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3篇(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26 16:25:22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3篇(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心得体会),供大家品鉴。

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3篇(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心得体会)

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1

  推进城市建设主要举措

  一、领导重视

  始终把城市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于第五次党代会上,把建设中等城市由原来的“四市”目标之一,提升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特别是坚持四套班子齐抓共管、三级干部协调联动,凝聚全市力量,强力予以实施。

  二、高标规划

  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完善了规划例会常规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决策、城市规划委员会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大投入、大开放,聘请高院名校,相继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业专项规划,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狠抓规划落实,完善了以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为主的规划监督体系,严格规划审批,严查违规行为,“一书两证”执行率达到100%。

  三、强势建设

  把城市建设作为财政投资重点倾斜的四个方面之一,逐年加大投资力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关乎民生、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整体承载能力大为提升。

  四、精细管理

  牢树“以管理取胜”的理念,逐年开展以建筑包装、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广告亮化、设施维护、小区管理、建筑工地和市场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活动,彻底扭转了城区特别是小街巷的环境卫生面貌,实现了城市容貌常效、常态管理。

  五、严格问责

  把城市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各项工作任务、阶段性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到单位,落实到人头,建立了奖惩机制。

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2

  xxx党委政府

  关于2020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攻坚行动

  实

  施

  方

  案

(2020年3月22日)

  为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加大文明城区创建力度,全面提升辖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按照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xx省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及市、区文明办相关要求并结合全区《加快推进“品质城区、幸福xx”建设,全面实施“十大攻坚行动”的通知》相关要求,结合我乡文明建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推进城乡面貌、基层服务、“双违”整治、基础设施、居民素质五大专项行动,不断提升辖区文明建设能力和建设水平,为建设新时代“品质城区、幸福xxx”提供坚强精神支撑。

  二、主要任务

  1.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完善乡村(社区)两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及时清扫清运,加强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夯实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广泛开展行政村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等文明乡村“十个一”建设,带动全乡环境秩序面貌整体提升。

  2.深入推进基层服务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全区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层服务功能,提升工作水平,杜绝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等问题。积极落实开展创优提质、弘扬新风、邻里守望、爱心互助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级普及、普法教育、市民教育、文明礼仪、诚信教育、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等活动,规范“三室、一站、一中心”台账、记录;有效组织志愿服务、文明引导等活动。

  3.深入推进“双违”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深化“双违”集中整治清零行动,拆除辖区所有反弹、遗漏和清理不及时的违章建筑。同时,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双违”工作始终,坚持“拆、规、建、管”环环相扣。推行炮雾压尘,严防大气污染;及时清运处理,严防垃圾污染;加强拆后管理,促进绿化美化,切实打好拆违“组合拳”,真正做到拆一处、管一处、绿一处。

  4.深入推进社区提升改造专项行动。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到路面平整、环境整洁、绿化美化,全乡老旧社区面貌全面提升。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各类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在社区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居民践行文明公约,在社区内广泛开展邻里和睦、守望互助,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全面提升社区预防火灾侵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5.深入推进优化社风民风建设专项行动。注重引导辖区居民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坚持治城与育人相结合,把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实际制定岗位文明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强化主人翁意识。创新活动载体,抓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社区)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坚决消除各种不文明行为。以革除陋习、倡导文明为重点,组织群众建设优美城乡环境、创造良好公共秩序、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

各村(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指挥调度,抓好综合协调,要真正把创城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创建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各项措施,要拿出主要精力,深入一线、逐项排查问题,推进任务落实。

(二)落实目标责任。

对专项行动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人员,要列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定出路线图,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按照专项任务分工,逐项逐条对照,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自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抓好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整改。全乡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协同作战、合力攻坚,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不等不靠、不退不让,积极主动完成。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相互配合。

