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抽屉原理教学反思11篇 抽屉原理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
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
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 “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抽屉原理》一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
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出抽屉原理有关知识。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结合本节课的生成,我从以下三方面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一、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我预设的三个学习目标是:1、借助学具,能用列举法说出“ 抽屉原
理”的几种摆放方法。2、通过猜测、验证,会利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至少数。3、利用“抽屉原理”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于目标一,“借助学具,能用列举法说出‘ 抽屉原理’的几种摆放方法。”这一目标主要落实于教学环节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任务一中,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可以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让学生借助学具即杯子和小棒,通过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结果记录到小组合作记录表上和组长的展示汇报,师生问答生生互动等方式来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课后我认真批改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记录表,共20组,每一组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把这四种摆法记录下来,且形式多样,有画图的,有用数字表示的,而且能找到每种方法中的最大数,同时也能很快写出结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95%的小组填写完整。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我认为这一目标完成了,但还有些缺憾,比如小组合作时,气氛不够活跃,声音小等,课下我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他们都说在这儿上课过于紧张,才造成的。关于目标二,“通过猜测、验证,会利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至少数。”这一目标主要落实于教学环节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任务二、教学环节三:深入学习 ,揭示原理及教学环节四:应用原理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猜测——验证——总结这一主线完成的,还有师生之间的问答的情况及课后的试题纸笔测验,来检测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上课时大部分同学能想到尽量平均分这一办法,但说理过程道理都懂,个别同学语言组织力有待提高,在总结至少数的方法上,同学们积极辩证、自主发现规律结合在课后的纸笔测验中80人中74人掌握良好,理由充分且有条理性,这一目标达成情况较好。有关目标三“利用‘抽屉原理’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标是通过教学环节三深入学习揭示规律和环节四应用原理解决问题及课后的纸笔测验,大部分的同学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抽屉问题,但个别同学对这一原理中的物体数和抽屉数认识模糊,因此这一目标基本达成。
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有效地教学行为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行为
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提问等。学习指导:指
导学生归纳探究,总结概况及说理能力,在资源利用方面:动画课件直观演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这节课选取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从简单情况入手,运用直观教具,融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归纳、和概括为一体,引导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初步感受抽屉原理的知识,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为下一步的猜测、验证、总结、应用奠定基础。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并记录结果,展示汇报。通过探究,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至少数等于商加余数,这时教师提出质疑。并及时验证得出规律:至少数等于商加一。通过介绍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利用抽屉原理知识准确解答问题,前后呼应,借助规律来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加满足了他们心中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愿望。
三、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偏离自己的教案,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但,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说出至少数方法时,我预设学生的答案是有两种情况,一是商加余数,一是商加一,但课堂生成学生只说出了商加余数这一种情况,叫了两位孩子都是这一种想法,于是我继续往下引导,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咱的结论吧,通过出示5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几本书?这时有学生说是2本,还有人说是3本,结果出现分歧,我随即问:谁来说说,理由呢?刘洋说是3本,原因是利用刚才的结论:商加余数即1加2等于3,当时胡小蝶的发言很好,她是这样说的:“先在每一个抽屉中放进一本书 ,剩下的两本书再第二次平均分到两个抽屉中,这样就保证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2本书。”我随即问:“两本书放进一个抽屉中可以吗?”“可以,但这不是最少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我很好地抓住了这个生成,接着自然就引出了至少数等于商加一。另外,在揭示出原理后,本来还要对开始的抢凳子游戏联系这一原理做一回应,即数学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最后,还剩两分钟时,我本意是指导学生看书,加深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口误却说成了自学课本。以后,我应注意自身
