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6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宣传片文案
序曲
中华儿女情长、载歌载舞了几千年,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足迹追溯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灵魂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洗礼!
舞之源(历史)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国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生活情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创作不可或缺的来源。因而,人们常说:民间舞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
舞之茫(挽救)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历经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等。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在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中,从五四开始,中国文化有一个大的转折,当时因为满清的击弱,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使得中国文人意识到祖国危机重重,所以自五四以后,从1919到1921年,胡适这批新文化的领导人,就提出要向西方学习,有人提出“全盘西化”,有人干脆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以孔、孟和老、庄为主的传统思想文化落后了,得革新了,得把孔家店打倒全盘西化,所以当时文艺界不管是音乐也好、戏剧也好、绘画也好,都是从学习西洋开始的。大家就觉得旧的文化应该转一个方向了,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算不上艺术,总觉得外国芭蕾,外国现代舞那才是艺术,看不起民间的东西。从此,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开始渐渐被人们淡忘和不那么重视了!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从此走向迷茫。
然而,自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国涌现出一批老一辈的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盛婕、彭松、贾作光等先生开始收集、整理、研究、应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当时,戴爱莲先生在陶行知先生的建议下,她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寻根,去寻找到中国舞蹈的根,她恍然大悟。就在1945年,她和叶浅予先生、彭松先生等一行人开始去到川、康、边境等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少数民族舞蹈。从此,中国民间民族舞蹈开始被发掘、被找寻、被挽救、被广为流传。
这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史无前例的大拯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史上一次重大意义的壮举。
舞之韵(留存)
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舞蹈,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爱情友谊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充满异域风情文化风采。
舞之景(发展) 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中国民间民族舞蹈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中国民间民族舞蹈未来将更加美丽耀眼!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2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
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 2.通过动律、手位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维族舞蹈的体态及动律特点。
2.
八个手位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面及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维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 2.
维族音乐的剪辑。
、电视机、录音机。
教学方法:
首先放维族的音乐方式引导, 通过老师表演让学生产生兴趣,再介绍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音乐《达板城的姑娘》
二、
欣赏体验
老师表演一段具有浓郁维族节奏的“赛乃姆”,让学生们感受维族的民族风格。
2.介绍维吾尔族人文、地理、风俗。 课件展示: 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几个维族舞蹈组合来加深学生们对该舞种的了解。 3.提出问题: 维族舞体态、动律有什么特点
讨论得出: ①上身挺拔而不僵,上身撒得开。 ②微颤而不蹿,脚步不离散。
三、实际教学
1.手位主干动作(八个手位)。
要求:
注意基本手型,四位手至八位手都有反面手位,手位之间替换动作常常用绕腕转换。
2.摇身动律
要求:
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3.舞姿与脚位
(1) 提裙式前点步 做法:
双手自然下垂于体旁,双手捏住体旁的裙边,前方点步位,手腕与后侧上提90度,将裙摆拉开。 要求:
提裙式前点步为静止的舞姿动作,可用一侧胸腰。 (2) 托帽式后点步 做法:
右后点步位,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八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脱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 要求: 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走。 (3)
高举火把旁点步 做法:
右脚重心前点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指形成捏空心拳于顶手位,右手自然下垂,眼看2点。 要求:
高举火把旁点步为固定舞姿,一般配合动律出现。 (4)
双手叉腰后点步 做法:
体对1点,右脚重心后点步位,双手虎口叉腰 。
四、小结
