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2篇 语文培训内容及心得体会,以供借鉴。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
市级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有暑天高温的烦躁,有网络连接不通的焦急,也有仔细思考获得结论的喜悦。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
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已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三、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课堂的认识,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1、语文课堂是读书的课堂。阅读实践是学生获取阅读感悟,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因为要想使阅读感悟和阅读认识得到内化,只有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体验,只有经过自身体验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教师的引导不过是为学生阅读体验指出一个突破口和方向。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朗读的课堂,成为教师导读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朗读、共同体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2、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有人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3、语文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别。而新课程的理念承认并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每个人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一)、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
四)、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课改是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不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十几级的扬弃。我们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通过此次去沂南组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更加明白“灵魂工程师”这个沉甸甸的担子。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第1,突出位置,明确目标。
——明确“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
——还“习作”应有的位置,精心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使“习作”教材独立成章、自成体系。
——明确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3—4年级应在低年级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
第2,降低门槛,培养兴趣。
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第3,例文引路,模仿起步。
儿童作文,需要经历1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若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些困难。为此,该教科书中年级段“习作”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对“例文”,教材还有简明的点评或提示,每次习作要求均与“例文”有关联,便于学生从“例文”中获得启示,并通过模仿学习作文。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1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
第4,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在低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该教材对此作了有机地吸收和借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越多,写作的基础才越雄厚。“读写结合”不仅是1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1。该教科书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1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以“厚积薄发”。另1方面也因“课”制宜,搞1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课本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是常流水。”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结构更新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也就决定了我们教师这个行业必是学习的一生,也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了才能提高自己,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总之,只有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3
我参加了这次小学语文远程培训。这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几位对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师的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师的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师的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师的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用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师的教学规律结合起来,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4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第5期培训,培训的主题是:如何上好习作教学指导课。培训分三部分:主题讲座、课例观摩和观课议课。
整个活动安排得有序完整。对于此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习作指导课,激发兴趣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习作的小主人,如果学生都无兴趣参与,习作指导课将是一个空壳。课例老师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我最欣赏她课前创设情境导语,结合身边真实的情景,灵活的引入课堂习作内容。
学生一下子找到自己说话写话的方向,情绪高涨地进入课堂,不像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老师简单枯燥地让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自己讲一下要求,学生就动笔作文,结果许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胡编乱造几句。时间一长,提起作文,学生就“头疼”。课例老师的教学机智非常灵活,大胆放手,将说话写话的权利放给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百分百。
二、习作指导课,应重视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老师分析了不少,也讲了不少的表达方式。可是,怎样真正应用到作文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课例教师结合课本片段认真指导学生读片段,分析片段,自主性发现片段的表达方式,再模仿片段写法,真实地表达。
从指导写作到评改作文片段,始终没有离开方法的迁移应用效果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写作漏洞,老师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作文一步步达到生动具体的程度。我想,以后的作文教学,要注意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要结合课文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本体性教学目的。
三、注意词语积累与习作相结合
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学生写作文之前,如果老师根据需要,给出部分好词语,让学生选择性应用到作文中,作文词汇丰富,加之表达方式的迁移应用,学生作文就不会干巴巴,语言表达必然优美动人。课例老师重视提供词语,让学生选择应用。
其实,我觉得更应该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鼓励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学生才不会那么死板地只会用老师给的词语,应该提醒学生大胆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适合这一方面的描写,尽量应用。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今后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应当多一些鼓励性评价。在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每一块的指导中,要尽量做到具体到位的指导,注意课文表达方法的迁移应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要注意平时多练笔,让学生有语言表达的机会。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5
通过此次暑期培训,让我对于新课标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此次培训中,我们还观摩了两堂优秀教学课。其中一篇诗歌《渔歌子》的教学让我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教者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景物,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感知这首词表现的美好画面。抓住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体会文本内涵,不仅用眼睛看文字,还在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翱翔的白鹭,烂漫开放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再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江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在学生充分入境后,再来讨论:渔翁为什么不须归?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渔翁已经陶醉在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说这样的季节吹点儿微风淋点儿小雨不用回去,还有的认为鳜鱼肥美正是钓鱼的好季节,舍不得回去。这样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6
