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精华5篇)

时间:2023-12-26 20:40:06 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中国的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可谓独树一帜,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筷子已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据研究,在幼儿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时,同时牵动着手指、手腕、手臂等多个关节的肌肉,不仅可以帮助幼儿锻炼小肌肉的协调性,提高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同时肌肉活动刺激脑细胞,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促进手、眼、脑的协调发展。

  中班的孩子对筷子虽然不陌生,但对筷子的由来、特点、用途没有明确的认识,本着“教育要立足孩子的生活、高于孩子的生活”的原则,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特点,结合日常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设计组织了系列活动“有趣的筷子”。

  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基本信息(由来、种类、特征等)。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并从活动中感受到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小肌肉的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收集筷子、筷子图片及其相关信息。

  2.环境准备:①墙面布置一些与筷子及正确使用筷子相关的图片;②区角设置筷子及筷子工艺品的展示;③开设“神奇‘筷’吧”区角,摆设供幼儿练习用筷子的材料:筷子、玻璃球、塑料块、纸团等;④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提供关于教幼儿使用筷子的信息,如正确持筷方法,使用礼仪,卫生、安全用筷常规及幼儿这方面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

  活动流程

  了解筷子的由来、基本特征——探索筷子的不同用途——学习使用筷子及文明用餐礼仪。

  活动一、我和筷子交朋友

  目的:1.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2.掌握筷子的种类与区别。3.感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准备:筷子、欢快的音乐、各种不同种类筷子及筷子由来的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谜语:身体细细又长长,兄弟进出总成双,只是喜欢吃菜菜,总是不会喝香汤。

  引导幼儿通过谜语,发挥想象,对筷子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欣赏筷子的故事,了解筷子的历史

  师:筷子的发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

  结合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为幼儿讲述筷子的发展历史;通过提问,让孩子进一步明确筷子是中国的发明,是中国人的创造。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帝尧时期,中原发洪水,百姓们苦不堪言。有个叫大禹的人接受了治理洪水这个艰巨的任务,大禹是一个特别聪明,而且能吃苦耐劳的人,他带领治理洪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挖沟筑渠,疏通管道,打算引洪水入海,缓解灾害。就这样,为了帮助人们治好水患,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也没进去,总是在野外吃饭、睡觉,以节省时间。一次,他在野外煮肉吃,陶锅的肉很烫手,无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慢慢地,聪明的人们用木头削成筷子,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别的`东西代替木头制作成筷子,像竹子、塑料等,所以才有了小朋友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各样的筷子。

  三、观察实物,讲述特征

  1.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

  师:看看你带来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你的筷子跟小朋友的筷子是用同样的材料做的吗?

  小结:筷子发展到今天,不仅可以用木头做,还可以用竹子、塑料等材料做,而且上面的图案、花色也在不断丰富,变得越来越漂亮。

  2.欣赏各式各样的筷子

  教师播放各种筷子的多媒体图片,请幼儿欣赏,扩展知识面。如:古代皇帝用的玉筷、工艺品象牙筷、炸油条时用的长长的筷子、家庭套装筷等。

  四、尝试为筷子配对,知道筷子以“双”为单位

  1.听音乐,尝试为筷子配对

  师:听,美妙的音乐开始了,帮你的筷子找到它的好朋友一起跳舞吧!

  每位小朋友手拿一根筷子,根据材质、花色一样的特点,找到另一根筷子,配对成功后跟随欢快的音乐跳“筷子舞”: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敲打手、臂、肩、背、腰、腿等部位,边打边舞。

  2.探讨配对方法,学习筷子以“双”为单位

  师:让我们来找一找哪对好朋友最亲密。

  让配对成功的幼儿简单讲述,自己是怎样帮助筷子找到好朋友的。

  小结:一般筷子都是两根两根一起用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双筷子”,每双筷子的材质、形状、颜色都一样,有的上面还有相同漂亮的图案。

  活动二、神奇的筷子

  目的: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2.从活动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准备:区角布置成“神奇‘筷’吧”,里面投放关于科学、美工、音乐、生活等活动区域的材料。有关筷子用途的多媒体图片。

  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上一次我们一起观看了筷子的故事,还认识了那么多漂亮的筷子,谁来说说,筷子有哪些用途呢?

