着池塘边的公路,我们继续前行,过了1个比较大的村子。重新看了一遍地图,对比了实地,我们很快看到了远方我们要找的村子。为了抄近路,我们进了稻田。秋天的稻田已是十分空旷,但湖北多湖的特点注定这里是泥泞的。选择了走农田,那么可能出现的点就只能在电线杆上。直到走出稻田,我们也没有发现要找的点。小组马上调整策略,提出要坚信手中的地图,要找的点不会特别难找。很快这个点被我们在村西边的马路上的电线杆上找到了。

  接着我们在石洞村找到了第三个点。使我们陷入困境的是在大杨村附近的点。我们沿着路一直前进去寻找大杨村,而岔路口的方向选择错误让我们到了下刘村,这个村子在大杨村的正北方。又是一次穿越稻田,路上还看到很多水牛。这次穿越是被迫的,因为大杨村就在前方。费尽了周折我们找到了第四个点。眼看着时间要到11:30了,加快步伐到达制定的水库。找到了最后一个点后,我们就很快找到了图上表示的公路,但是图上表示的公路似乎是一条小路,我们认真地做了对比,做了确定后便沿着它走下去。沿路的很多地方图上都没有表示,而且图上表示的在实际中很多也没有看到。不过,我们反复核对后,找到了“老林业科学研究所”,这让我们放心大胆地沿着它走到了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到达了一条大的公路后,我们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当日跑点的成功。走到指定终点--加油站的时候,12:43分,我们是0班第一个到达的小组。大家的鞋已经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衣服也弄脏了,头发上都是灰尘的痕迹。有的同学坐下一会就睡着了。这一天是疲惫而幸福的。

  三、实习总结及体会:

  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我负责的是观测与读数。我们在实际测绘中,没有一次采用在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而是选择若干视野开阔,位置更加优越的支点。这样就要多次验证、计算支点的数据,确保支点的数据误差较小,进而测得其他位置点,根据支点数据计算未知点数据。采用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的测量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在观测人员读完上中下丝读数后,要及时让跑尺人员选取下一个点。因为经纬仪此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已锁定,水平度盘与竖直度盘的读书固定,所以在读角度之前就可以让跑尺人员离开当时的位置。这样做可以加快测绘进度,让跑尺人员得到足够休息。

  在识图实地跑点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尽信图不如无图”,要根据实地情况,通过比例尺计算需要走的大概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时刻知道北方向,这样,地图才是有用处的。否则,它会起负作用。

地大实习报告共3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地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