x月x日——x日我参加了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组织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x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这次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听了许多课改课,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中少一些做秀,多一些本真,也许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天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结束了,但留下的却是深深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7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习的自主权,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现身说教,用十篇文章诠释了“好文章”的“好教法”。把教学方法用活了,用对了,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培训中,冯大健博士给我们具体讲授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天短暂的培训,使我有机会学习、借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我将把本次学习的收获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8
我教了多年语文课,总感觉上口语交际课无从下手,有时简直就是走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要求,工作中一直感到很困惑。这次有机会看看别的优秀教师的上课,我受益匪浅。我听了几节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节二年级的课《感谢,要大声地说出来》。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感恩,同时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谢,然后大声地说出来,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谢的心情。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简单说就是有礼貌、说清楚、听明白。教学难点是在买文具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灵活应对。我觉得本节课老师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教给学生交际方法
反思自己以前的口语交际教学,总是觉得孩子们怎么那么不爱说,每次都是几个较为活跃的孩子说的多,而大部分学生就是动不起来。我想之所以不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把口语交际课和说话课,表演课混为一团,没有注重教给学生交际方法,而想当然的认为他们肯定会说,一味鼓励他们说或上台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违背了口语交际的初衷,造成学生不会说而不敢说。在《感谢,要大声地说出来》一课中,老师在设计时特别注意把环节进行了细化,比如:说话要有礼貌,怎么说才是有礼貌?说清楚为什么感谢?感谢谁?又要从哪些方面来说?怎么学会认真倾听?那就要对别人说的内容做出反馈。把表达的'步骤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让比较差的孩子也能有本可依,有话可说。在这节课上,孩子都能勇敢举手站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促进了口语交际中的良好互动
这节课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非常成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课堂中,老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口语交际情境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敢于表达;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交流起来不感到困难;提供示范,使他们从中学到甚至悟出一些交际语言、方式和态度;加强交际过程中的调控,通过援助、诱导、参与、激励、评价反馈等手段促进了有效互动。
3、注重了创新学习
在学会了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后,老师又创设了说话的情景,其目的是增加口语交际机会,设置对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会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性。
通过这次观摩课活动,我收获很多,我发现了口语交际实际上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课型,能让他们学到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交际”二字,告诉孩子们如何与人交流,交往,争取让孩子们都变得能说会道,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的一种运用吧!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9
8月2日---4日,我有幸参加了沂南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坐在沂南双语实验小学宽敞舒适的会议室,聆听县教研室朱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搞好网络集体备课,学习鲁庄中心小学的集体备课经验介绍,倾听夏萍老师为我们解读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并跟随王慧老师一起走进名师,学习名师,这三天的学习是紧张的更是充实的,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我感受颇深。
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已有十多个春秋,静下心来,针对本次的学习审视自己,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在能力上,虽然自己的年龄还不算太大,可是在年轻活泼的老师面前总觉自己已年老,感觉做什么事都没那么多的精力,有时做一些事情觉得能不做就不做,总以自己年龄大自居,现在看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应在平时的教学生涯上努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习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方法,在教育这份沃土上发光发热。知识水平上,感觉太有限,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盆水,自己就该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是原来所获得的,就用这一桶水来教学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不爱读书的我来说,原来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我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之书。在学习中听了三节名师的课,看到那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驾御课堂的能力,游刃有余的教学方法,看到他们的课堂上充满灵性的孩子,我想在教学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课。
总之,通过这三天的学习,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太多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做一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0
暑假期间我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千农教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一周的学习受益匪浅。
培训中,业务领导及专家的讲座,在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也无不告诉我们:“成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今天的教育必须改,而改革的成败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划时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通过短暂的学习生活,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他们讲解了教学反思的内涵,反思内容的设计,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使我对教学反思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写照。那我们学校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是不是仅仅为甄别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即是终极目标?今天的求学者明天都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而在这其中,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回顾这几天的学习,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试想,教师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然而,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决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
2、注意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从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中间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知识和技能只是培养成人的工具。
3、注意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1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五年的时间了,五年的讲授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上周教育办又进行了为期一天培训,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2
通过六天的暑假远程培训,总结自己在上好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方面的一些点滴经验,即从必须准确掌握课程目标;必须明确编者意图;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必须注重活动过程;必须改变学习方式;必须注重发挥教师作用;必须重视活动的评价等方面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与教育同行共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课题,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教材的设置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即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彻底改变了“为语文而语文的单一性学习目标和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如何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关乎语文新课程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准确掌握课程目标