  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回忆筷子的基本用途,如用餐、搅鸡蛋、包水饺等。

  二、区域活动,自主探索

  师:筷子除了这些用途外,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到“神奇‘筷’吧”里看看吧。

  幼儿分组实践,引导幼儿自由探索筷子的用途(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计算区:筷子可作为测量工具,对实物进行测量,可借助筷子学习数量关系。

  生活区:筷子可用来串糖葫芦、串棉花糖,可用来做支架。

  音乐区:筷子可当指挥棒,可当小鼓捶,敲出动听的音乐。

  美工区:筷子可制作拼图,搭建房子、椅子、风车等工艺品。

  三、成果展示

  每组选一名幼儿,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出的筷子的用途并演示,对表现优秀的幼儿进行奖励,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四、了解筷子的一些特殊用途

  多媒体图片展示筷子的一些特殊用途,如服务人员咬着筷子练习微笑;紧急情况下,可用筷子作夹板固定骨折部位;做礼物,寓意“快快乐乐、不离不弃、像筷子一样笔直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

  活动三、我会用筷子

  目的:1.掌握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2.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及协调性。3.懂得使用筷子的礼仪常规。4.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准备:各种形状的食物,筷子、碟子若干,正确持筷示意图,幼儿进餐图片。

  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上一次活动,小朋友们探索出了那么多筷子的神奇用途,筷子可高兴了,希望继续和你们做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学习。它们还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但是筷子说了,希望小朋友们吃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再用勺子而是让它们来帮忙,这样它们也能尝尝这些香甜的食物了,可以吗?

  二、尝试用筷子夹取食物,探索不同的使用方法

  1.幼儿尝试使用筷子,并体验使用筷子的乐趣

  教师指导幼儿用筷子夹取食物品尝,自由探索使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方法,如夹、挑、拨、搅等。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使用筷子的感受。

  2.教授标准的持筷方法及相关礼仪常规

  ①出示正确持筷示意图,为幼儿讲述使用方法:用右手持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②学习使用筷子的礼仪常规。

  观看幼儿进餐图片,结合刚才的活动,引导幼儿分析在使用筷子吃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礼仪常规。

  小结:不拿筷子敲打碗盘;不把筷子指向他人;不用筷子插东西吃;不随便挥舞筷子。

  结合所学用筷礼仪,幼儿练习正确持筷动作,用正确的手势夹取食物。

  三、游戏“比一比,夹一夹”

  利用桂圆、小番茄、饼干等夹取难易不同的东西,让幼儿进行夹一夹的比赛: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食物从一个小碟夹到另一个小碟,看谁夹得又快有准。

  比比谁的持筷方法最标准,谁使用筷子最熟练,提高幼儿活动兴趣。

  四、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里继续投放面团、玻璃球、纸团、塑料块等多种材料,让幼儿继续练习使用筷子的技巧。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 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 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生活中收集种子,感知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关系,体验种子的多样性;

  2、通过为种子观察、分类,培养幼儿的观察统计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和想法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4、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种子的收集、种植与观察

  2、在生活中讨论种子的.来历,生长的位置,种子的差别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自由谈论收集的种子

  1、从什么果实里收集的种子?

  2、种子的不同样子?

  二、谁知道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结合幼儿带来的种子一起观察与讨论

  1、幼儿自由猜想,相互交流经验

  2、教师总结幼儿的想法:尤其是谈到的传播方式,重复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注意大家的不同认识。

  例如:香蕉种子、菠萝种子是怎样的。最大的种子是什么?

  三、播放种子的相关课件:种子的样子和成熟后传播的方法

  向中心型、发散型、无序型

  1、讨论:刚才看到了哪些种子?

  2、他们分别长在植物的什么地方?

  四、小结

  种子的传播方式,种子的多样性,成熟后是怎样传播的?

  延伸活动:

  1、实验(种子发芽:师生共同进行)

  2、种植活动(幼儿和家长共同种植)

  3、讨论种子的食品有哪些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幼儿对玩色有较高的兴趣,能大胆而富有个性的玩色。本活动将营造缤纷多彩的语言环境,通过幼儿的想象力,运用多彩的短线和圆点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七彩雨及多样的小水花,以引发幼儿的兴趣。针对幼儿现有的绘画基础,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画面,同时鼓励幼儿不断地变换颜色,大胆地表现。

  观察重点:

  1、幼儿调换颜色的方法。

  2、幼儿是否能点出多变的七彩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油画棒、各色水粉颜料、铅画纸、水粉笔。

