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7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板块运动教案),供大家参阅。
七年级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
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
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
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
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
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
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x亿,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x,黑种人占x 。和x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读第90页,完成以下问题。
1、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4、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xx。美国原有居民是xx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xx。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
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自学知识我展示:(5~6分钟)
1、读图8—48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工业产品种类,产量,技术,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因生产而出名。
5、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七年级地理教案3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年级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教案5
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地理时要轻松了许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学情分析
从上期表现来看,43和45两个班的学生比较而言,43班的学生给人感觉要踏实些,45班学生有些浮躁,成绩不是很稳定。期末43班班平80分,45班班平78分。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课时安排
第一章第一节——4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1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1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1课时
第五节——2课时
第六节——1课时
第七节——1课时
七年级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七年级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
【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地理教案7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板块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6篇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目标
★ 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总结6篇(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复数总结)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4篇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