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以供借鉴。
《在山的那边》教案1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因为生长在山区,所以看到的似乎永远是不尽的高山,于是当我听到在海边长大的父母告诉我,在很远的地方有蓝蓝的大海的时候,我就有了那样一个美好的梦想,走出大山,去看大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正说出了年少时的我的心声。
2、简单介绍新诗的特点。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由个别学生读,再由学生讲点评,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并说出理由,进而总结出朗读应注重的内容:
⑴ 节奏;
⑵ 重音;
⑶ 抑扬顿挫。
4、齐读。
三、探究感悟──体会诗歌的意蕴美
1、教师激趣:
文章题为《在山的那边》,你认为作者所说的.仅仅是山吗?
(学生讨论,从而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全体朗读,感受诗中的人生哲理。
四、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教师安排讨论形式并示范讨论内容:
⑴ 形式为四人小组;
⑵ 讨论内容参照练习二进行,鼓励有创新的同学。
2、分小组讨论,同学边讨论边记录讨论题目及内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并由同学帮助解答,再由同学评论所提的题目质量高低及解答是否正确,如重点内容没有提出来,教师可随时补充。
(题目见参考书)
4、再读诗歌,小组朗读比赛,争取背下来。
五、作业
1、回首过去,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座座山,你是怎样做的,举一个例子,明天讲给同学们听,好吗?
2、联想、模仿:
结合练习三完成,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学习诗的语言、节奏。
《在山的那边》教案2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
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
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
四、辨析近义词
痴想幻想
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3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 (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 (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 案 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 备 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 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怎么理解“枯 干的心灵”?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 “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
4.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 力。
1. 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 ”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在山的那边》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 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⑵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边》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具投影仪,课件
时间安排
导入——了解诗歌常识——字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本诗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环节设计紧凑,内容环环相扣,学生的活动层层深入,自然流畅。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每天抬头可见的都是高耸入云的青山,你会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下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二、探究学诗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2.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找准重音
(3)正确断句
(4)流畅自然
(5)感情饱满三、诵读诗歌1.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诵读诗歌,掌握字词给红色字注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隐秘yǐn一瞬间shùn词语解释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凝结形成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奔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听朗读录音,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谈谈不同的地方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第一节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读出坚决、肯定——兴奋、惊喜的语气3.朗读我最棒指明学生朗读,点评四、整体感知(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海
(2)对于山和海,我小时候的理解和现在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小时候:现实中的山和海现在:山指艰难险阻海指理想境界象征手法(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读读有关理想的名言三、品读诗歌(1)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范例: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提示: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6.“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2)师生共同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六、布置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在山的那边》教案6
[教学目标]
1、1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重点词句,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生活信息和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配乐欣赏,谈话导入。
1、放大海的音乐,师诵读此读诗。
2、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板书课题)没读过的.同学你们来猜测一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3、读过的同学谈谈,你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向往)
4、如果让我们来写《在山的那边》,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原因是——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
5、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在作者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中的景观。
二、品读全诗,欣赏全诗。
1、自由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和同学讨论。
2、交流反馈。(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语言的魅力)给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山的那边是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什么颜色呢?)“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3、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共同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山的那边是海,海的那边会是什么呢?(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
三、配乐赏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7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四五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