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我》教案6篇(镜子里的我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3-02-19 21:0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镜子里的我》教案6篇(镜子里的我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参考。

《镜子里的我》教案6篇(镜子里的我教案及反思)

《镜子里的我》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3、乐意照镜子,积极参与照镜子游戏活动,对用镜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4、激发了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4、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5、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6、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小百科: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铜为镜并且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

《镜子里的我》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每个人的体形不同,人与人的长相也是不同的,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如姓名、性别、年龄、外貌特征等,增进同伴间的情感。

  3、复习高、矮、胖、瘦的概念。

  准备:能照出全身的镜子4面,大纸若干,记号笔

  过程:

  1、请幼儿自己照镜子,引导幼儿自由的用身体表现出不同的姿态,观察自己的体形。

  2、请幼儿分成两人一组,观察、比较各自的长相,例如:脸形、五官、手脚等,从中体会每个人的长相都是不同的。

  3、带领幼儿玩“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观察各人的姿态,感受与同伴动作的不同。

  4、幼儿轮流躺在大纸上做一个最舒服的动作,另一个小朋友替对方勾画身体的外形,然后请幼儿在自己的图画上加画五官、头发、服饰等,并写上姓名,幼儿相互欣赏,介绍自己,如姓名、性别、年龄、外貌特征等,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人与人的不同。

  5、请幼儿运用“……比……高/矮/胖/瘦一点“的句子,描述同伴的体形。

《镜子里的我》教案3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自己的五官特征。

  2、用白描的方法画出镜子里自己的样子。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镜子里我的样子

  2、画纸-我的脸,画笔。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说五官

  1.幼儿每人一面小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和同伴说说自己长什么样?

  什么地方像妈妈?什么地方像爸爸?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五官。

  3.请个别幼儿到前面,在打纸上画画自己的五官。

  二、观察自画像

  1.教师和幼儿边观察边总结人的五官。

  (1)脸:长脸、圆脸。

  (2)眼睛:大眼睛、小眼睛。

  (3)嘴:大嘴、小嘴。

  (4)耳朵:大耳朵、小耳朵。

  (5)鼻子:高鼻子、塌鼻子。

  2.幼儿相互看看同伴的五官。

  三、幼儿作画

  提醒幼儿边照镜子边画画。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绘画。

  四、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自画像。

  大班美术活动:我设计的花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计师:介绍自己设计的“花车”。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刮画:家乡的夜景

《镜子里的我》教案4

  活动目标

  明白每天都要洗脸。

  学会洗脸的步骤。

  活动准备

  《我爱洗澡》伴奏。

  试衣镜一个。

  小猫挂图一幅。

  毛巾每人一条。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

  1、老师今天带来两只小猫,陪你们一起玩好不好?我们来看看这两只小猫?

  2、小朋友们这两只小猫是什么样子的啊?一只小猫是不是很干净啊?另一只小猫好脏,脸都变成小花猫了。

  3、那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跟哪只小猫玩啊?为什么啊?

  二、出示试衣镜

  1、老师这有一面大镜子,小朋友们也一个个的出来照照镜子吧!

  2、镜子里的你们小脸干净吗?有没有像小花猫的啊?

  3、小朋友们平时是谁给你们洗脸啊?

  4、那我们来学着自己洗脸吧!

  三、学洗脸的步骤

  1、播放音乐伴奏,教师先示范的做一遍。

  2、教师带领小朋友们边做动作边说说洗脸的步骤。

  3、洗脸的步骤:打开水龙头——毛巾搓一搓——关上水龙头——拧干小毛巾——先擦眼睛——再擦鼻子——再擦嘴巴——别忘了擦耳朵——再把小脸全部擦一遍。瞧!我的小脸真干净。

  4、小朋友们以后洗脸就按刚才所学的自己去洗脸好不?

《镜子里的我》教案5

  活动目标

  1.发现“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若干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个。

  2.知道班里除了有1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镜子若干,大穿衣镜1面。

  活动过程

  1.看看小镜子,发现“1”个和“许多”个

  给每人提供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快看看小镜子里,有谁在里面?有几个你自己?”并告诉幼儿:“小镜子里还有你的好朋友。”让幼儿试一试,能不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声说:“×××,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谁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镜子,体验“1”与“许多”的关系

  将幼儿集中到大镜子前,提问:大镜子里有谁?(引导幼儿说一说有许多小朋友)邀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猫,和老师一起做“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主班老师面朝镜子背对幼儿做睡觉状。当主班老师(老猫)嘴里念到:“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悄悄往外跑”时,配班老师悄悄请一个幼儿起身躲到屏风或布帘后面去(不能被镜子照到),主班老师睁开眼睛问:“几只小猫跑了?”幼儿回答:“1只。”游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躲到屏风后面时,老师问大镜子:“每次只有1只小猫跑掉,怎么我的许多小猫都没有了?”(让幼儿发现许多只被分成了若干个1只)这时,配班老师逐一请幼儿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问:“几只小猫回来了?”该幼儿答:“1只。”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再问:“每次只回来1只小猫,我这里怎么会有许多只小猫呢?”(让幼儿再次发现若干个1只合起来就有了许多只)

  活动延伸

  教师还可结合平时的各种生活、游戏活动,让幼儿反复感知“1”和“许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如分餐具、发点心等。

  活动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镜子里的我》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3、乐意照镜子,积极参与照镜子游戏活动,对用镜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3、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4、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5、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让幼儿自由的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探索、感知了镜子的特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都非常的感兴趣。对着镜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动作,但是让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的时候,幼儿还不能表达。最后的“照镜子”游戏活动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通过游戏体验了照镜子的快乐。

《镜子里的我》教案6篇(镜子里的我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镜子里的我》共4篇 镜子里的自己小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