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谈生命》教案12篇 谈生命 教案,欢迎参阅。
《谈生命》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能力目标:
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目标: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2、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生命这个话题,从古至今有不少人进行过探讨,我们中学课本就有不少。其中《生命
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她从小就与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她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呢?在文中她就借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求生,小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自己的心跳声这三件非常寻常的小事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今天,我们再看看另一位作家冰心先生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板书
谈生命
冰心)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熟悉课文
三、梳理文章思路
四、重点欣赏“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片断
五、朗读此片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赏评实录】
师:在这里作者要谈生命,但开篇却写到“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生(齐):像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师:作者抓住春水什么特点来写?是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或是奔腾不息?
生:奔腾不息。
师:作者再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是抓住小树什么特点呢?
生:顽强生长
师:文章的思路很清楚,借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来揭示生命。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欣赏生命像一江春水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读出感情。
生齐读,声音响亮。
师声情并茂朗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师:读着这句话,大家有什么样的`联想、感悟?
生1: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
生2:我们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人生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生3: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非常生动。
生4:作者用词很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奔腾、怒吼、回旋”等动词,还有“愤激、心平气和”等表心理的词语。
生5:生命是一个进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困难或不如意的事就放弃我们的追求,否则我们的生命将毫无意义。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也对语言进行了分析,分析地很透彻。
师:生命像一江春水,他奔流不息,奔流的过程中他一帆风顺吗?
生:“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和“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是指他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他遇到了细细的平沙……”和“有时候他遇到晚霞和新月……”是指他生命中比较美好的旅程。
师:“巉岩前阻”“暴风雨”都指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是否有所区别?“细细的平沙”和“晚霞和新月”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议一议。
生1:“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这个句子写出了生命就像春水前行时一样,会遇到磨难和挫折,但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只会丰富人生的阅历。
生2:“暴风雨”所代表的磨难和挫折应该比“巉岩前阻”更加沉重,这种磨难会让人暂时迷失方向。
……
师:春水从发源到奔流到海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一路上奔腾不息,喻示着生命的过程是进取、奋斗的过程;奔流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生命也一样,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幸福,也有痛苦,而这样的人生才更显精彩。课后请同学们把课上的这些感悟写下来就是读书笔记了。请大家再次朗读此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生命像一江春水片断,这作为一个示范,课后同学们自读生命像一棵小树片断,做点读书笔记,这是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流畅、很舒服,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基本实现了课前的设想,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感悟人生、教育思想的目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深入了一层。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活动面较广,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学生说出了一些有创意、有个性的见解,虽然不十分正确,但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很珍贵的。
《谈生命》教案2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谈生命》教案3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谈生命。
2. 反复朗读,提高诵读水平,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
3. 欣赏散文,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散文的特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自学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解释词义:一泻千里 啼血 清冷 清吟
二、分A、B组完成
A组以《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动着》为题,B组以《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着》为题,将课文改编成朗诵材料,进行诵读练习。
三、诵读表演
四、诵读评议
1. 评议朗诵效果。(语气、语调、语音、语速、情感、节奏等)
2. 评议改编的材料(有无肢解层次内容,有无突出重点等)
五、梳理结构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本文只有一段。现在我们就文章的内容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层次大意。(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后拓展学习
1. 网络学习:阅读“生命之光”一类纪念冰心老人的文章。
2. 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
课内学习
一、格言导入课文
1. 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格言、警句。
2. 老师出示一条格言,组织讨论。
“以特写的角度看生命,它是一个悲剧,以长镜头的角度看生命,则是一场喜剧。”
──查尔斯·加普林〈Charles Chaplin〉)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生命的含义,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一点。但是,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要想真正明白它的真谛,不妨借助前辈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二、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2. 组织讨论,理解生命的含义。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而现实中确实有缺少进取精神的人,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历经奋斗者的.心境,用你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说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诵读课文,体会议论散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人生观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
《谈生命》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学生能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能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规律的认识。
能力目标 :
1.学生能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学生能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
情感目标 :
1.学生能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发挥合理的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教学难点 :
1.学生能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语: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使我们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对我们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生命有关的.文章,冰心的《谈生命》,来感受生命的“流动”和 “生长”。
作者简介:(投影幻灯片)
二、在朗读中初识“生命”
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问题:
1.掌握下列生字词:(投影幻灯片,布置学生齐读)
云翳( ) 巉岩( ) 羞怯( )丛莽( )休憩( ) 骄奢( ) 清吟( )枭鸟( ) 荫庇( ) 芳馨( ) 怡( )悦 挟( )卷 心魂惊骇( ) 一泻( )千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 ,欣赏形象美:
探究“一江春水”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课件):
1. 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2. 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3.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4.从一江春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怎样的规律?
