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一的语文复习教案4篇(高一语文教学重点),以供参考。
高一的语文复习教案1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
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高一的语文复习教案2
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
5、以说明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
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唯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
2、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3、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11、神奇的极光
教学重点:
1、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习运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2、要以阅读理解科技说明部分为阅读目的,透过文艺性的描写,迅速把握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他特征。
3、对重要段落的重要信息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辨析确认分类。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初读明确课文重点—研读筛选主要信息—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的阴晴雷电,脚底下的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有关“极光”的重点内容;
学习方法——整体把握抓关键句段分析说明方法概括要点
2、初步明确
话题围绕:极光是什么。
行文思路:古代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
说明顺序:认识事物的过程
3、思考问题
①文章对极光的描写从神话传说谈起,这些神话传说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列举三个神话传说会不会显得重复罗嗦?
明确:文中引述这些东西方的神话传说,虽情节不同,但都表现出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引述附宝的故事,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引述烛龙的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阅读第二部分,归结一下现代人观察到的极光是怎样的?
明确:从课文“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极光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又在寒夜无人烟的极区出现,令人惊奇,难以言尽极光之美妙。
③结合第二部分学到的极光外观现象,说说第一部分神话传说中的极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如果将三个传说互相补充,可以发现这些故事中写到了极光的亮度、色彩、形态,特别是写出了极光的.变幻莫测,这正是第二部分介绍的极光的全部特征。
④三个神话传说是怎样将极光同人类联系起来的?
明确:第一个故事同伟大的人物联系起来;第二个故事同敬畏的感情联系起来;第三个故事同烂漫美丽的追求联系起来。
⑤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激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有三种推测
A。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B。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C。认为极光是“极地冰雹释放出来的太阳光”。但无论哪一种解释,现在我们知道都是不科学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激光的物理性描述。
⑥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⑦今人对极光成因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明确: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极光形成的原理——极光是根据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
投影:打比方说明极光的成因
电视机成像原理极光显示运动原理
电视显像管磁层
电子束太阳风粒子流
电视屏幕极区大气
图像极光
现象
神秘
⑧全文板书设计
(古代)古代的神话传说——极光是神秘的(想象描述)
(近现代)极光一瞥——极光是漂亮的(直观描述)
极光的来龙去脉
a、火光、反照光、冰雪放光推测
(现在)极光是(物理描述)
本质
科学
b、磁层、太阳风、极区大气
作用结果实证
⑨讨论、概括总结
请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极光作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解说,要包括激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明确:极光是太阳风粒子流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中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化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⑩概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运用特点
明确:打比方(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举例子(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在于理
清头绪,具体说明。)
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三、品读课文,感受科学小品较强的文学色彩
1、形象的描述;2、通俗的比喻。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并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运用了描写和比喻的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让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今天的世界,还有许多如极光一类的自然现象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如目前还在困扰着科学家的有:百慕大三角之谜、UFO飞碟之谜、金字塔之谜、火星上有无生命等等。面对这些,今天的人们或者只能像近现代人面对极光那样作出一点直观的描述,甚至还只能像远古人那样面对极光惊恐惶惑,不知所措。但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人类一定会揭开自然之谜,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最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五、探究性练习
高一的语文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二、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
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xx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觉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三、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压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语言组合巧妙。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
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四、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五、作业:
(1)评价手册
(2)预习下课
高一的语文复习教案4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出现的精彩总结: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
高一的语文复习教案4篇(高一语文教学重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