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12-13 12:46:33 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

  ( 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

  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

  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设定:3分钟)

  [利用投影展示]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xx,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数值。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会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问题、动手解题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计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难点: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直接点明最近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这节课将练习求直线的方程。

  (二)回顾旧知

  带领学生复习回顾直线斜率的求法,以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

  为了加深学生的运用和理解,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解题思路。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用点斜式进行计算。教师肯定学生想法并组织学生动手计算,之后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预设学生有多种解题方法,如AB、AC所在直线方程用两点式求解,BC所在直线方程用点斜式求解。

  学生板演后教师讲解,点明不足,提示学生,计算结束后要记得将所求得方程整理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师生总结解题思路:求直线所在方程时,若给出两点坐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直接套用公式,也可利用点斜式进行求解,注意一题多解的情况。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畅谈收获。

  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一、单元教学内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中学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课时

  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结构5课时

  3、算法的基本语句2课时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斌值、条件、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五、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

  (3)会用算法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程序框图

  (2)变量与赋值

  (3)循环结构

  (4)算法设计

  六、单元总体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七、单元展开方式与特点

  1、展开方式

  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2、特点

  (1)螺旋上升分层递进

  (2)整合渗透前呼后应

  (3)三线合一横向贯通

  (4)弹性处理多样选择

  八、单元教学过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图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语句教学过程分析

  经历将具体生活中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表示的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表达算法,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九、单元评价设想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让学生集中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结构、基本语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在其他相关部分还将进一步学习算法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6

  高中数学趣味竞赛题(共10题)

  1 、撒谎的有几人

  5个高中生有,她们面对学校的新闻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爱:“我还没有谈过恋爱。” 静香:“爱撒谎了。”

  玛丽:“我曾经去过昆明。” 惠美:“玛丽在撒谎。”

  千叶子:“玛丽和惠美都在撒谎。” 那么,这5个人之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

  2、她们到底是谁

  有天使、恶魔、人三者,天使时刻都说真话,恶魔时时刻刻都说假话,人呢,有时候说真话,有时候说假话。

  穿黑色衣服的女子说:“我不是天使。” 穿蓝色衣服的女子说:“我不是人。” 穿白色衣服的女子说:“我不是恶魔。”那么,这三人到底分别是谁呢?

  3、半只小猫

  听说祖父家的波斯猫生了好多小猫,喜欢猫的我兴高采烈地来到祖父家。可是,只剩下1只小猫了。

  “一共生了几只小猫呀?” “猜猜看,要是猜中了,就把剩下的这只小猫给你。附近的宠物店听说以后,马上来买走了所有小猫的一半和半只。” “半只?”“是啊,然后,邻居家的老奶奶无论如何都要,所以就把剩下的一半和另外半只给了她。这就是只剩下1只小猫的原因。那么你想想看,一共生了几只小猫呢?

  4、被虫子吃掉的算式

  一只爱吃墨水的虫子把下图的算式中的数字全部吃掉了。当然,没有数字的部分它没有吃(因为没有墨水)。

  那么,请问原来的算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5、巧动火柴

  用16根火柴摆成5个正方形。请移动2根火柴,

  使

  正形变成4。

  6、折过来的角

  把正三角形的纸如图那样折过来时,角?的度数是多少度?

  7、星形角之和

  求星形尖端的角度之和。

  8、啊!双胞胎?

  丈夫临死前,给有身孕的妻子留下遗言说,生的是男孩就给他财产的 2/3 、如果生的是女孩就给他财产的 2/5 、剩下的给妻子。

  结果,生出来的是孪生兄妹——双胞胎。这可难坏了妻子,3个人怎么分财产好呢?

  9、赠送和降价哪个更好?

  1罐100元的咖啡,“买5罐送1罐”和“买5罐便宜20%”这两种促销方法哪一种好呢?还是两种方法一样好?

  10、折成15度

  用折纸做成45度很简单是吧。那么,请折成15度,你会吗?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

  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

  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

  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

  二、新课引入

  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

  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

  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

  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外电阻为

  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例4强度分别为a,b的两个光源A,B,它们间的距离为d,试问:在连接这两个光源的线段AB上,何处照度最小?试就a=8,b=1,d=3时回答上述问题(照度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与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经济学中,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称为成本函数,记为;出售单位产品的收益称为收益函数,记为;称为利润函数,记为。

  (1)设,生产多少单位产品时,边际成本最低?

