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6篇 初三语文学习教案

时间:2023-11-08 09:07: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6篇 初三语文学习教案,供大家参考。

初三语文教案6篇 初三语文学习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虑教室直接上网,或让学生到电脑室里上网)

  利用网络上网,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化石网站。

  六、布置作业

  自己收集化石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收集,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但是这也对老师和教学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初三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初三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1、给加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_嬉( )闹:___________觅( )食:___________

  驱( )除_______回应:_ ________歇( )斯底里:____________

  2、参考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特别激动,举止失常。

  3、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反感知情况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初三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设想:

  反复诵读,师生共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丰子恺。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五.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初三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了解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2、学生准备

  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读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树 枝柯 禀赋 馨香 璀璨 惴惴不安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 兴味醋然 湛蓝 沁人心脾 隐瞒 如花似锦

  顷刻之间 韶华灿烂 荒诞 赋予 似水流年 从容不迫

  四、研读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说说这几段描写的.主要内容。

  九月的农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着墨?

  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点?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是与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从而强调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种模样”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测一下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6、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下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7、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8、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点题

  9、概括1-3自然段的内容,并根据全文行文的思路,说说它的作用。

  叙写了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说说这部分文字与前文的照应关系。

  4、5段分别照应1、3段

  例:

  A: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第4段: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B:第3段: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第5段: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第5段: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4、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

  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 夏意正浓 联想 流年不再 珍惜生命

  六月 秋的气息

初三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初三语文教案6篇 初三语文学习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教案4篇(初三语文专题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6篇

初三语文教案5篇

初三语文教案4篇(初三语文教学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初三语文教案3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