在维族舞教学当中,动律与手脚的配合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眼、头的表现还没出来
六、作业(编排)
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排六个八拍的小组合(节奏的灵活性)
七、结束语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维族舞蹈有别与其他民族艺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浑然一体而鲜明独特,也同时领略了维族舞的热情和奔放,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3
第 一 章 教学安排的说明
节章题目:第四章 云南花灯: 第一节,基本知识与动律;
第二节,云南花灯单一动作介绍;基本扇花 第三节,小崴步伐; 第四节,小崴动律 第五节,正崴步伐; 学时分配:每周2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云南花灯舞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舞蹈动作特点、形态特征和肢体协调能力,并能熟练规范地完成云南花灯的组合表演。促进艺术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要求:行课清晰,目的明确,基础训练坚实,基本元素全面。 其他:
学生动作时的风格概念和正确方法:
1、着重解决学生的协调性和松驰性。
2、培养学生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动律。
3、要求学生听音乐、听节奏。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一)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 云南花灯 第一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示范、实践练习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动律中的屈伸腿、跨崴、小崴的动作和特点;掌握并熟练手臂训练中的动作。学会云南花灯的动律组合。要保证课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律中基本动作规范节奏准确;难点为训练中上、下身动作的协调。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一节 基本知识与动律
一、云南花灯概要: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二、基本训练: 基本动律: “崴”,“崴”即弯曲不平的意见,“崴”动时胸、腰部位松驰,以躯干为主,连续不断的横向移动或上下流畅的悠动中崴动。
1、云南花灯动律中的屈伸腿练习
2、跨崴练习
三、扇子手臂训练动作:
拿扇方法:合扇,握笔状;开扇,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捏扇;扣扇 ⑴合扇顺水流小崴:膝盖左旁的下弧线,摆动退、跨和肋骨 ⑵插腰跨崴
⑷开扇交替盖手团胯崴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作业:思考云南花灯舞蹈动作的特点并复习本课内容,下节回课。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二)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 云南花灯 第二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指导、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单一动作的特点;熟练手臂的各种扇花动作,并完成云南花灯的动律组合。要求课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要高;组合练习要突见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云南花灯中的单一动作的特点与基本的扇花动作的熟练掌握;难点是学习中动律的准确及单一动作的组合的协调。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一节 云南花灯舞的单一动作训练 一,合扇顺水流小崴、叉腰胯崴、
二、开扇交替盖手团胯崴(头顶绕扇) 注意:脚下的崴,先左脚后右,延绵不断地交替 第二节 云南花灯舞的基本扇花
三、搬点扇:拇指搬、四指点扇
四、放扇:拇指分别在里在外放扇
五、胸前团捻扇:拇指在外从里向外绕。十字团捻扇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1、熟练云南花灯舞动律的起伏动作
2、复习云南花灯舞单一动作组合和扇花组合,下节回课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三)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 云南花灯 第三至四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指导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小崴动律的特点;掌握并熟练小崴步伐的动作。完成云南花灯小崴步伐与动律的组合。要求课堂气氛要恰到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小崴步伐与动律的熟练掌握。难点是下身小崴的步伐与上身扇花手巾动作的协调,动作看起来不枯燥、无趣。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三节 小崴步伐
一、特点:女性多为小崴为主,男性以反崴为主。
二、步伐:
1、小崴十字步练习
2、基本步伐:小崴步(合扇、开扇、捻扇、放扇) 第四节 小崴动律 小崴:崴中最基本的动律,它是双膝自然略屈,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膝部重心移动而形成的。
1、基本体态:略含胸。
2、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
3、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4、风格特点: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5、基本动律:崴―膝部上下兼左右运动,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6、骨干动作:肋、腰、胯(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作业:复习小崴组和练习熟悉动作的基本要领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四)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 云南花灯 第五至六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指导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正崴动律的特点;掌握并熟练正崴的步伐动作。完成云南花灯正崴步伐与动律的组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崴步伐与动律的熟练掌握。难点是正崴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五节 正崴步伐
