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必备6篇

时间:2023-10-05 18:04:22 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六一儿童节,多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却有着悲壮与伟大。

  二零XX年六月一日十八时左右,两名儿童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时刻,王红旭老师以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这两名落水儿童被成功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三十五岁,教书育人;三十五岁,责任与担当。王红旭老师被定格在三十五岁的光辉年龄,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他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爱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红旭老师的心灵。当一声求救映入耳际——“救命哇,救我的娃儿啊!”突然听到的一声凄厉惨叫,年轻的妈妈瘫软在沙滩,众人目光惊愕,而王红旭老师正从百米之外,奔过一片草丛,狂奔冲向江边……这是王红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两名孩子得救了,他却被无情的江水……正是爱孩子的思想使他义无反顾,英勇救人。

  “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老师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师的基本要求。王红旭老师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品质;以至诚至深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风范;以胸怀大爱的师者仁心,铸就了师爱永恒的`精神丰碑。

  其次,良好家风的熏陶,是王红旭老师美好心灵的基石。王红旭来自一个农村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家庭是当地乡亲们口中的“书香门第”。上高中时,他每逢回家就主动给八十多岁的奶奶洗脚。在老家,只要见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担子走不动时,都是二话不说接过来帮着挑。救人之事也不胜枚举: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动救护不慎从游乐设施摔下的头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场上听到学生叫唤都会立即冲过去……

  品味着王红旭教师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学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要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相信有我们全力的付出,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商务运营部乔鸿

  "时代楷模"张拂晓是我们电力工人杰出代表,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先进典型,是"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漂亮"的重要思想,见证了新时代电力系统工作人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一名抚电电站服务员工,我满怀敬意地倾听了张拂晓先进事迹报告会,事迹中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令人激情澎湃,现场中一次次嘹亮的掌声令人热血沸腾,他的崇高品质与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名员工,催人奋进,感受颇深。

  学习时代楷模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行,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意识,勇于探究、矢志创新的进取精神,甘愿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热情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争创一流业绩。

  学习时代楷模精神,就是要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奉献在前,从张拂晓身上吸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难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力量,以更加实干苦干能干、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为打造抚电电子服务品牌效应再作新贡献。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我的家乡很美,蓝天、湖泊、雪山、牦牛,有机会一定要带你去看看。”可这一次,拉齐尼·巴依卡对木沙江·努尔墩“失约”了。当木沙江·努尔墩来到这片纯净之地,山水依旧,唯独缺少了拉齐尼·巴依卡的身影。

  雄鹰并未折翅。一身正气、赤诚爱国的拉齐尼·巴依卡,将被人们永远怀念。

  “失去儿子我十分难过,但他是为了救人牺牲的,这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就算同样的事件再发生一次,就算明知道结果,他还是一样会做的。”一生坚强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泪纵横,“我们会把他的事迹、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他不顾一切救我的孩子,这份恩情,我们全家始终都会铭记于心。”落水儿童的父亲说,“每年我都会带孩子去祭拜救命恩人拉齐尼·巴依卡,告诉他是谁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告诉他要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拉齐尼·巴依卡的“发小”,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如今承担起照顾村中一位独居老人的义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给他打的最后一通电话,便是问老人的近况。

  “心里装着祖国的边防、巡边的战士、村里的父老乡亲,就是很少想到自己,自家的房子几年了都没装修完。”麦富吐力·坎加说着捂起面庞,“我佩服他,以后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跟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样,拉齐尼·巴依卡昔日也多次带着儿子拉迪尔·拉齐尼来到国门和护边一线。虽然年纪小,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已让孩子继承了家族代代相传的护边守边信念。“爸爸是英雄,是我的榜样。”拉迪尔·拉齐尼眼神坚定,长长的睫毛上挂着泪珠,“长大后我也要去部队锻炼,退役了去当护边员!”

  将时针拨回到送别英雄的那天清晨,提孜那甫村笼罩在洋洋洒洒的雪花中。人们默然肃立,静静地想着他,念着他,永远地记住他。

  雪山之巅,雄鹰正在翱翔。

  英雄未曾远离,山川河流间,拉齐尼·巴依卡的守护一直都在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卢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爱国,是当代青年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忠心报国,是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院士卢永根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为现代青年指引了方向。一、以报国为志。卢院士生于国家危亡之际,年少时目睹国家衰败,他说在身处逆境时,认为要把一辈子献给祖国。卢永根曾多次出国探亲,在他国优越的生活条件诱惑下,他回国报效国家。卢院士将一生献给了国家的科研,他长期奋斗在高等教育的行列,关心教研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专家,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二、以报国为荣。卢院士将自己的全部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到逝世后捐献遗体,都彰显着爱国情。卢院士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家中几乎都没有新式家具,床锈迹斑斑,几张破凳子,就是这些破家具陪伴了他一生。卢院士始终对党保持忠诚,把爱国热情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连日来,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有媒体刊文指出,“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一生可以很长,长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驹过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将刻画出怎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和把握。这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不求无憾,但求无悔。一个“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的“布衣院士”,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怀揣怎样的笃定追求,拥有怎样的洞明练达,才能够坦然无悔地留下这样一座闪光的“无字丰碑”。“永根”有“根”,探寻卢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码,我们找到了“根”之所在。

  忠诚不渝、信念如磐那是爱党爱国之“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的民族心、民族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院士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这样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最深情的大爱,也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向往归属感的集中体现。爱党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时代潮流消弭了剑拔弩张,但风险威胁依然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面临着相比以往更为特殊和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唯有像卢老一样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浇开爱党之花、结出报国之果。

  严谨求实、献身科研那是尽职尽责之“根”。人生最纯挚的状态就是一直在路上,用一颗最纯粹的初心,践行一段最纯美的旅程。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爱岗敬业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魄力,是一种争创一流的标准,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状态。“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卢永根院士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研究了一辈子,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直到70多岁,还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关键少数”,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奋斗在前、冲锋在先,立足岗位、务实履职,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掌握为民服务的方法和本领,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

  淡泊名利、鞠躬尽瘁那是无私无畏之“根”。“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公”与“私”,“名”和“利”,从来都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的试金石。卢永根院士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辞世之后,仍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这也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纵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党员干部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样子终将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

  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名利所累。在“半为儒者半为农”的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探寻“无字丰碑”的“根”密码,追梦人初心永葆、奋斗者粲然芳华。

  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辞世之后,仍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这也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纵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党员干部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样子终将被党和人民永远铭记。

  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名利所累。在“半为儒者半为农”的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探寻“无字丰碑”的“根”密码,追梦人初心永葆、奋斗者粲然芳华。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感动中国中,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说的便是卢永根教授。

  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元,这是他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卢永根院士已经87岁高龄,而这也不是他心血来潮的决定。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出了重要作用。在1949年,他从香港来到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并从此扎根广州,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家国情怀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年轻人也正是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学成归国,这种爱国精神将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卢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坚定为国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每一名《感动中国》的观众,点燃了我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践行初心的生动示范。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必备6篇相关文章:

关于教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5篇(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5篇)

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3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外出语文学习心得体会8篇(初中语文外出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3篇(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国培学习心得体会6篇 国培 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体会

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0篇 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800字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0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优选培训学习心得体会9篇(优才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