语言的严密性。教师的引导语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思维只局限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课后,自己反复观看课堂实录,认真反思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生与生的互评相结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过于注重教师的评价没有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相结合。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精心备学生,备教学内容,让数学课堂成为擦出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感谢我们年级组五位老师的指导。
我的困惑:高年级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2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它的教学就是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抽屉原理》时,我很困惑:什么是抽屉原理?这么难的内容学生能理解吗?我的印象里《抽屉原理》是非常坚深难懂的(好像在上师范的时候学过,当时我都没学懂)。时隔两年,再次教学《抽屉原理》心里还是觉得没底,不知能否讲清楚、讲明白。为了上好这一内容,我搜集学习了很多资料,查阅了多篇教案,在“前辈”们的经验上,与本组成员相互探讨、研究,终于使我对“抽屉原理”有了新的认识,也终于理出了头绪。抽屉原理是教给我们一种思考方法,也就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思考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最不利”。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集体研讨,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以前上这节课时,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给学生讲,有时会拿一些名师的优秀教案生搬硬套,结果却总是讲着讲着不知道该怎么讲了,有时连自己也都被搅迷糊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今年上课之前,我们几位老师提前就开始讨论这节课,红晓老师还拿出了以前做的课件,讲了讲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以及难点的突破方法,通过我们集体的研讨,原本觉得很难理解的内容也变得简单了,上课之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就不愁讲不好这节课了。
二、要根(转载于:抽屉原理教学反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以前上这节课时,我总以“学生的生日”为话题引入新课,学生们兴趣也比较高,这次上课,我依旧以此为话题引入新课,却没有出现以前那种效果。课后反思一下,以前的班级最多42人,当老师猜测“我们班42人中,至少有4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之后,学生们都不相信,于是就很有兴趣地要进行验证。由于人数少,比较好验证,而且基本上会出现1月生日的只有一、两个人,2月同样如此,这样学生就会面露得意之色,说老师猜的不对,直到3、4月或5、6月才发现真的有4个或4个以上的人在同一个月生日,这时还会有些学生不甘心,说有5个人在某一月生日,你说的是4人。这也正好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辩析,以此让学生理解“至少”“同一个月”的含义,我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而现在的班级有80个同学,首先,这个问题一出,验证起来就有点难以掌控,刚说个1月生日的请站起来,其余的学生马上半站式地扭头去数,结果数了好几遍才数清人数。其次,也可能是人多的缘故,也可能是凑巧,正好有8个人在1月生日,2月生日的也正好有7个人,一下子就验证了猜测,感觉没有吊足学生的“胃口”,开场搞到气氛平平的,没有自己预想的那种效果,感觉不是太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以前的经验上原地踏步,要结合新的学生,认真分析学情,从而设计出合适的课堂教学。
三、数学教学,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抽取游戏是抽屉原理的一个延伸,其实也是它的一个逆思考。这里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学会从“最不利”的情况来思考问题。教学之前,我们组的段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课件,其实课件做得很好的,重难点都比较突出。但我在上课时并没有完全用那个课件,因为课件中总结的公式我其实也并不是完全理解,我总觉得,这部分知识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只要学生能正确说出答案,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总结一个公式让学生来死搬硬套。于是在教学中,我就通过实践操作先让学生看到:从“红、黄各10个小球中需要至少拿出3个才能保证一定有两个是同色的”,然后鼓励学生去讲其中的道理,当学生讲到“最差的情况就是拿出的两个完全不同,再拿一个不是红色就是黄色,就和其中一个是同色的了”。我简直惊讶极了,这一个个小脑瓜中都是怎么想的呀,我想了好久才想明白的.问题,他们竟然这么快就想通了。接下来,我通过变换不同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分别去讲其中的道理,结果是,我的题目刚一出来,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这时,一些爱表现的学生就慌着展示自己的简便算法了,他们不仅说到了课件中将要出现的计算方法,也说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真是让我刮目相看。看来,当学生真正理解某一知识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应该说比我们要强!
