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备课教案5篇

时间:2023-10-17 22:18:33 教案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篇3

  第六单元 金刚石、石墨 C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篇4

  重点难点:

  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铁的两种合金。

  3.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护。

  4.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5.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5.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6.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及对应的俗称。

  [知识结构]简要地介绍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存在和用途常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

  ① 密切联系实际,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

  ②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

  ③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实验,对实验事实的归纳获取相关的知识结论。

  ④注意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又接触了一些金属及矿物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作准备。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材分析:

  从金属和氧气、水、稀硫酸的作用,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特点。铝、铁跟硫酸的反应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学习目标:

  1、初步比较常见金属的活泼性的强弱,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2、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学重点:

  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讲解式等。

  教学过程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忆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探究金属物理性质时,除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外,可以适当引导、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钢筋、在氧气中燃烧的铁丝、封防盗门的铁皮,说明铁具有延展性。锅、铲、勺的把柄为木材或塑料,家用电线、电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胶或塑料将金属包裹起来,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谈金属的应用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化学性质时,可增加金属镁,引导学生观察四种金属(镁、铝、铁和铜)与氧气、酸反应的快慢,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准备。

  做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可适当补充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

  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习,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三、常见的金属矿物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与金属矿物,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本节从常见金属的用途引入,通过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分析、归纳出金属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通过对常见金属性质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属矿物资源的价值,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四、参考资料

  1、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锰和铬以及它们的合金,主要是铁碳合金(钢铁),有色金属是指除去铁、锰和铬之外的所有金属。

  有色金属大致上按其密度、价格、在地壳中的储量和分布情况、被人们发现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为五大类:

  ①轻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cm3以下的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钠、钾、钙、锶、钡。这类金属共同点是:密度小(~/cm3),化学性质活泼,与氧、硫、碳和卤素的化合物都相当稳定。

  ②重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cm3以上的有色金属,其中有铜、镍、铅、锌、钴、锡、锑、汞、镉、铋等。

  ③贵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金、银和铂族元素(铂、铱、锇、钌、钯、铑。)由于它们对氧和其它试剂的稳定性,而且在地壳中含量少,开采和提取比较困难,故价格比一般金属贵,因而得名贵金属。它们的特点是密度大(~ g/cm3);熔点高(1189~3273K);化学性质稳定。

  ④准金属:一般指硅、锗、硒、碲、钋、砷、锑、硼、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⑤稀有金属:通常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分布稀散、发现较晚,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业上制备和应用较晚的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钨、钼、钛、镓、铟、铊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铀元素。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善于导电的金属也善于导热,按照导电和导热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常见的几种金属排列如下:Ag Cu Au Al Zn Pt Sn Fe Pb Hg 。

  金属的延展性:金属有延性,可以抽成细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m。金属又有展性,可以压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mm厚。

  金属的密度:锂、钠、钾比水轻,大多数其它金属密度较大。

  金属的硬度:金属的硬度一般较大,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有的坚硬如铬、钨等;有些软如蜡,可用小刀切割如钠、钾等。

  金属的熔点: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但高低差别较大。最难熔的是钨,最易熔的是汞和铯、镓。汞在常温下是液体,铯和镓在手上受热就能熔化。

  2、金属之最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 导电性性最强的金属--银。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铝。 熔点最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5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6篇(关于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总结6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度表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8篇

初中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8篇(高一化学工作计划上学期)

初中化学教师教研工作总结3篇(初中化学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

初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8篇(初中化学教师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校本研修计划5篇(化学校本研修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11篇

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总结10篇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大全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计划12篇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