一、步伐:
1、正崴十字步等
2、正崴前后步
3、正崴横向斜向步
二、总结:崴,它主要是通过胯摆动的弧线,来表达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正崴动律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优美明快的特点。下肢走着柔踩步,身体的动律是顺的。 第六节,正崴动律
一、准备:动力腿吸起25度,主力腿弯曲:
二、动作分析:动力推向下踩时,主力腿慢慢的伸直。
三、基本动作:
1、向前时两个慢的四个快的;向后时先四个快的再两个慢的。绕扇、推扇(扇子到耳旁) 。身体成月牙形
2、扣扇的手从胸前拿起来铲出去,回来,背到身后崴动
3、送扇扛扇结束
特点: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作业:复习本节课组和练习熟悉动作的基本要领,下节回课。
课 堂 教 学 方 案
(五)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 云南花灯 第七至八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指导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跳颠步伐的特点与扣扇训练的内容;熟步伐与动作。完成跳颠步伐与扣扇的组合。课上练习要严肃认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跳颠步伐的熟练掌握,基本动作的准确把握。难点:扣扇的技术。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七节,跳颠步与掌颠步
一、跳颠步——正步位站立,一腿经前中吸腿,同时另一脚跳颠一下,左右交替进行,双手在山按手经下弧线左右摆动,身体做正崴动律。
二、跳撩步——正步位站立,一腿经前中吸腿,向前侧撩弹,同时另一脚跳颠一下,左右交替进行,左手屈臂胸前扶背带状,右手在按手位及旁平位之间经下弧线摆动。
三、三步跳颠——正步位站立,脚掌着地行进三步,接一次跳颠步,双手背带状,肋部上下动律崴动。
要领——膝松弛有弹性,上下身协调配合
四、组合
1.主干动作:跳颠步、跳撩步、三步跳颠、崴 2.教学步骤
(1)单一训练跳颠步、跳撩步、三步跳颠 (2)上身“崴” 的动律练习 (3)上下身配合训练,从原地到流动 (4)辅助动作练习
(5)把组合分成两段单一练习,按组合顺序把两段接连起来,合音乐、排队形完成。组合略 第八节,反崴步伐与动律
1、云南花灯的“反崴”动作,在女性以中速稍慢的节奏来处理,体现了恬静、悠扬的女性美。
2、男性舞蹈表现时,步伐连贯、流畅,走起来潇洒大方、神采飞扬的阳刚之美。
3、反崴步伐:走场步、柔踩步、探步练习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1、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组和练习熟悉动作的基本要领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4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师生互动。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练习过程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锅庄:豪迈粗犷,洒脱奔放。踢踏:欢快热烈。
师:那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上身略前倾,很松弛,膝部有连绵不断的颤,舞袖。
二、学习与创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根据老师讲解和图片展示,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形成原因。
(1)导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要学好一种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它的舞蹈风格。风格是什么?风格就是这种舞蹈所特有的体态特点和动律特点。而体态特点,动律特点的形成,往往和这个民族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一边探寻舞蹈特点形成的原因,一边来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
师: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生活非常的艰苦。
第一张图: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图: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图: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图:虔诚跪拜的藏民。
第五、六张图片:藏族服装
那么大家现在是不是可以从刚才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内容里,找到藏族舞蹈形成这种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的原因了呢?
学生回答:是
提问
A、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C、为什么“舞袖”——服装为长袖。舞袖烘托舞蹈气氛,表达喜悦心情。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长袖,来感受一下。
3、踢踏基本动作的学习。
(1)导入
师:在掌握了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藏族踢踏舞。既然是踢踏舞,就少不了用脚踏地,发出不同的声音,踏出各种节奏。现在老师跳一段踢踏舞,请大家观察,老师用了哪些方法踏地?
学生回答:踏法——脚掌打地、全脚踏地、向后点地。
(2)由学生回答导入基本踏法的学习。
脚掌打地——藏族踢踏舞中把这种踏法称为“冈达”。有单脚冈达,也有双脚冈达。
全脚踏地——可以轻踏,也可以重踏。还可以在不同的方位踏,比如往旁和往前。可以双脚交替踏。
向后点地。
(3)学习基本动作
这几种基本的踏法,可以组合出许多不同的舞步来。
①、第一基本步。
师:现在老师跳一个基本舞步给大家看一下,请大家说出,这个舞步是由哪几种踏法组成的?
老师跳第一基本步。
学生:用了冈达和全脚踏地。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这个动作就叫做第一基本步。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做一下这个动作。 学会脚步后,教上肢动作。
练习完整舞步。
②、第二基本步。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第一基本步。现在,老师把第一基本步,在踏法的组合上做一点点变化。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舞步——第二基本步。请大家注意看,老师在踏法的组合上做了什么变化。
生:用一个全脚踏地,代替了一个单脚冈达。
开始学习第二基本步。
师:同学们找出了脚步上的变化,那么有没有注意老师上肢动作的变化?