  (2)设,产品的单价,怎样的定价可使利润最大?

  四、课堂练习

  1。将正数a分成两部分,使其立方和为最小,这两部分应分成和。

  2。在半径为R的圆内,作内接等腰三角形,当底边上高为 时,它的面积最大。

  3。有一边长分别为8与5的长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无盖小盒,要使纸盒的容积最大,问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多少?

  4。一条水渠,断面为等腰梯形,如图所示,在确定断面尺寸时,希望在断面ABCD的面积为定值S时,使得湿周l=AB+BC+CD最小,这样可使水流阻力小,渗透少,求此时的高h和下底边长b。

  五、回顾反思

  (1)解有关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需要分析问题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适当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所得结果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判断函数最值时,如果函数在此区间上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这个极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与端点值比较。

  (3)相当多有关最值的实际问题用导数方法解决较简单。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38页第1,2,3,4题。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通过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讲解,使学生得到一种较简单的、较现实的计算事件概率的方法。

  1.了解基本事件;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2.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定义,能运用此定义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

  熟练、准确地应用排列、组合知识,是顺利求出等可能事件概率的重要方法。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如果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事件A包含m个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2.等可能事件A的概率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试验中出现的结果个数n必须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必须是相等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800C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实数的绝对值不小于零;是不可能事件的有

  A.②B. ① C. ①②D. ③

  2.下面事件中:①连续掷一枚硬币,两次都出现正面朝上;②异性电荷,相互吸引;③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10C结冰。是随机事件的有

  A.②B. ③ C. ① D.②③

  3.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①“当x∈R时,sinx+cosx≤1”是必然事件;

  ②“当x∈R时,sinx+cosx≤1”是不可能然事件;

  ③“当x∈R时,sinx+cosx<2”是随机事件;

  ④“当x∈R时,sinx+cosx<2”是必然事件;

  3.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击中10环,有3次击中9环,有4次击中8环,有1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频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问中靶的概率大约是多少?

  4.上抛一个刻着1、2、3、4、5、6字样的正六面体方块出现字样为“3”的事件的概率是多少?出现字样为“0”的事件的概率为多少?上抛一个刻着六个面都是“P”字样的正方体方块出现字样为“P”的事件的概率为多少?

  二、新课引入

  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求得其近似值。但对于某些随机事件,也可以不通过重复试验,而只通过对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分析来计算其概率。这种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比经过大量重复试验得出来的概率,有更简便的运算过程;有更现实的计算方法。这一节课程的学习,对有关排列、组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较高的要求。

  三、进行新课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求得其近似值。但对于某些随机事件,也可以不通过重复试验,而只通过对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分析来计算其概率。

  例如,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正面向上,反面向上。由于硬币是均匀的,可以认为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可能发生是相等的。即可以认为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1/2,出现“反面向上”的概率也是1/2。这与前面表1中提供的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又如抛掷一个骰子,它落地时向上的数的可能是情形1,2,3,4,5,6之一。即可能出现的结果有6种。由于骰子是均匀的,可以认为这6种结果出现的可能发生都相等,即出现每一种结果的概率都是1/6。这种分析与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现在进一步问:骰子落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由于向上的数是3,6这2种情形之一出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一事件(记作事件A)发生。因此事件A的概率P(A)=2/6=1/3

  定义1基本事件: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通常此试验中的某一事件A由几个基本事件组成。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即此试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P(A)=。亦可表示为P(A)=? 。

  四、课堂举例:

  【例题1】有10个型号相同的杯子,其中一等品6个,二等品3个,三等品1个.从中任取1个,取到各个杯子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于是从10个杯子中任取1个,共有10种等可能的结果。又由于其中有6个一等品,从这10个杯子中取到一等品的结果有6种。因此,可以认为取到一等品的概率是。同理,可以认为取到二等品的概率是3/10,取到三等品的概率是。这和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例题2】从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记作事件A),那么不论抽到哪一张都是机会均等的,也就是等可能性的,不论抽到哪一张花色是红心的牌(记作事件B)也都是等可能性的;又不论抽到哪一张印有“A”字样的牌(记作事件C)也都是等可能性的。所以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A)==1,P(B)==,P(C)==