(三)突出面向基层。

把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多办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的好事实事,着力提升群众的满意率、支持率。要激活创建细胞,大力推进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身边,把文明新风传播到群众中去。要多听取、征询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掌握群众内心诉求,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搭建群众参与的广阔平台,设计群众普遍受惠的活动项目,充分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使创建活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夯实创建群众基础。

(四)做好督导检查。

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加强督查和专项督查,查进度、找问题、明责任、抓落实。对工作不力、延误创建进程的部门、村(社区)要通报批评,并在全乡曝光,严重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各包村(社区)科级干部要定期进行自查和督查,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各项专项行动任务落实。

(五)强化宣传引导。

要充分利用微信矩阵、公众号、美篇等新闻媒体,进行高密度、大力度、有深度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已开设的美丽兼庄、兼庄印象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提高全乡居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要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力度,通过公益广告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引导群众。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丰富创建内容和创建载体。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基层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参与热情、创造热情激发出来。加强舆论监督,把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结合起来,引导群众自觉监督和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3

  乌鲁木齐市国际化城市建设情况汇报

  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新星,是方圆7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向西辐射中西亚及中东地区,人文相通,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已经形成;向东作为祖国西出桥头堡,连接祖国内地与中西亚、中东和欧洲,战略性地位日益突出。目前,乌鲁木齐市正在依托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文化辐射、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进程。

“十二五”以来,我市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求快”的要求,围绕在全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发展定位,通过提升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一、强化规划指导十二五城市国际化发展

(一)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在深入贯彻领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城市现代化和乌昌经济一体化“四大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在全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把乌鲁木齐建成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体指导思想符合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表达了全市各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美好愿景的新期盼,也符合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际,对于我市今后五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充分对接建立发展指标体系

  在充分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立足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际的基础上,确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城市建设管理实现新突破、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五个方面共计5大类25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预期性指标14项。主要指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到2015年达到3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达到4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我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设置都与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目标进行了协调和衔接,同时,各区(县)、开发区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升首府文化软实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9个方面。提出了破除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促进国有资本加速向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保障领域集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土地和重大项目在投融资中的作用,做大做强现有投融资平台,培育新的投融资平台;健全中小企

  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资本投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建立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向专业化、高科技化和集群化方向快速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管理,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价格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价格问题等政策方向,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四)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

  依据“十二五”规划及32个重点专项规划,专门整理规划内投资项目,对规划内项目进行分类推进。目前我市筛选整理“十二五”时期重大投资项目409项,预计总投资4293亿元。为加快“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我市把项目按照建设周期分解投资项目任务,充实项目库,并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推动一批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大气污染治理、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轨道交通、绕城高速、区域电网改造、政法维稳基础设施七大项目积极开展工作,一大批已相继开工建设。其中2011年仅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就达到了39亿元,棚户区改造已完成万套,七大片区的开发建设已全面启动,轨道交通、绕城高速前期工作正加紧进行。2011年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增长27%。

(五)积极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

  按照“优化一产、强化二产、提升三产”的产业发展方向,注重提升产业自身发展能力,增强产业联动、带动作用,突出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围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支持石油化工、钢铁、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提升机械装备制造、轻纺、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

  先机,在全疆率先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竞争优势。按照建设面向中西亚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的要求,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提升首府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重点,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消费的重要抓手。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原则,抓住我市列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农业的特色,重点发展以中心城市的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城市供给的现代都市农业。

  二、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为全面客观评价我市“十二五”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确保“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2013年5月全市启动了乌鲁木齐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期评估工作。同时,开展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各项研究,评价我市国际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发展差距。

(一)宏观经济运行平稳

  201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02亿元,“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高于“十一五”时期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受内外部不利因素影响较多,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呈现明显回落态势。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2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略高于“十一五”时期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虽然呈现逐月回升态势,但受经济总体回落影响形势不容乐观。“十二五”两年半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年均增长30%,较“十一五”时期提高了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增长%,较“十一五”时期提高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以来,我市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方向,现已形成了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第一、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和%;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分别较2010年下降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2010年上升个百分点,达到%。“十二五”前两年,全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和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五年投资的%和%。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仅2012年就实施了15项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及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建成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甘泉堡工业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修编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启动了商业网点规划,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五大物流园”,其中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一期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9月将对外营业;铁路国际物流园依托铁路枢纽,已基本形成了物流企业集聚发展书面;其他三个物流园的园区规划年内将正式启动。