让学生模仿出来,引入上肢动作教学。
练习完整舞步。
③、摆步的学习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第一基本步和第二基本步,大家发现没有,这两种舞步踏出的节奏都是“XX XX”。现在老师做另外一组动作,请大家听一下,踏出的节奏,是不是“XX XX”。
老师跳摆步。
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师:也只是在踏法的组合方式上做了变化对不对?
学习摆步,让学生说出,摆步是由一个单脚冈达和一个全脚踏地交替组合而成。
学会动作后老师提问:是不是只能在原地做?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到前面示范,带领大家一起做。
④、摇步的学习。
把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形成新的舞步——摇步。
师:摇步可不可以拉手跳?
学生回答:可以。
师:藏族人民在跳舞的时候,经常会手拉手,边唱边跳,那么我们现在也一边***,一边手拉手来跳一下。
唱《美丽的家乡日喀则》,拉手跳摇步。
⑤、退踏步的学习。
师:前面老师说了,踢踏舞少不了用脚踏地,发出各种声音,踏出各种节奏,而前面我们所学四个舞步,都只有声音、强弱的变化,而没有节奏的变化。那现在老师就跳另外一个舞步给大家看,大家听一听,踏出的节奏是不是变了?
老师跳退踏步。
学生回答,由“XX XX”变为“XX X”。
师:那老师又是用哪些踏法踏出了这个节奏呢?
学生回答:向后点地,全脚踏地。
模仿老师动作,学习退踏步。
⑥、抬踏步的学习。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踏出这种节奏呢?大家可以自己尝试用各种踏法组合一下。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其实藏族踢踏舞中,还有一个动作,踏出来的节奏,也是“XX X”。这个动作就叫做抬踏步。
学习抬踏步。
(4)熟练巩固
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藏族踢踏舞的6个基本动作,现在老师放一段音乐,请大家自由的用刚才所学的动作,来踏出声音,为音乐伴奏。
4、创编组合 (1)导入:
师: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藏族人民踏脚舞袖,为的都是表达喜悦心情。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藏族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一组照片。大家发现没有,他们都是在什么队型上跳的?
学生回答:圆形。
师:对,藏族人民在欢庆日跳堆谐的时候,都是唱着歌围成一个或者两个圈,时而流动,时而静止,时而向圆心聚拢,时而散开,时而还会发出各种欢呼声,气氛非常的热烈。所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2)按要求创编
师: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并且要求大家边唱边跳。(所***曲为《美丽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讨论如何完成要求A,另一组讨论如何完成要求B。然后,两组分别派代表,指挥全班同学按讨论出来的办法完成要求A、B。要求C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完成。
回顾完成三个要求所用的方法。将三个要求连贯完整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的好!好,那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在跳堆谐时的那种开心喜悦了?
学生回答:是!
师:你们一般在很高兴的时候都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会蹦起来,会喊!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大家刚才编的组合再一起展示一遍,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后面。所有的同学都边喊边向中间靠拢,围成两个大圈,作为我们这个组合的结束。
师:太好了,老师都忍不住被你们的喜悦感染,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跳得开不开心?学生回答:开心!
来,让我们自己给自己鼓鼓掌!
5、小结
刚才大家很出色的完成了老师交给的在圈上完成队型变化的任务。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把“堆谐”这种舞蹈搬到舞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能不能始终在一个圈上舞蹈呢?
学生回答:不能。
师:为什么?
