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5篇

时间:2023-09-02 08:13:37 教案

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活动流程

  一、通过操作使幼儿了解圆形和球体的不同

  1、玩一玩,分一分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我们一起来滚一滚,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选玩具,自由玩,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吗?”

  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片不能滚动。

  幼:我发现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我发现圆形卡片能滚动。

  师:请将能滚动的放在红色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篮子里。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玩具的篮子

  师: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你的发现。

  幼:我发现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硬币、圆形卡片只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师:请将能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篮子里。

  小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是圆形,能到处滚动的是不是圆形呢?为什么?

  3、看一看,说一说

  师: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硬币和圆形卡片从正面看是圆的,从侧面看是扁的;皮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

  小结: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而且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程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二、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体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多种玩法,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3、师幼共同小结球体的特性(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三、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多种玩法

小结与反思

  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在动动、玩玩中发现圆形和球体的不同。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球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同伴的交流中,逐步构建了对球体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本节活动的特色:

  1、在选材上我选择了仿生学这一门崭新的科学,从小处入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仿生现象,重视自然生活中小事小物对自己的启迪,从而激发创造欲望。

  2、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限时电梯这一游戏让幼儿复习生物内容的常识,使看者轻松愉快,玩者紧张刺激。通过茅草和锯子的比较观察,让幼儿了解到仿生现象的特点最后在小小发明家的创造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整节活动教师循循善诱,不急于得到答案,而重视思考过程。在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完成这节活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粉笔。

  2、匹配图片每人一份。

  3、多媒体课件、磁带。

  4、动植物磁性教具、背景图、笔。

  5、操作性材料:纸、笔、橡皮泥、线、线板、不干胶奖牌。

  活动过程:

(一)坐"现时电梯"的游戏中让幼儿复习有关生物的知识,二楼;请把图片上的各种物体按照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三楼;请根据动物的运动方式把动物分别贴在不同的生活领域。

(二)过观察实验,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要求幼儿轻轻的摸一摸,用放大镜仔细的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笔上划一划,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有特别。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并进行讨论。

  3、有的小朋友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不是呢?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思考一下,锯齿像什么?引出故事。

  4、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它有什么用?它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出示茅草)。锯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鲁班受到里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锋利的锯。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到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三)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实验。

  为了幼儿提供匹配的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讨论后多媒体出现正确答案。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和潜水艇。那你能用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发明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

(一)做个小小发明家。

  在大屏幕上出示几种动物让幼儿观察。请幼儿思考后到工具角去取工具来画图纸,作模型,并请幼儿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大家,表现出色的发给奖牌鼓励。

(二)总结

  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就请你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我吧!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纸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使幼儿具有必须的玩纸的经验。

  教具准备:报纸、小篓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活动过程

  1.自由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教师引导:老师这天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样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折叠、抛、投掷、跨跳、顶在头上玩等)

  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报纸的玩法。(幼儿把报纸放在地上,找张椅子坐下来)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能带给足够的报纸,之后,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我们带着自己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散了,不圆了。

  教师:玩了一会儿,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先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教师出示材料)我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投篮。

  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投篮的那个架子是不动的,很容易投。此刻,我来当篮球架(老师把小背篓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谁有本领把球投进我这个小背篓中来,好吗

  活动反思

  (一)崇尚简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简约化,是指对科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资源选取、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各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简化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意味着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操作,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幼儿。

  1.材料简单实用。

  本活动带给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报纸,幼儿在折、团、固定纸球等活动中,建构了关于报纸的相关经验,体验到了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因此,科学探究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持续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过程简洁明了。

  课堂是幼儿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表现教师才艺的场所。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简单有效。简单的设计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和建构出新知。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简。本活动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纸球的不同方法。这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并对教材的重、难、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的一个大致框架。

  3.资料简约充实。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一般是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物体或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追求教学资料的简约。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在自由玩报纸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报纸变成纸团的方法,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入固定纸球的环节,资料虽然简约,但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快乐的。

  (二)回归本真

  本真课堂中的“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时也是指幼儿的童真。本真课堂应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应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创造。

  1.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独自玩报纸、两两合作玩报纸、群众玩报纸,到自己探索报纸变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环节中自己选取材料固定纸球。幼儿的体验是充分的、真实的,是幼儿自己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而获得的真实体验。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和创造方式,及时肯定他们独特的体验与表现。如在自由玩报纸的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独特玩法及时肯定,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

  2.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获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追求。本活动中,从幼儿兴奋的神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探索是自由的、快乐的。一张张报纸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了他们喜欢的篮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滩排球……他们进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篮比赛。当幼儿在比赛中不断地搓、揉纸球时,教师及时地点拨,激起了他们固定纸球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他们自由选取材料,采取独立或两两合作或请教师帮忙的办法固定纸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纸球再去进行投篮、足球射门等比赛,从中体验到自由创造、获得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 篇4

设计意图:餐巾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他们喜欢探索用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让孩子探究到餐巾纸里有纤维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纸绳力量大》,主要是要他们探索餐巾纸里纤维存在这一有趣的现象,并通过操作让他们了解餐巾纸里纤维的走向,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纸里有纤维,找到纤维走向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单张餐巾纸人均5—9张、升的饮料桶装满水幼儿每人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餐巾纸“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请幼儿说说平时使用餐巾纸是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张餐巾纸观察说说餐巾纸的特点:软软的,容易破。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餐巾纸的用处:擦脸、擦手、擦鼻涕等。

  小结:餐巾纸软软的,容易破。平时我们用餐巾纸檫嘴巴和鼻涕保持卫生干净。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水桶的重量。

  教师出示装满水的水桶问:“这是什么?”“你们的水桶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水桶提到座位处。

  教师说:“说说提着水桶是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后总结出水桶很重。

  教师说:“你刚刚用什么来提水桶?”