  2、知识准备:观察下雨及雨点落在池塘里出现小水花的情景。

  活动流程启发谈话操作演示幼儿创作游戏结束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兴趣

  “嘀答、嘀答”下雨了。雨是从哪儿掉下来的?小朋友,你们见过小雨点吗?是什么样的?小结:下大雨时,像根直直的、长长的线;下小雨时,一点点的。

  二、操作演示,引出内容

  1、演示讨论,共同参与

  1)油画棒演示画长直线雨哗!哗!下了一场大雨。幼儿试画(强调从天空中滴下来,直直的,长长的。)

  2)、讨论: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雨的雨点怎样的呢?(一点点的)小雨点落到了哪儿?(幼儿讨论)小雨点落到池塘里会怎么样?(幼儿讲讲)边讲边演示大小不同的水晕及水花。

  2、激发兴趣,尝试取名

  1)演示用各种颜色的短线画小雨点。雨越下越小,太阳公公出来了。咦,小雨点一下子变成了五颜六色,怎么回事?(幼儿讲述)五颜六色的小雨点可真漂亮。

  2)这么漂亮的小雨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幼儿取名:七彩雨、好看的雨等)

  三、幼儿创作,教师观察指导

  1、引导创作:下雨啦,我们一起来看漂亮的七彩雨。(雨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1)能将最喜欢的颜色雨先画出来吗?

  2)池塘里的水晕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个?

  2、幼儿作画,教师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调换颜色画的情况。

  2)观察幼儿能否画出大小基本相同的雨点。

  3)能否添加自己喜欢的东西

  四、以游戏方法结束幼儿听《小雨点》的音乐做游戏。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特点及作用,简单了解轮子的发展史。

  2、能说出一些有轮子的物体,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与操作中发展探究能力,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科学实验“为什么轮子都做成圆形的”,不同形状的积木、木板、不同交通工具的图片、幼儿带回自己的玩具车、旅行箱、旅行袋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激趣。

  师:如果汽车没有轮子,会怎么样?有没有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别的形状的轮子呢?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们有没有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二、科学探索。

  1、实验一:汽车没有轮子会怎样?

  教师出示木板搭成的小斜坡和两辆汽车玩具(其中一辆拆掉轮子),让幼儿比较哪辆车跑得快?

  小结:汽车没有轮子,就跑不快,也跑不远,很快就停了。

  2、实验二:谁会滚动。

  教师出示木板搭成的小斜坡和不同的积木(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三角体),让幼儿猜一猜哪种积木在斜坡上滑得最远、最快?为什么?

  幼儿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小结:圆柱体、球体能滚动,正方体、三角体积木不会滚动。能滚动的圆柱体、球体比不会滚动的正方体、三角体滑得远。

  3、实验三:一指功。

  教师出示用篮子装的10本厚书,请幼儿尝试能否用一指推动它。

  教师在篮子下铺上4根纸筒(保鲜袋里的纸筒),请幼儿再次尝试能否用一指推动它。

  师:为什么在篮子下放了纸筒就能一指推动篮子呢?

  教师小结:把篮子放在几根滚动的圆筒上运送东西,很省力,不仅运得快而且多,车轮就是这样在人类搬运东西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发明的。

  三、感知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会用到轮子吗?装上轮子有什么用?

  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阅读幼儿用书《轮子转不停》,了解轮子的发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应变

  第三个环节可以改为让幼儿完成生活中的轮子调查表,观察和感知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记表的方式记生活中的轮子。

  区角活动

  科学区:把实验用的东西放入区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还可增加实验:想办法将不会滚动的积木变成会滚动的;实验比较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方向的不同。

  环境创设

  张贴幼儿调查表“生活中的轮子”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轮子,并做好记。

  请家长跟幼儿做科学小实验:“谁跑得快?”。

  随机教育

  学会提问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方法,日常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多提问。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车轴》的教案(精华5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工作计划模板3篇 幼儿园中班计划工作

幼儿园中班英语活动教案4篇 中班英语教育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精品10篇(幼儿园大大班体育活动教案)

中班个人总结幼儿园(必备12篇)

幼儿园中班教学工作总结7篇 中班幼儿园老师工作总结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教案11篇 小班美工区域活动教案

关于中班音乐教案5篇(中班音乐活动优秀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月亮谜语3篇(中班语言月亮谜语活动反思)

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相关推荐8篇

《安全过马路》中班教案4篇(怎样安全过马路中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