请仿照这部分探究“一棵小树”部分:(学生独立完成)(课件)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2.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这与人生有着怎样的联系?
3.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四.齐读最后一层,鉴赏语言美,哲理美 :(投影幻灯片)
1.找出最能表达课文主题的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2.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3.你能仿照下句写句话吗?你能说出这句话中包含这什么哲理吗?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五.拓展延伸(课件)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谈生命》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一.导入课文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都曾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捕捉生命的踪迹,屈原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誓言;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了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而挚爱文学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谈生命》。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认识与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研读探究
1.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个历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江春水的东流历程
聚集力量——快乐勇敢地流走——愤怒地奔腾和怒吼——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一声不响地流入、消融、归化
特点:向前、曲折、复杂、多变
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
勇敢快乐地破壳——雨中吟唱风中跳舞——挣脱、挺立——宁静和怡悦——消融、归化、无乐无哀
特点: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小结: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他们都经历了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再到消亡的过程,其间顺利与曲折,快乐与痛苦相伴相随。
2.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历程暗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历程呢?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就是奋斗不息的过程;生命存在欲生长之中,生命的过程就是蓬勃生长的过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应怎样对待我们的生命呢?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集体朗读文章第四小节
3.讨论:既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为什么又把它比做一棵小树?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四.品味语言
优美的语言犹如一颗颗绚丽的珍珠,它使文章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1.示范:我最欣赏的是这句话“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这段文字运用了一系列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聚集、奔注、穿过、冲倒、挟卷、快乐、勇敢、享受,形象地描绘了一江春水的历程,有力地突出了一江春水历程的复杂,曲折,多变.
2.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在书上做批注
3.全班交流
五.小结
冰心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将生命过程比喻为一江春水的奔流历程、一棵小树的生长经历,用春水、小树来象征生命。你能不能模仿她的写法,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谈生命》教案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并学习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内心的感受。
2、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积极投入生活。
2、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自主探究、自主赏析、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一、积累名言,激情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积累生命的名言,然后充满激情的导入: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冰心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读清思路,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生命到底像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原话。
教师借助此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并板书课文结构。
2、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范读后与学生探讨课文各部分的朗读感情基调。
3、男生齐读一江春水部分(老师点拨:激昂、响亮),女生齐读一棵小树部分(教师点拨:舒缓、深沉),全班齐读最后一部分(教师点拨:高昂、有力)。
三、品读句子,感悟语言
1、作者说生命像一江春水,作者也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你更欣赏哪一个说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句说明。
2、生命像一江春水,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生命像一条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你认为生命像什么?请你也像冰心老人一样,用形象的比喻告诉大家你对生命的认识。(生命像)
3、本文语言精练优美,哲思深邃,让人回味。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最好还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内涵,感悟生活
1、在冰心老人优美、深邃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坚强而美丽,像张海迪虽高位截瘫却自强不息地学习科学知识。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把一生都奉献在科学发明上。你感受到了生命因何而美丽?请告诉大家。
2、近年来,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某些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悲观,甚至轻生,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的同学不顾学校的再三忠告,置安全规则于不顾,导致一些安全悲剧在某些学校重演。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一起高声的诵读汪国真的一首小诗:《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
心
生命像一江春水
激昂、响亮
生命像一棵小树
舒缓、深沉
揭示生命本质
高昂、有力
《谈生命》教案7
【教学背景】
利用学生画美术作品,调节课堂紧张气氛,同时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教授新课。
【教学设计】
1、利用画《风》等图画,调和气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2、通过文章结构的划分方法,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
3、利用一组图画,展示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理解课文内容。
4、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
5、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文中一系列形象的含义。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前,老师问一下,咱们班有没有擅长美术的?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完成三幅美术作品──《人》、《风》和《生命》。
为什么《生命》这幅画,同学们画不出来呢?因为,生命是如此的抽象。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话题的散文。
二、板题
《谈生命》
冰 心
三、出示目标
既然生命是如此的抽象,那么在学习本文时,就需要同学们运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理解文中的形象描写,这也是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1、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文中一系列形象的含义。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四、分析课文结构
现在,同学们先把课文读一遍,看一下本文的层次结构如何划分,有几种划分方法。
五、分析文章内容
1、既然文章把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那么,谁来把描写一江春水的段落读一下?