“除了用手还可以用什么把水桶提起来?”

  讨论总结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手、棍子、绳子等多种方法来提水桶。

  初步感知各种实验材料的特点。

(三)、提出问题,集体探索。

  1、教师:“你认为薄薄的餐巾纸来能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请用你的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后告诉大家实验结果。”

  注意:用餐巾纸提起水桶时手不要触碰到水桶的提手。

  提出问题:如何用薄薄的餐巾纸来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小朋友,你们有办法么?

(1)、请幼儿用自己的餐巾纸和水桶来实验探索,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你成功了么?

  讨论:想一想,小朋友们都用的什么有效的办法?

  教师:“××小朋友你来试试,大家看看她的餐巾纸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总结:餐巾纸变的很细,像一根绳子。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尝试改变餐巾纸的形状来提起满满的一桶水。

  2、教师:“××小朋友你来做让我们看看餐巾纸如何变成纸绳的,我们大家来学学。”

  总结:把餐巾纸对边折几下变的细细的,然后向一个方向使劲拧绳就可以做成一条纸绳。

  3、大家一起来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做好纸绳后教师发出口令幼儿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再次一起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把纸卷折起来,把纸折得细一些,向一个方向拧绳时要拧得紧一些来试试。

  使幼儿知道把纸拧成纸绳,再次提起水桶,观察结果。

(四)、提出问题,实验验证。

  1、教师:“我们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都成功了么?”

“为什么没有都成功呢?”

  了解,知道我们小朋友们同样把纸拧成了纸绳的形状,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幼儿自由讨论,说出自己实验后的见解。

  2、用挂图讲解告知幼儿:把餐巾纸拧成了纸绳时要顺着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这样使绳子提起水桶。

  3、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疑问什么是纸的纤维走向呢?引导幼儿思考,大胆猜测。

  操作和幼儿一起找纸的纤维走向:拿出一张纸,然后任意选择一个方向把它撕下来,看看,一条边不容易撕下来。把纸颠倒方向,这个方向是不是很容易向下撕开。

  教师:“小朋友你也拿一张餐巾纸来撕撕看,和老师撕的现象一样么?”

  教师总结:这条很容易撕下的边就是这张餐巾纸的纤维走向,说明这张纸的纤维走向是从上到下的。

  4、幼儿一起操作,继续经验延伸:

  教师:“找到了纸的纤维走向就沿着它的纤维走向把它折起来,然后用力拧成一条纸绳。”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顺着纤维走向拧成的纸绳,再次来试验一起提起水桶,验证试验结果。

  5、幼儿用自己再次按照方法提起水桶,探索比较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顺着餐巾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用这样的绳子提起水桶,我们成功了么?”

  成功的幼儿掌声鼓励。

  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试验。错误的操作幼儿集体给予纠正和帮助使幼儿共同体验试验成功的喜悦。

  纠错:(1)、找正确餐巾纸的纤维走向,顺着纤维走向拧绳。

(2)、像一个方向使劲拧绳时要把纸绳拧的尽量紧一些。

(五)、总结得出结论:找到纸的纤维走向后,顺着纤维走向把纸拧成纸绳可以提起水桶,很轻松,不会掉下来,纸绳变结实了,实验成功!

  延伸活动:科学游戏很有意思,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加了有趣的科学试验,学到了新知识,知道餐巾纸里有纤维,还找到了纸里的纤维走向。希望以后大家继续找找还有哪些物品里有纤维,一起探索学习关于纤维的更多知识。

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知道金属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管,纸,毛线等材料不能导电。

  3、简单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电线,铜丝,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纸绳,电灯泡,电池。

  2 、记录表,笔,橡皮。教师自制道具。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魔术”

  1、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电池

  2、电池的两端一样吗?介绍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小朋友想一想,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亮?

  二、实验一

  1 、出示铜丝:它是什么?铜丝铜丝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出示纸绳:它是什么?纸绳纸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电线,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请小朋友实验。哪种材料能是小灯泡亮起来?

  3、介绍记录表:在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在不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指导观察。

  5 、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和幼儿总结:金属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毛线纸等材料不能导电。

  三、结束部分:出示两根电线(一根两边露出铜线的,一根两边没有铜线的。)

  1、它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请幼儿实验

  2、教师总结:电线外面的塑料外衣是不能导电的,他是保护我们的,有了它我们就不容易触电。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因为平时生活正的用电,电压很高是很危险的。

大班科学变废为宝教案5篇相关文章:

大班中秋节活动教案通用12篇

科学活动教案【最新15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10篇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教案(锦集3篇)

大班《二等分、四等分》数学教案3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二等分和四等分)

文具大班数学教案5篇(大班数学各种各样的文具教案)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12篇(科学沉与浮的教案)

大班体育教案跳绳5篇(大班体育跳绳子教案)

大班春游计划教案3篇(春游幼儿园大班完整教案)

我爱运动大班美术教案3篇 幼儿园大班我爱运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