答: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让观众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就要
增加舞蹈的观赏性。所以我们需要用更丰富的队型及层次的变化。
师:非常好,那大家课后就试着把堆谐编排成一个小舞蹈。
三、拓展
1、观看录像,介绍爱尔兰踢踏舞。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其实在国际上,最富盛名,最具影响的踢踏舞是爱尔兰踢踏舞。
播放一段爱尔兰踢踏舞。
2、探讨区别。
师:爱尔兰踢踏舞和我们藏族的踢踏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体态,上肢动作……
师:同样是踢踏舞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因为生活环境,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
四、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种舞蹈,其特点的形成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中、西方舞蹈的风格迥异,还是中国各个民族舞蹈的异彩纷呈,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活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舞蹈学习中,能够主动的从这些方面着手,从生活中探寻舞蹈风格特点形成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更好、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5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 来宾市魅力舞蹈室
培训时间: 4月28—5月1日 培训级别: 1-3 答卷人: 文丽华
《飞吧,小蜜蜂》一级舞目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训练以手腕带动手臂上提下压,同时配合脚下碎步,为今后手臂“三大节”的训练做初步的练习。
二、教学方法
碎步、飞翔手、单飞翔手下旁腰、折腰拍手、提压腕、软手。
三、教学难点
1、飞翔手是由手腕带动手臂做上提和下压。
2、做软手时,由手腕带动手臂从肩前位柔软的提压至横开手位。
四、教学步骤 前奏
1、1-8 四人分两组,台两侧横排准备。 第一遍音乐
1、1-4 右侧人左起向左横跳一步成正步位半蹲,同时双分手至旁按手。左侧人做右侧人的反面动作。 5-8 踮脚碎步,飞翔手。
2、1-8 重复第1节1-8动作。
3、1-8 重复第1节5-8动作两遍成一竖排。 第二遍音乐
1、1-2 单数人正步位半蹲,右起单飞翔手下旁腰。双数人做反面动作。 3-4 身还原。
5-8 做第1节1-4的反面动作。
2、1-8 体对1点,踮脚碎步回到一横排,飞翔手至盖手胸前交叉。
3、1-4 双膝跪地,保持舞姿折腕拍手两次。
5-7 双跪坐,折腕拍手三次打开至旁平位。
8 压腕至旁按手。
第三遍音乐
1、1-8 双跪立,飞翔手两次。
2、1-4 双跪坐,右起单飞翔手,目视右手,最后两拍还原。
5-8 做第2节1-4的反面动作。
3、1-2 双跪坐,胸前交叉手提腕,身右拧,目视2点。
3-4 保持舞姿,压腕,身还原,目视1点。
5-6 保持舞姿,提压腕,身左拧体对8点,目视8点。
7-8 保持舞姿,第7拍提腕,最后一拍胸前压腕,目视1点。 第四遍音乐
1、1-4 双跪立。
5-8 右起上步成正步位,双分手至旁按手位。
2、1-6 体对3点,踮脚碎步向3点前行,肩前软手四次至横开手位,右倾头,目视1点。 7-8 保持舞姿,半蹲。
3、1-6 体对3点,碎步向7点后退,软手四次回至肩前位,左倾头,目视1点。
7-8 保持舞姿,半蹲。 结束
1至
2、1-4 体对2点,飞翔手三次踮脚碎步,形成一斜排。
5-8 碎步向右自转一圈,斜下位手心相对软手,身前倾,目视右手。
3、1-4 体对2点,保持舞姿半蹲,目视1点。
浅谈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的体会和认识
以前对于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仅限于电视荧屏上的表演。直观印像是漂亮、优美,舞蹈种类多,高难度。对于民族舞零基础的我简直遥不可及,而在这次通过1-3级中华民族民门舞蹈考级强化训练后,我有了更深更近的了解与体会。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简直太有吸引力与魅力了,完全与其它街舞、拉丁、流行舞有很大的不一样。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各民族舞蹈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给学习民族舞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及丰富性。
中华民族民间跳舞通过生活、大自然、动物等形态融入各民族文化特色来展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蒙古族的《燕儿飞》,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儿歌居然可以通过这样跳,简单的蒙古舞蹈特色使其肢体语言的完美展现,完全把我带进了蒙古大草原,通过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训练,打破了平时我跳舞存在的小陋习,它更讲究如何让自己更优美,更享受,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动作。
作为一名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同时也热爱舞蹈,希望通过此次的学习能让我的学生也能从小热爱舞蹈,锻炼学生的肢体展现能力,打好跳舞的基础,我将在我的工作中努力的推广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我将通过以下几点来安排
一、课堂、早餐、活动课、体育课中普及;
二、开设针对性的舞蹈课堂;
三、对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实行教级安排;
四、让学生参与更多校外的民族民间舞的演出;
五、学校家长会上的舞蹈展示;
六、平时课堂对学生有关民族民间舞的儿歌的普及和面部表演的训练;
七、在此基础激发学生表演欲望及创新能力。
相信通过我的热爱及努力,我会教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谢谢!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6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 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 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 回复(1) | 引用通告(0) 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
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
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
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共6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