2、简评,指导朗读。
3、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画,同学们来看一下,能否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展示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
4、现在,我让一位同学,用课文原话给每幅图画配上解说词。谁来试一下?
5、那么,我们能不能给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也配上一组图画?同桌讨论一下。(不必画出来,只要简单描绘一下画面内容即可)
6、一江春水,从涓涓细流,到波涛滚滚,到平静入海;一棵小树,从破壳而出,到参天大树,到黄叶干枝,落在大地的怀抱,消融了,归化了。
7、顺便问一下,消融了,归化了,顺序能否颠倒?
8、根据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你能否总结一下生命的规律是什么?
开始渺小、微弱→强健、壮大→消亡
9、我们来看一下,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一江春水穿过了悬崖削壁,经历了山岩的阻挡,经过了细细的平沙,遇到过暴风骤雨,也遇到了新月晚霞,而一棵小树呢?他经历了破壳而出,破土而出,有过承受阳光的温暖,在雨中吟唱,也有过受大树的覆压,还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的历程,就是一个艰难奋进的历程。
10、在这段人生历程中──幸福与苦难相随,顺利与曲折相伴。
11、因此,我们说,生命的本质,就是──蓬勃成长、奋勇前进。
12、既然我们了解了生命的规律和本质,那么,你将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要相信:阴郁的'日子就要过去,快乐的日子就要到来。
要相信:总有云开日出时候,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要善于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要坚持,要努力,要奋斗,那么,最后,一定会成功。
13、可是,如果在困难挫折面前消沉下去呢?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谁能用课文原话来回答我?
14、正是因为世间包罗了种种人,种种情况,所以作者才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都能成树。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好好想想,你,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也许,你会说,生活困难太多了,痛苦太多了。可是作者是如何对待这种情况的呢?谁能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15、在快乐中,我们会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结束语:生命本身就是困难与苦难相随,顺利与曲折相伴的过程,痛苦能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直面痛苦,让痛苦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吧。
六、推荐作业
思考一下,在生活中,生命还象什么?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江水 规律:渺小,微弱,强健,壮大,消亡
生命
小树 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
【教后记】
1、本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们能够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力,对文章结构把握较准,能够参透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并对生命有了独到的认识。
2、在利用想象,描述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中,学生的理解出了偏差,没有考虑到生命中曲折的一面。
《谈生命》教案8
【教学需要分析】
1、学生特征分析:
这次借班上课的班级是初三(8)班,这是年级中比较优秀的班级,56名学生,语文整体程度较好,表现在课外读书较多,写作训练较多,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由于是初三学生,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本文的学习,对于生命的认知,应该更具有可生成性。而且,他们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对于这道人生的考题应该能有更多的兴趣,更多的感悟,也有更多的话可说。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个体了解不够充分,需要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机智,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文取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冰心先生写于1947年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谐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材料。从语言上看,字、词、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如果导引得当,学生必然学有所得。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谈的是生命话题,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初三学生,应该有体验、有兴趣,能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许能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
本文的学习,可开掘处很多,但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的学习背景、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不宜一味求深求难。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就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进行心灵的自然沟通,要给学生提供一块自由的空间,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考。
3、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学生的特征和文本的特点分析,本课学习的目标预定为:
⑴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与自己人生经验的对接,体验文章、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⑵ 学生通过阅读、品评,咀嚼文章的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对文章语言的形象美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能进行模仿尝试。
⑶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质疑、批判,对文章进行创造性阅读,并能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教学实施预案】
1、课时:
教学用时1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要呈现预习成果,生成新的.认知。
2、器材:
用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替代黑板,不足之处是使用受其响应速度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技术性障碍。使用器材的原则是当用则用,一切为了文本的学习,不旁逸斜出,喧宾夺主。
3、学法:
读、写、听、说交替,阅读、品味、体验结合,欣赏、研究、质疑并举。
4、设想:
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行为教师行为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 听──读──思。
进入文本学习环境。
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冰心的名言,导入本文学习。 入情入境,引发学生思索,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二、学习定位 讨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引起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定向学习,明确学习任务。三、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 读懂生字词。将自己预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同学分享。 参与学生的讨论,点拨重点字词。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可控制时间。有些字词还可在下一个学习环节中解决。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四、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
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二要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要读出正确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品味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适时以身说法,以期师生共鸣。 让学生进入个性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中既审视作者、文本,又观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五、阅读三:涵泳文句,读出妙处 方式同上,但重在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尊重学生的理解,适当点拨、纠正偏误。 让学生研究文章的写法,体会文章的形象美。六、阅读四:联想想象,由读到写 学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过联想、想象,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体验。
然后在课堂交流、共享。 请学生以生命像开始,写几句形象的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由欣赏到仿写,读写结合。七、阅读五:质疑问难,读出问题 学生对文章的词句、章法进行质疑,交流。 尽量让学生发问,让学生解答。有些问题,可留在课后探究。 创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重在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养成和塑造。八、阅读六:背诵警句,积累巩固 齐读文中警句,争取当堂成诵。 提示学生积累的意义。 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升华。九、阅读七:比较阅读,延伸课堂 阅读──比较──思考。 给出几篇(则)同题文章、文句,让学生比较阅读。
如时间紧,可放在网上,让学生课后阅读。 由课内而课外,由书本而人生,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定向驰骋。
【教学反思】
这堂课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的预期设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涵泳文章、咀嚼文句,并将自己的体验感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有些学生文采斐然,令人赞叹!
