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教学设计共4篇(教案板块设计)

时间:2022-06-29 01:38:52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板块教学设计共4篇(教案板块设计),供大家参阅。

板块教学设计共4篇(教案板块设计)

板块教学设计共1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少妮

【教材分析】

《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

  2 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分析,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2、通过讨论地震突然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培养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ppt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组,6-8人一组。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火山、地震视频,引起学生注意,提出什么是火山、地震?分布在哪?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等问题?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对比实践,明确关系 活动一:敲鸡蛋求结构: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分发一个鸡蛋,学生观察鸡蛋后将鸡蛋壳敲碎,分析蛋壳与地壳的相似性。

  教师活动:展示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与鸡蛋相似,分为三层,鸡蛋的外层叫蛋壳,地球的外层叫地壳,提示学生这两个字同字不同音。敲碎鸡蛋壳,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归纳出地壳特点,地壳不是完整的,而是分成了许多部分,在地球表面破碎的地壳就是板块。

  转承:全球究竟有哪些板块呢? 活动二:初拼图识板块

  3 学生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六大板块拼图模型,让学生对照板块示意图拼图活动后回答问题:

1、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2、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总结:全球岩石圈除六大板块外还包括许多小板块。 活动三:再拼图明关系

  学生活动:将七大洲模型图粘贴于六大板块拼合图上,观察后回答问题:

1、板块的名称与七大洲四大洋的命名有什么样的关系?

2、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在哪个板块?

3、中国、澳大利亚分别在哪个板块?

4、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在哪个大洲,在哪个板块?

  特别强调: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转承:学生看图分析,板块示意图上还存在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板块构造示意图上存在“← →”“→ ←”符号,转入板块运动教学内容。

  环节三:游戏探究,

  活动一:了解原因:地壳的活跃与稳定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 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4 活动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42图2-22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 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

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

  设疑讨论、服务生活:学生观看两幅地震灾后图,讨论总结当地震来临时应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

  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演示——合作探索等巩固了前

  5 面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后面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块教学设计共2

>教学设计

  刘晓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建立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及火山地震带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知识探索过程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1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 从地图上获得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的吻合、古生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过渡: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3建立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及火山地震带分布的空间概念 4 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三)导学案预习检测: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 )的地带。 2六大板块分别是( )( )( )( )( )( )。 3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 )或(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 )。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 )的地带。 4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 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 )( )。

  5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 ),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 )。

(四)讲授新课:

  通过导学案,列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板书并依次进行讲解讨论: 1 六大板块: 提出问题: (1)全球共分为哪六大板块? (2)哪个板块基本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通过数字星球和板图板画进行讲解:

  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基本上全是海洋;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 板块的运动:

  提出问题:板块运动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挤压的结果? 张裂的结果?

  通过数字星球、视频和模型演示进行理解并解决问题:板块运动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的挤压,另一种是相背的张裂运动。挤压的结果是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形成山脉;张裂的结果是形成裂谷和海洋。 3 火山地震带:

  通过板块的运动可以得出结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文帝,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通过地图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我国青海玉树的地震。

(五)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梳理:

  1 六大板块:名称及轮廓位置;

  2 板块运动: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板块张裂和挤压,形成裂谷海洋及山脉; 3 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六)课堂检测

  导学案测试:六大板块填图及综合分析题

板块教学设计共3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2、在地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4、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重点:板块运动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但在当时作为一个假说,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由于条件有限,当时魏格纳和所有人都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是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一个新的学说“板块运动学说”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运动学说”。板书课题:板块运动。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二、六大板块名称和位置

  课本37页图

2、19六大板块分布图.。

1、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全球划分为-------大板块,记住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记忆的方法。

3、结合世界政区图在图中找出中国的位置,观察中国主要位于--------板块,东部与----------板块交界,西南与---------板块交界。

4、观察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位于--------板块,大洋洲位于--------板块。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

5、练习:《同步学习》45页“能力提升”的第

1、2小题(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等)

三、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1、再观察图

2、19六大板块分布图

(1)结合图例,观察火山、地震分布在板块的什么地方?板块的内部又怎么样? (2)你能指出地球上地震最集中的两大地震带吗?明确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3)判断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少)的国家。

(4)得出结论: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板块内部-----------。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也集中分布在------------。(板书)

2、板块运动学说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然后看课本,读一读,记一记。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分析日本、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过渡)科学家们虽然现在不能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他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大家观察课本图

1、29,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

四、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1、板块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2、活动探究:用两本书作为两块板块。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和张烈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3、得出结论并板书。

4、课本活动,指导学生分析课本

37、38页活动。

5、畅想未来: 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每组推荐1名同学回答。

五、小结

  教师先对着板书复习回顾,然后要求学生回顾并把自己这节课学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一听。

六、达标练习

《同步学习》44页“即时巩固”的第

1、

3、

5、

7、9小题。

  板块运动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希望我们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继续去探索。

板块教学设计共4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 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35至P36图2-49至图2-53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三)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

  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

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学生在试验、问题中探究学习的例子。地理课就是通过大量的读图、识图、析图来进行学习,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找到答案。探究学习最主要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践、讨论,本节课就是本着这一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动手、发现结果,验证结果。在第一个探究主题中以实验、观察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既感到新奇又可开发思维,兴趣高涨,,激发学生的话题,活跃课堂。第二个探究主题以实验和读书读图为主,旨在学会观察、读图分析、进行小结,学习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基础,教师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第三个探究主题中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以图为主,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的原则,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整节课知识体系的建构起到了一个升华结论,达到目的的效果。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评价,并不急着给出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经过辩论、论证之后自己得出结论,再进行确定。这样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人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会得到提高。且最后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且好奇的一个话题,加上联系影响,最终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都可以说明地震的发生所处的位置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从而学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人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做好自我救助。并可让学生做简单的防震演练,进行正确防震知识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应该注意的是:试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讨论结论;要学会读图时进行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总结。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是不是太少,讨论的不够充分。探究教学还处在试验阶段,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板块教学设计共4篇(教案板块设计)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板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