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课改的心得体会10篇(课改心得体会400字),供大家参考。
课改的心得体会1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下面,我谈谈我在课改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深入研究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3、追求高效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课改的心得体会2
课改两个月来,我的课堂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实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的变化更明显,由一开始的不说到现在的会说,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反思这段时间我课改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有效指导课前预习,让预习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自己哪里明白学会了,哪些自己还不懂,有利于在课堂上加以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1、预习时,根据提示读通课文,有难理解的词语、句子画出来,经过查资料尽量理解。
2、遇到动手操作的实验题目,能做的尽量做,不能做的以小组做。
3、理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把它问题化,留到课堂上交流。
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教学中,就是我教学生学,我讲学生听,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这两个月来在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首先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合作中善于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有了小组的凝聚力,组员之间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学生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第三、课堂活起来。在开展合作交流时,把一个人的发言变成六个人的发言,在单独回答时,变成以小组为单位,由于给每个同学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自然就活跃起来了。
三:科学分组,做到生教生,生帮生。
在分组时,要好、中、差相结合,好差结对,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家庭作业、还是测验都要看两个人的平均得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的平均分,这样可以缩小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从而调动他们的学校积极性。
总之,经过两个月的课改,我发现以前不爱发言的学生现在变得积极了,后进生也进步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座位调整后不自觉的同学有了捣乱现象,一些学生当别人发言时不认真倾听,合作时有同学袖手旁观,这些都应在课堂上注意完善。同时,我的导学案设计应该目标更详细’学法更明确,这样才会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快乐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改的心得体会3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课改的心得体会4
备课——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备课前对整个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备课就得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的思想理念。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上课——高效课堂的关键
备课只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同一个教案不同的老师往往会发生迥然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下面我从常规的四个方面说说在探究高效课堂过程中本人积累的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领会教材意图,教材运用讲究技巧。首先,尊重教材,意味着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做到“深入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优秀教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的教师常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距。其次,超越教材。尊重教材不等于唯教材。用教材教,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使“教材”变成“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意识、思想、方法、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
教师语言要讲究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只有这样,才能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
课堂表扬要有重点、有目的。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在教学内容相对枯燥的数学课堂上,及时、得体地鼓励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课堂教育效果事半功倍。课堂鼓励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总的原则就是既不吝啬又不盲目,要有重点、有目的。
巧设练习。练习作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的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真正把练习变成学生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二是根据内容和教学目标,适量采纳身边的素材,进行合理补充;三是针对问题,强化练习;四是运用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
总之,只要我们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都以学生为本,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回归组织教学、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翱翔,就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课改的心得体会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做法: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一课,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他们乐于参与,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也很深刻。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会,要求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在班级里交流。学生对成语典故非常感兴趣,他们都乐意参与这一活动,去搜集、整理,先在小组里举行,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在第18课《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困难重重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总之,历史课改应该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
主要做法:
一、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1)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二、做一个组织者
(1)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3)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三、做一个引导者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大一统的汉朝》(中国历史上册第12课)中的“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
(3)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一步又一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不断激发,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而深入。例如,讲授《对外友好往来》(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唐文化对新罗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四、做一个促进者
(1)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
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2)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人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课改的心得体会6
课改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许多观念让我耳目一新,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业务水平获得了发展。在享受课改带来成功体验的同时。本人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心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充分的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时间,会影响教学进步,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总结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自我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正确的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速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想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的`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三、适时进行
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
(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二)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三)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外向深入。
(四)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
(五)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
(六)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的能力无法完成。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上的一些浮浅认识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为我在路上。
课改的心得体会7
作为一名课改的一线老师,屡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改变了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新型,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性的变革。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性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要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今天的研讨和中心小学屡次组织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的普遍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相信,通过中心小学和我校的科研活动,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课改的心得体会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们推入了教学改革的浪潮。阅读教学是课程标准研制者精心设计的内容,阅读课究竟如何上,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阅读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处理好传统和改革的关系等等。这些是每一个课改实践者应该深刻探讨的问题。