2、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读法,从咬文嚼字到寻章摘句,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延伸阅读,从读到写,对生命像什么这样的形象表达方式有认知,有体验,通过仿写有所得。评课的教师都认为这是一堂有语文味的课。
3、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得以实现,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得以落实。
当然,这堂课也留有遗憾。具体表现为:
1、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借班上课),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略嫌沉闷。课堂上女生比男生活跃,在调动男生参与讨论方面做得不够。我的调节课堂气氛之变术不够多,课堂上激烈的碰撞不够,思维的深度开掘不够。
2、虽然课前朗读比较充分,但课堂上朗读不够多,依然是诟病。
3、由于教学环节较多,这节课延长了6、7分钟。
《谈生命》教案9
一、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冰心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本文以“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为例,接上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只有真正感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象什么”用心感受自己的生命,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设计思路和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1、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谈生命》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鲜活的形象,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文中内涵深刻的语句。
四、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因此,在课堂中采取“激发兴趣—感知文意—
品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方法。让学生欣赏语言的美,并掌握一定的品读方法,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海龟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从沙滩迅速爬向大海……
导言:大家看了上述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命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二)感知文意
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高山流水》)
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注意两个问题:
(1)给生字注音。
(2)认真体会文章大意。
2、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
学生答: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3、多媒体展示
师:请看flash“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棵小树的生长”,结合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
提示:抓住关键词语,如“有时候……有时候”等词语。
4、老师小结: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好,作者用散文诗般的优美的语言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作者带给我们的精神佳肴。
(三)、品读赏析
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1)对照多媒体展示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语句、感情朗读并赏析。
(2)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提示:可从生动性、形象性、哲理性、情感性方面选取)
学生快速阅读后回答。
如:生1答:这幅画面对应的是“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刷了这危崖,它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我觉得这段话表现了春水充满激情,充满力量,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艰难险阻的气概。它告诉我们:人生会有挫折、磨难,我们不要悲哀、退缩,应该勇敢顽强地克服困难。
师:说得好。你解读了语句中所深藏的哲理。那么你认为这句话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生答:“奔腾”“怒吼”“回旋”“冲刷”“一泻千里”
师:注意这些词的词性都是
生齐答:动词。
师:动词精炼、传神、形象,所以最具表现力。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句话,感受“一江春水”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生2答:我喜欢:“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因为这两句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都写出了江水和小树在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那种坦然和无怨无悔。
师:非常好,这如同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了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一般。只要努力过,就不会有遗憾。让我们齐读这一句。
生:我喜欢……
2、质疑
方式:请同学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解答。解答不出的教师点拨。
多媒体显示:
重点语句的内涵
(1)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含义: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含义: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珍惜生命,为生命的每一刻喝彩。
3、小竞赛:背你所喜欢的句子,看哪一组背得多。
(四)、体验反思:
你觉得生命像什么?在你十几年的生命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1:生命像一轮月亮,有时圆有时缺,圆圆缺缺构成了他的一生。
我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乐观,微笑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
生2:我觉得生命像一颗流星,宇宙是它的母亲,他勇敢地划破长空,绽放光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付出,只要你付出,就会见到彩虹。
……
小结:生命是平凡的,生命是可爱的,生命是可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在你的生活里,在你的心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珍惜生活,感谢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自信。
(五)、拓展延伸:同桌互赠有关生命的名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你喜欢的语句,积累好词好句。
2、写一个生命现象,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生命像一江春水1意境美
品读感受2语言美
生命像一棵小树3情感美
4哲理美
《谈生命》教案11
【教学设想】
虽然,初三学生读后感写得比较多,但真正要写好一片读后感却不容易。大多数学生在写的时候,或只注重读,感的内容很少;或写了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感受却不深;或读和感都有,但缺少联系实际今天,主要想通过这一堂课的练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对生命的真谛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有关散文的读后感的写作水平。
【教学实录】
一、导课
同学们,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河,有时会有漩涡,有时会曲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看待生命呢?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放录音)
二、展示个人搜集的有关名人对生命的真谛看法的材料
1、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材料。每个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在网上搜集的材料。小组长作记录,将较好的记录下来。
2、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在班级中交流材料。
三、探究人生真谛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四、探究《谈生命》的内容
1、读《谈生命》,思考:
⑴ 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解释生命的真谛的?