(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建设(支持)项目550项,完成投资亿元。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投资热点,三一西北重工2600台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陕汽年产5万辆重型卡车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上海大众一期年产5万辆A级乘用轿车项目开工建设;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类项目有序推进,八钢年产240万吨煤焦化项目、板带项目,中泰化学年产24万吨聚氯乙烯、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新疆众和高纯铝及其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兖矿60万吨醇氨联产项目进入全面试车阶段,伊泰煤基多联产、神华活性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新疆软件园主体完工,信息产业的重点示范项目天山云基地建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正式启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进入运营商建设阶段。“十二五”以来,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实施了“田”字路工程,实现城市内环

  全线高架;实施了会展大道二期、北京路北延、西虹路高架、北京路北延、城北主干道等30余条道路新建、改扩建项目,轨道交通1号线已开工建设;完成了红雁池、西山水厂扩建,新建加气站30余座,大西沟水库、供排水管网三期建设有序推进,建成“500”水库一期工程,完成河东、七道湾等中水处理回用、大浦沟综合处理场防渗工程,电力线网入地改造等工程。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围绕行政审批、民主决策、投资管理、公共财政和政务公开等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完成了新一轮市、区(县)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实施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头屯河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新市区“区政合一”。组建了市区两级融资和土地房屋征收机构,形成了土地合理收储和良性注入平台机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积极落实行政管理权限下放。价格改革不断深化。注重重要公用事业价格研究、倾听民意,提高价格决策科学决策能力,完成了天然气价格、出租车起步价、停车场收费等价格调整,城乡电价统一步伐加快。继续加大了外经贸领域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加强,利用外资水平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仅2012年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内外联项目及对外贸易合同120个,签约总额1147亿元,对外贸易扩大到158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好城市增加至8个,外商投资企业已进驻生物、信息、环保、风能发电、铝制品、服务业开发等领域,2012年实际引进区外到位资金366亿元,增长%。

(五)“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推进

  深入实施城市“南控北扩、东延西进”发展战略,城市空间不断拓展,2012年比2010年新增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十二五”前两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00多亿元,新建和改建城市主干道30余条,打通丁字路、断头路95条,改造背街小巷600条,改造交通节点14处、新增桥梁10座,新增城市道路108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20万平方米、人均增加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688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较2010年增加个百分点;新增供水管道109公里,日供水能力新增5万立方米;新增排水管道13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理率提高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吨,较2010年增加万吨。加强棚改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项目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十二五”前两年累计投入亿元,实施了青峰路片区四期、六道湾煤矿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建房屋万套;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9009套、廉租房套、经济适用房4259套。建成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1、2、3、5号线,日载客量55万人次;新增出租车2000辆,更新公交车468辆,整合优化11家公交企业28条线路;新建5座机械化立体停车库和53个停车场。加强粮食、肉品及蔬菜储备,建成2个大型蔬菜配送中心和423个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新(扩)建121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10个日间照料中心,完成116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整治、51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和更新改造了284个小区的老旧供热管网,解决了963个无物业小区管理服务薄弱问题,改善了棚户区改造项目道路、给水、排水等市政配套设施工程,保证了棚户区改造居民按时回迁入住。加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力度,强化了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心城区实现了24小时清扫保洁。

(六)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全社会建立大节能、大减排的理念,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出台“八个一律”措施,把改变能源结构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举措,以背水一战、不留后路的决心和勇气,筹资121亿元(其中政府投资72亿元)对中心城区所有燃煤供热设施进行“煤改气”。共拆除大型燃煤锅炉431台,新(改)建燃气锅炉房242座,安装燃气锅炉710台万蒸吨,铺设燃气输配管网246公里,改造后天然气供暖比重达76%,改造规模和建设速度创造了全国清洁能源改造的新典范。同步拆并改造分散燃煤锅炉台,新增热电联产面积1440万平方米,改造既有建筑节能面积万平方米。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新建13个空气自