静下心来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要充当好课堂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就得站得更高,不是只着眼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充分解读文本。从《新课标》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标准;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编排的意图;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做到充分的预设。这样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不管在教学中碰到什么情况,都能围绕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处理,将被动化为主动。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3
抽屉原理属于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没有看懂教材上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数学知识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学这部分知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通过看教材,我发现这部分知识还真挺有意思。但讲起来却不是很容易。
于是我认真钻研了教材、课标与教学参考,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认真钻研,精心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就能上好这节课。
正如我所想,这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学生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是一门没有缺憾的艺术,我的感觉和刘改荣老师一样,总觉得这堂课不够生动,该有的高潮没有掀起。大概是我急于求成,课堂上引导的太多,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再加上有老师听课,学生有点拘谨吧。
总之,本节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我觉得,有时敢于尝试,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大胆的迈出去,才有成功的机会。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4
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在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游戏、分组动手实验,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当在学生发现规律后及时让他们进行练习。但在证明过程中,总有学生对“总是……、至少……”理解不够,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找准并理解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对“总是……、至少……”的描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在学生作业时发现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真下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来确定结果,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也认识到: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构建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原本在奥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内容也加入到数学教材中,以“数学广角”单元的形式出现。“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内容,在我市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第一次出现,对于一部分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本次课堂实践,感受颇深,愿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分享。
新课开始,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扑克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合作、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但在这个探索规律过程中,学生对“总有……至少……”描述理解不够,给建立下面的'“建模”带来的一定的难度。
解决抽屉原理不可能总是依靠实践操作,玩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找到规律,建立一个解决同类问题的模型。因此在教学抽屉原理时,让学生在玩中,在解决问题中层层深入,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帮助建立了数学模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抓住假设法中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的分一分,把苹果尽量“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个苹果,余下的苹果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苹果数多1个。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新课结束,学生对简单的“抽屉原理”本质理解的很透彻,每个同学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和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总觉得课堂上,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老师提示性的语言,学生能“总有……至少……”这样的关联词语得出那样的结论吗?数学语言要求精简,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语言饶口,难理解,好多老师在理解的时候都存在歧。成年人都会出现理解错误,何况学生。教学时,怎样才能更好克服语言歧义呢?能否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教材语言做适当的改正呢?我还在寻找好的方法。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板书:小棒杯子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平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习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计了从52张扑克牌(去掉2张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肯定地说: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学生半信半疑时,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奥妙,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体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数量多1。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并做了记录,但对学生的有序思考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检测时,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对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还有两个差一点的学生由于思维无序,因此没能正确列举出来。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有学生出现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结论,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的错误:用商+余数。这时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同学思维中的错误制造思维矛盾,因此感觉学生对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商+1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3学生在用“抽屉原理” 解决实际问题时,书写格式教师指导不到位。有些题目是要先说结论,再说理由。那么说理由的时候,有的同学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还有的同学先列算式,再回答问题。在区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导下,我才明白这类题目的书写格式是:因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总的说来,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7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可取之处:
1 、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抽扑克牌”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 、在学生操作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操作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根小棒放进3个纸杯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继续探究:把5本书放入2个抽屉,部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那么7本书呢?9本书呢?
3 、在生活情境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比如:任意点13个同学起来,至少有2个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特别是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学生用比较凌乱的语言的进行描述,教师指导不够,因为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强化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8
六年级的“数学广角”的“抽屉原理”这一内容是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学生在进行验证、观察分析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中已建立了数学模型从而不难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练习找准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当出示“5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我仍旧要学生画图表示,但学生在反馈的时候,我就用列数据表示了,这样给学生一个参考,列数据比画图更简单点。当出示“6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的时候,我就要学生用列数据来表示了,又进了一个层次。当要出示“7只鸽子飞进3个笼子里”,这种情况时,我不是直接出示的,而是在6只得基础上又飞来一只,让学生猜测一下,会不会还是“总有一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学生看了6只(2。2。2)这种情况后,马上就可以发现,还有一只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3只鸽子了。通过“6只(2。2。2)”这种情况学生还发现了要看至少有几只,只要看最平均的那一组就可以了。接下来我马上提问,那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不画图、不列数据就可以直接得出“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有几只鸽子”?学生有了6只鸽子的数据,就发现了最好先平均分。我紧跟着让学生以“7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为例,让学生列式。7÷3=2……1,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数字的意义。当把“5只鸽子飞进3只笼子”进行列式,5÷3=1……2,我又提问,2只是什么意思,这2只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举例后发现,笼子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和算式里的商有关系,如果没余数就是“商”,如果有余数那是“商+1”而不是以前试教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商+余数”。
不过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当的小细节,如学生作业时发现少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理解“至少有几个会放进同一个盒子里”的意思。没能正在理解“抽屉原理”。只能进行简单的求值计算,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此内容属于奥数内容,理解起来较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了解学生,多挖掘学生的潜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感受到奥数知识的奥妙,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奥数知识的乐趣。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放球”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盒子里至少放两个球,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
二、建立模型——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纸个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有坡度。第1、2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第3、4题学生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灵活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第5题是用理论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游戏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根吸管放进3个纸杯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吸管数比纸杯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应该让学生加强动手操作,将动手操作与原理紧密结合,只有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理解知识。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
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10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练习的梯度考虑不周全。练习题3的难度太大,应在学习例3后再出现。另外,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整体性,但由于时间的安排,一直到课后,再没提及,有点遗憾。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11
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教学素材,经过几天酝酿,形成了本次教学。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抽屉原理”,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留给学生大量的思考空间。
2、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一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抽屉原理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3、本节课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抽屉原理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
特别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11篇 抽屉原理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反思3篇(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