  在一次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一个集合I,这n个结果就是集合I的n个元素。各基本事件均对应于集合I的含有1个元素的子集,包含m个结果的事件A对应于I的含有m个元素的子集A.因此从集合的角度看,事件A的概率是子集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与集合I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I))的比值。即P(A)==

  例如,上面掷骰子落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一事件A的概率P(A)===

  【例3】先后抛掷两枚均匀的硬币,计算:

  (1)两枚都出现正面的概率;

  (2)一枚出现正面、一枚出现反面的概率。

  分析:抛掷一枚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这两种结果。因而先后抛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可根据乘法原理得出。由于硬币是均匀的,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又在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中,两枚都出现正面这一事件包含的结果数是可以知道的,从而可以求出这个事件的概率。同样,一枚出现正面、一枚出现反面这一事件包含的结果数是可以知。道的,从而也可求出这个事件的概率。

  解:由乘法原理,先后抛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2×2=4种,且这4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1)记“抛掷两枚硬币,都出现正面”为事件A,那么在上面4种结果中,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1种,因此事件A的概率

  P(A)=1/4

  答:两枚都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4。

  (2)记“抛掷两枚硬币,一枚出观正面、一枚出现反面”为事件B。那么事件B包含的结果有2种,因此事件B的概率

  P(B)=2/4=1/2

  答:一枚出现正面、一枚出现反面的概率是1/2。

  【例4】在100件产品中,有95件合格品,5件次品。从中任取2件,计算:

  (1)2件都是合格品的概率;

  (2)2件都是次品的概率;

  (3)1件是合格品、1件是次品的概率。

  分析:从100件产品中任取2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就是从、100个元素中任取2个的组合数。由于是任意抽取,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又由于在所有产品中有95件合格品、5件次品,取到2件合格品的结果数,就是从95个元素中任取2个的组合数;取到2件次品的结果数,就是从5个元素中任取2个的组合数;取到1件合格品、1件次品的结果数,就是从95个元素中任取1个元素的组合数与从5个元素中任取1个元素的组合数的积,从而可以分别得到所求各个事件的概率。

  解:(1)从100件产品中任取2件,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种,且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又在种结果中,取到2件合格品的结果有种。记“任取2件,都是’合格品”为事件A,那么事件A的概率

  P(A)=? /? =893/990

  答:2件都是合格品的概率为893/990

  (2)记“任取2件,都是次品”为事件B。由于在种结果中,取到2件次品的结果有C52种,事件B的概率

  P(B)=? /? =1/495

  答:2件都是次品的概率为1/495

  (3)记“任取2件,1件是合格品、I件是次品”为C。由于在种结果中,取到1件合格品、l件次品的结果有?种,事件C的概率

  P(C)= /? =19/198

  答:1件是合格品、1件是次品的概率为19/198

  【例5】某号码锁有6个拨盘,每个拨盘上有从0到9共十个数字,当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某一个六位数字号码(开锁号码)时,锁才能打开。如果不知道开锁号码,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号码锁每个拨盘上的数字,从0到9共有十个。6个拨盘上的各一个数字排在?起,就是一个六位数字号码。根据乘法原理,这种号码共有10的6次方个。由于不知道开锁号码,试开时采用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都相等。又开锁号码只有一个,从而可以求出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

  解:号码锁每个拨盘上的数字有10种可能的取法。根据乘法原理,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的六位数字号码共有10的6次方个。又试开时采用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都相等,且开锁号码只有一个,所以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

  P=1/

  答: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1/

  五、课堂小结:用本节课的观点求随机事件的概率时,首先对于在试验中出现的结果的可能性认为是相等的;其次是对于通过一个比值的计算来确定随机事件的概率,并不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试验。因此,从方法上来说这一节课所提到的方法,要比上一节所提到的方法简便得多,并且更具有实用价值。

  六、课堂练习

  1.(口答)在40根纤维中,有12根的长度超过30毫米。从中任取1根,取到长度超过30毫米的纤维的概率是多少?

  2.在10支铅笔中,有8支正品和2支副品。从中任取2支,恰好都取到正品的概率是多少?

  七、布置作业:课本第120页习题第2――-6题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 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 ”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公差为 , 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

,有以下等式

,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 ,似乎与 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 ,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 ,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 ,于是 .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 和 .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

(2) (结果用 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10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8篇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9篇(优质课心得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2篇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小结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1篇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4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个人)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4篇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23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0篇 工作总结范文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9篇(学习高中数学课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