  动监测站。实施周边电厂脱硝工程,完成47家污染企业搬迁转产和30家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单位限期治理。“十二五”前两年累计较2010年减排二氧化硫万吨、氮氧化物万吨。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创空气质量监测历史最好成绩,冬季首府再现蓝天白雪。

(七)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以来,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组织典型事迹报告会和“千人宣讲团”下基层宣讲1120余场次,开展了促进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人物的评选和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做首府文明市民,迎亚欧博览盛会”主题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市文化美术馆、规划展示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和大剧院“六馆”。新(扩)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121个,为社区(村)各族群众放映公益电影场次,开展惠民演出300余场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解决了农牧区24万人收看数字电视问题。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首届“红山文艺奖”评选活动,一批优秀剧目获全国奖项。开展了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大力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形成78家单位机关文化品牌,举办“机关大讲堂”等各类活动5600场次,带动了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启动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7坊街荣获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科普惠民、惠农宣讲4000余场,惠及群众40万人次。

(八)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全面启动了教育强区(县)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3所、59所幼儿园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完成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95个项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改(扩)建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全面

  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竞技体育成果丰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二五”前两年新增城镇人员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以内。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新建2个人力资源市场和50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2009年以前登记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2年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412万人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增加到每月1936元,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达到每月1140元,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月增加社保补贴和生活补助361元。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12年3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十二五”前两年累计发放低保金亿元,各类专项救助金亿元。

  三、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反映在乌鲁木齐困难就更多,也为完成“十二五”后两年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质量不高。虽然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基础资源性产业,竞争力不强。传统服务业仍是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来源,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高,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总体水平偏低。农业季节性特征依然突出,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财政收入虽然高速增长,但是新增税源不足,难以支撑长期快速增长。

  二是统筹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十二五”期间,市人民政府高度关注协调发展和统筹发展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

  活条件,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但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虽然这几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2%左右的增速,但城乡居民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农牧区“就学难”、“就医难”现象仍然突出,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新建工业区和新建城区的社会事业配套相对滞后,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是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保护任务艰巨。随着我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年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影响了首府的可持续发展。据自治区统计局、发改委、经信委公布的全疆地州市单位GDP能耗公报显示,我市2011年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位居全疆14个地州第8位,但是较2010年上升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了%,单位GDP电耗上升了%。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国内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节能减排等问题进一步显现,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任重道远。

  四、关于推进城市国际化的主要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确保完成“十二五”时期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机遇,以“保增长、保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解决“十二五”以来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和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确保首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后两年

  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大投资力度

  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围绕中央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打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抓紧做好轻轨交通、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城镇给水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结构调整、重点水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自治区对我市的资金支持。二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支持、吸引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入驻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加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力度,培育配套产业,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和扶持汽车、工程机械、太阳能装备、风电装备产业发展。积极调整和引导资源型工业,适度控制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冶金产业。继续发展多晶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电子铝铂等新材料工业。继续扩大达坂城、乌鲁木齐县等大型风电基地建设规模,重点支持达坂城风电场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做好乌鲁木齐县、米东区、达坂城区村镇水、电、路、标准化居民点和县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努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设施农业发展项目。加大乡村街道整治力度,重点推进乡(镇)村改水、改厕、改灶、改造住房和垃圾、污水、污染物处理等,改善乡村面貌。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乌鲁木齐铁路枢纽通道建设,继续完善路网建设,打造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区域交通和对外交通体系,以适应并支撑首府乃至全疆经济社会发展。一是铁路方面。重点做好乌鲁木齐铁路枢纽建设服务,支持铁路部门尽快完成乌鲁木齐站既有兰新线改建,兰新第二双线引入乌鲁木齐枢纽工程,芨芨槽子—乌西站货运绕城外线,乌鲁木齐货运(物流)中心,三坪集装箱中心站,整合枢纽货运系统布局。加快建设乌鲁木齐高铁新客站,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铁路总枢纽地位。二是航空方面。充分国际机场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空港物流,建设国际空港物流园。三是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区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改建国道216线,新建苏州路西延、新医路西延与乌奎高速路互通立交工程,加快“乌昌石”城市群交通网络规划,打造城市群“一小时”交通网。四是继续拓展和完善城市路网骨架。加快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工程和东二环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继续加大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交通节点改扩建工程,努力实现“三环十二射”路网结构规划目标,显著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