笔者是教学前线的课改实践者,和学校同仁一直热衷于阅读教学,课改以来,我们热情高涨,经常互听互评,走出去,请进来,应该说收获很大,便不可避免地使“剑”走了偏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阅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是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充其量也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不适时而收放,不相机而导向,不就误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这就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因其以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以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由于失却了“主心骨”,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应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适应”新课改,有的老师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经过一些“点评者”的推波助澜,此风愈演愈烈。比如说“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加标榜。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新产物,以为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不少“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课文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总之,能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其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
此举也逐渐成为一种“时髦”,以为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有人把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比作“锅内不吃吃锅外”不无道理。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这已是不争的道理。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视了阅读知识结构的构建
近年来,在一些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文章中,“人本”“人性”“人文”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有人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虽仅出现于一堂课的某一环节,但也会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它撕成两张皮而顾此失彼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就阅读课而言,它孕育生成于阅读文本的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土壤,它又如空气一般充满着课堂教学的整个空间。架空了“人文性”,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势必淡化了学生阅读认知结构的构建。殊不知,制约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阅读的知识结构和由此而日臻强化的阅读认识能力。没有坚实的认知结构,就不会出“呼朋引伴”式的阅读“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就谈不上什么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所谓的“人文性”只能视作硬贴的“标签”。
五、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增长教学时效,可以增强直观效果,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等等,但不少人却把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一种“目标”来追求,甚至把阅读教学成功的`希望寄托于电教手段上。特别是上公开课,什么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等轻重“武器“一齐上的阵势已司空见惯。由于不明白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阅读文本的内在形象性和教学语言的形象上,所以一些人不能科学地设计课件,不能适当地运用“媒体”,因而常常出现以下弊端:一是课件中多以“标准答案”显示之,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二是快速地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正文end-->
事迹蝗是过量放映影视片断,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艺术的鉴赏;四是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阅读;五是以涌现?“字幕”,代替教师水到渠成式的精美板书。凡此种种,贻害匪浅。
六、文言文教学重“文”而轻“言”,重“析”而轻“读”
目前,以“减负”为由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重“文”轻“言”、重“析”轻“读”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同行的忧虑。所谓重“文”轻“言”,就是指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只求了解大意、整体感知,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淡化了文言虚词的归纳积累,忽视了文言词法句法的梳理习得。所谓重“析”轻“读”,是指偏重对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讲解,轻视对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读。勿庸否认,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读懂,结合例文例句,大量整理积累文言词汇,熟练把握文言词法、句法,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反复朗读直至大量背诵,是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的重要途径。不“理”,不“积”,不“读”,不诵,想靠大而化之的飘飘然的“分析鉴赏”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无异于纸上谈兵。
以上是我的反思,当然还不止上述种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在这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中,我们不能因怕剑走偏锋而畏手畏脚,更不能让剑偏锋走下去,应该正确处理好继承与革新关系,准确把握新“课标”,新理念的“度”,在经常反思、不断实践中让教学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课改的心得体会9
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这是多彩课堂的核心理念,尊重生命是前生态发展是目标,以生为本是方式,基于生活是途径。
在我们的多彩课堂文化中,以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生态发展为呈现形态,以生为本位基本行为方式,以基于生活为开放的实施途径,通过创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环境,架构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维有效的生成路径,引领师生贴近社会并实现师生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学生不具有独立学习能力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角的着眼点在与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独立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尊重差异,分材推进,突出群体更体现针对每个学生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所有的一切的所有出发点以及归宿点最终是学生,所以在多彩教育教育中不管教与学的行为如何发生变化,我们所追求的都是以生为本,孩子的发展方向是多向的,每个孩子的`所有的特长和优势不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不同的发展,而不能以学习成绩去定论他们,在多彩课堂的内涵中也指出,“多彩课堂”的“彩”,是指让“多”的各个层面体现出特色,透射出“精彩”,我想也就是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特有的方面透射出精彩,多彩课堂是有机融合“四生”理念精髓,充分关注差异,关注生成,关注生活,关注发展,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增强师生生命幸福体验的民主开放的课堂形态,在四生中更多的强调过程,强调体验,这些关注更能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感触全方位的课堂,得到丰富的课堂体验。
所以一切的一切归结为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从生命出发。所以个人认为多彩课堂的合格标准是在课堂中教师是否尊重生命,生命个体自身有无愉悦体验。
课改的心得体会10
8月26日——29日,我们在学校举行了“名师谈课改”暑期培训活动,分别由市教育局胡铁栓局长,市教研室卢xx老师,xx二小张xx校长和高平李书堂校长对课改做了精彩的发言,他们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教学到人文,详细地阐述了课改的势在必行和终极目标。4天时间里,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如何看待教育这一职业?
胡局长为我指明了方向——“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的确,教育不是万能的。针对那些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毫无起色的孩子,我们要学会接受他的'弱势,并多与他们交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坚持一个积极的态度。”教育本就是一个慢工程。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如人意就着急上火,更不能语带讥讽,而是应该持积极的态度慢慢地守望。我特别同意胡局长的一句话“本领就是本钱。”是的,只有练就娴熟的本领,才有教育的资本。
二、如何创设生命课堂,争做魅力教师?
卢老师给我更多的是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比如正确看待课改,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落实以生为本,怎样做有魅力的教师。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自学的重要性和以生为本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先学后教中的预习部分,要让学生先自学,于自学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还有编排座位上,以往我们一直以为优劣搭配是科学的,能让优生在自己掌握之余帮助学困生,却忽略了学困生的心里感受,他可能因为无法与优生比拼,一直存在于优生的阴影下,激发不了学困生潜在的情感积极性。如若实行“同质同桌”,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将失去了对优生的无形依赖,也会积极动脑思考,解决自己小组里的疑难问题。还有她提出的“答题板”“摇号筒”“手势语”等方法,都令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教育缺失暴露出来,而这些极富人文性的小举措正是对“以生为本”的最好的落实。卢老师提到的做有魅力的老师,必须走观察之路,学习之路,求是之路,科研之路和创新之路。不仅要有良好的仪表,还须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有很深的涵养。
三、如何开展单元整体阅读,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阳城二小张真善校长给出了非常具体非常详细的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和方法。他从新时期的阅读观讲起,高屋建瓴地引出了单元整体阅读,实现高效课堂。我想,这种以单元为提纲式的引领性教学也适用于数学学习,但具体应着重抓什么,怎样入手,得到什么效果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精神,改革创新,积极实干,勇于担当,身体力行……
其实,高平李书堂校长提出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多少老师为之奋斗的梦想。她提出要想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得了解学生,尊重宽容学生,赞美鼓励学生。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除此之外,她还提出了给学生喜欢的课堂。其实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很喜欢上老师的课。
所以,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会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虽然做到了尊重学生,但不够宽容。总是没有耐心容许他们老是犯错,今后一定要科学地认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做到严格有余宽容有加。同时,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课改的心得体会10篇(课改心得体会400字)相关文章:
★ 优选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新课改高中数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 新课改培训的学习心得范文10篇(新课改教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