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8篇 七年级生物人体的营养教案

时间:2023-11-06 18:04: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七年级生物教案8篇 七年级生物人体的营养教案,以供参考。

七年级生物教案8篇 七年级生物人体的营养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教案2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 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①暗处理;

  ② 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

  ③酒精脱色 ;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 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 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 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 蓝色

  教师: 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 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板书设计:

  营养繁殖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七年级生物教案5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等等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8篇 七年级生物人体的营养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案9篇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9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优秀6篇】

七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9篇(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12篇(七年级生物学科教学总结)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汇编3篇】

七年级生物下学期工作总结6篇 七年级生物工作总结第二学期

七年级生物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反思3篇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合集

关于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范文6篇 七年级生物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