(三)统筹城乡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优势,通过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发展,逐步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要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城乡分割。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力争2015年乡镇到建制村100%路面实现黑色化,100%行政村通公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均设置标准化客运站场。二是要加快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增加贴息额度,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贷款。从科技推广、教育培训、市场信息、检疫检验、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和电网、农产品仓储和流通等多方面扶持农业生产。三是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尽快建立健全低标准、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以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力争2015年全面完成市区内集中供热、电厂、水泥厂的在线监测工作。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煤制气产业,进一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巩固煤改气成果,继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热覆盖面;加大既有电厂搬迁力度,完成城市周边水泥行业窑炉改造和熟料生产外迁。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实施更加严格的车辆排放管理,有效控制粉尘和车辆尾气污染。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使排污企业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重点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速削减冶金、电力、建材和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目前基础上削减15%以上。二是提高水污染治理那能力,完善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加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加强乌鲁木齐河、柴窝堡湖及水磨河污染源治理。加快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注重回收处理废旧电池,集中安全处置医疗废物。重点建设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项目。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采取设置隔音板、设计降噪路面等措施,控制交通重负荷路段噪声污染。强化对电磁辐射源、放射性污染源及光污染的有效监控防治。三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管理,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强准噶尔盆地南缘、南山风景区、燕尔窝风景区天然林和三北五期防护林保护,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改造和公园、绿化广场、绿岛、街心花园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强水源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维护水生态平衡,创建节水型城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对城市周边沙坑及六道湾煤矿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管理。

(五)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从维护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困

  难群体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弱势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就业。二是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努力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三是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尽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技能人才。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加大县、乡(镇)、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全面推进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力争2015年实现具有参保需求的农民参合率100%。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文化体育事业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新工程”进程,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浓郁、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抓好区(县)、乡(镇)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五是保障公共安全。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关注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质量建设和治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六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立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加强乡、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强化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七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社会秩序。

(六)加强国际化城市建设研究

  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性都市。具有区域中心、移民之城、会展之城、服务之城、创业与人居之城、传媒之城、文明之城等特征。目前,“世界十大国际大都市”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芝加哥、洛杉矶、新加坡、悉尼、首尔。中国国际大都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目前天津、重庆、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也相继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

  乌鲁木齐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研究,是通过对照国际通用的国际型城市评价标准,分析乌鲁木齐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行阶段,深入研究分析乌鲁木齐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外部环境、内部构建条件,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等方面确定构建国际大都市的指标体系,勾画构建国际大都市的路径,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目前此项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乌鲁木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二日

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3篇(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范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生光盘行动倡议书12篇(中学生光盘行动倡议书)

爱惜粮食光盘行动倡议书范文3篇(节约珍惜粮食,光盘行动倡议)

工厂光盘行动倡议书最新范文_工厂光盘行动倡议书3篇(各单位针对光盘行动的倡议书)

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12篇 提倡文明用餐的文明倡议书

礼仪行动的心得体会参考范本4篇(基本礼仪心得体会)

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某企业3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东城社区“双联”行动简报1期3篇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3篇(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成为一名教师的计划3篇 成为一名教师的行动计划

2022年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总结3篇 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