⑵ 你读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归结: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一生的沧桑经历,用象征的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生命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所以,我们要想充实的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是自信,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坚持前行,也会成功的。下面,同学们把自己通过网上搜集的有关面对人生的坎坷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交流一下。
4、学生交流材料。
5、教师归结:
根据刚才的思考讨论,同学们已对生命的真谛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们写一篇有关散文的读后感。
五、写《谈生命》读后感
教师点拨散文读后感的写法:初学写散文读后感的同学,宜从掌握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模式述、议、联、结入手。
1、述:
就是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材料的中心意思活干点,作为全文的引子,并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
2、议:
即在述出所给材料的中心意思或感点之后,围绕它,对材料进行简明的阐述,让人初步分清材料的实质,揭示论点(感点)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并完成由读到感的过渡。
3、联:
即联系社会生活或自身的生活经历,展开充分的阐述。这是读后感的写作目的和重点所在。
4、结:
即读后感最后的归纳主旨和点题。一是要水到渠成的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二是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揭示材料给人的启示。下面同学们写一篇《谈生命》的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学生写作文
七、交流,评论
八、誊抄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学生活动较好,课前已布置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准备较充分,因此,课堂上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通过练习,学生对生命的真谛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散文的读后感的写法有了更高的认识。这节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后感的写作水平。
《谈生命》教案1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思路章法。
2、学习文章比喻的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形象思维训练,思考生命现象和规律。
【教学难点】
生命现象和规律。
【教具】
配乐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置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受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冰心女作家却以散文的形式揭示了人生哲理,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她启示我们的生命内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重点体会文章主旨。)
二、探究新知
1、读:
⑴听配乐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其情感。
⑵自读课文,模仿配乐朗读的语气,语调,情感。
⑶检查朗读课文,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谈一谈,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指导学生从思想内容,思路章法写作手段等多方面,获取信息。)
明确:
①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②开篇: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决定了全文的形象性,审美性隐喻性特点,提示话题。
正文:“一江春水”的全总生命历程喻示人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快乐平静,时而愤激怒吼……
“一棵小树”情调寓意与上层一致,时而充满喜悦,希望、宁静、时而聚集、破壳、挣脱的力量……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主旋律。
③反复、比喻修辞:
⑵课文以“春水”“小树”比喻人生,它们与人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春水奔向海洋的过程曲曲折折,小树成长壮大的过程历经风风雨雨,正好像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设计意图: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前进,生长过程与人生命相似之处,进一步把握主旨,思考生命现象和规律。)
⑶作者对人生感悟:借“一江春水来提示其哲理,你认为人生还可以以什么为喻?
(设计意图: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述的生命现象,规律以表现出的进取态度,形象思维、联想、想像的能力,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赏:浏览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深意。
(设计意图:揣摩品味,训练学生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质疑
本课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还有没有没解决的问题?
四、反馈
1、你从课文中悟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是怎样的?
2、“行程的终结,喻示生命的终结,此时“春水”的心态是怎样的?
3、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4、综观全文,作者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加深学习印象,了解学习效果。)
五、小结
讨论本节收获,代表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培训概括提升能力。)
《谈生命》教案12篇 谈生命 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