掌握课程目标,是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性,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第三、体现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二、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明确编者意图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中(7~9年级)的语文教材,特别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教材充分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其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如人教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全册共编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这六次综合性学习专题是:1、这就是我;2、漫游语文世界;3、感受自然;4、探索月球奥秘;5、我爱我家;6、追寻人类起源。其中1、3、5为小综合性学习,它的规模相对小些,层次低些,一般是比较简单的语文学习活动。2、4、6为大综合性学习,相对要求比较高,规模大,难度也增加。这类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基础上,往往又设计了若干个子课题,倡导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编者有心,教者有意。语文教师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容忽视的方面。否则,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可能随意、盲目,或断章取义,或偏离主题,达不到编者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能力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当然,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标的综合之外,还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目的。
毫无疑问,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听、说、写这“三合一”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明确而富有意义的话题;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一定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听、说、读、写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连杂糅在一起的。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提高和发展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面,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例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天文、地理等学科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但应当注意,教师在为学生回顾和展望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过程后,其着眼点最终应放在指导学生探究“月亮文化”上。如搜集带“月”的成语、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等。笔者在上这一课时就重点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故事和神话,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资料有:嫦娥奔月、月亮中的桂花树、月亮中的吴刚、古人关于月食的认识(天狗吃月)等。特别是同学们对民间天狗吃月的绘生绘色的讲述,把大家引入了人类早期对月亮的粗浅而幼稚的认识中,让学生在好笑中明白人类对天体现象的认识过程,同时为人类的大胆想象而惊讶,也正是人类有如此丰富的想象,才造就了丰富的月亮文化。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其综合性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
四、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注重活动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专家告诉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
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或袋子);4、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写作;6、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能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实现。
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改变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一般的学习活动,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让学生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通常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注意成员之间的通力、有效的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与人协调中施展自我,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的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这就是“学会合作”,因为只有学会了合作,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从而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六、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注重发挥教师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当然教师身份的定位必须是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不能简单的'一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
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其次,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及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明白一些,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虽然教师教学用书对于语文实践活动通常也都有具体的安排,但不能简单的搬用,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活动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其基本要求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列地展开活动。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和什么都包办代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外,还应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尽可能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活动过程的一点点进步和收获,都应充分肯定。要努力给予引导,多一些关怀,更需要激发、激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七、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必须重视活动的评价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教师必须坚持全程评价、正面评价、主体评价和多样评价,就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评价的总原则是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并非仅仅是结果。通常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即档案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学习活动前要求学生备好一只袋子,将本次活动的计划、提纲、笔记、体会、资料等都收入其中。完成后首先在合作小组内交流,然后交给老师查阅,具体操作上可采用量化评分法。这一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合作、探究,都可记满分。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还应对同学进行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评价,但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活动结束进行的,针对汇报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评定。为了便于考查,可以采用记分办法。对学生的其他成果,如手抄报、图画等,教师可给予定性评价。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上好综合评价课。评价课是对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是一次全面的总结。这种评价课,可以有教师讲,更多的则是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组织这种评价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二是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三是通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课,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
总之,三年来的语文教学,笔者明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意图,也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探索,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确实体现了“大语文观”,生活即语文。通过自主性活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自己整体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12篇 语文培训内容及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5篇 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心得体会
★ 语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2篇(教师语文培训心得500字)
★ 语文教师学习培训的心得体会12篇 教师语文培训心得500字
★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300字)
★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心得体会12篇(幼儿园安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