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 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改成,把24改成、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 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 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4 ÷18=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 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5 ÷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4 ÷42 ÷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5=(元)÷6=(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
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组活动:
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b、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篇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的学习心得体会3篇 暑假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