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6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供借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1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朗读感悟法 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 、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 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 (世界) 如梦境
鱼 (天堂)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掌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充满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它不仅景色壮丽,而且生物资源丰富。作者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游记,根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味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用“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行教学。“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拓展延伸”。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准备相应的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应该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这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是:
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观赏了青海湖的哪些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青海湖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学生在预习中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1、青海湖哪一处景色最美?
2、如果让我们自己编排游览青海湖的行程,怎样安排最为合理?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也纳入到学生共同研讨的范畴之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把自己所找景色及观察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第三个环节:讨论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青海湖是美丽的,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导游,正带领着一个旅游团来到青海湖旅游,请你依据这篇文章,选取青海湖的一个景点,拟写一段导游词。可以灵活地选取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添加到你的导游词中。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充分研讨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写出导游词,并交由本组同学加以讨论,最后选出优秀的答案加以展示。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这环节中,我重点设计了这一道思考题: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又不致于破坏青海湖的环境?
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辨。而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往往会逐渐统一起来。
学生在自己的学案中甚至还拟了一些保护青海湖的宣传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这四个环节,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充分体会到这篇游记所蕴涵的语言之美、景色之美、人文之美。
四、说教学设想
在教学时,教师要十分注重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良好氛围,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海湖蓝色的湖水、青青的草地、迷蒙的鸟岛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之美。在第四个环节中,如果时间允许,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为学生实现新的发展所创设的有利的教学情境,会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到青海湖那神奇而壮丽的风光之中。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到黑板上自己去书写从文章中找到的青海湖的美丽的景色。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容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效果。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 倘徉 涟漪 震慑 伫立 繁衍 眸子 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 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 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 倘徉 朝前一倾 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4
学生视角
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也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难点
文章文字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之间会有一些距离,体会、想象梦幻般的青海湖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文章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学生会对这些生疏的词所描绘的景象产生困惑。所以教学时,最好借助于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画面?再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加之人情人境地朗读,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收获。
重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体会青海湖特有的湛蓝与质朴。
设计特色
读看结合,读想结合,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
师生共同查阅关于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青海湖,各有什么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自由交流
1 学生板书课题,注意指导梦幻两个字,并引导体会梦幻的意思。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梦幻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2.对于这个文题我们都想交流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把由题目所想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开启思路,更要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所得
1.这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
(这是一个几乎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哪怕读懂了一词、一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2.这课文哪部分能激发起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
(这一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重点,以读代讲,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在读中积累语言。一个为什么。又引导学生抓 特点,体会作者的技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一些方法。)
教师加大指的时间,尤为青海湖的蓝、质朴的美,更要在读中体会。说喜欢的原因时,也要结合文章中的重点词。
3.观看录像,看看镜头中的青海湖。
(在观赏的基础上更能感受青海湖的.美,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便于教师指导朗读。)
4.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
5.谈谈自己对这文章的、引导学生从语言、层次、等方面来,借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不仅知道作者怎样写,还要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文章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理清文章的顺序。可以说先写……再写……然后写……也可以用列提纲的形式。只要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
2、学生全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青海湖位于( )的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 )和 ( ),面积( )平方公里。
2.填充词语。
扑朔( )( ) 温柔( )雅 毫不( )( ) 酣畅( )( )
世外( )( ) 畅游( )( ) 安家( )户 繁荣( )( )
五、实践活动
我们领略了梦幻般的青海湖,其实祖国的那么多的名湖还有待于我们欣赏。请开个旅行社,每个成员都是小导游,用自己查询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这些湖有西湖、东湖、南湖、鄱阳湖、玄武湖、昆吵湖……
板书
4*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蓝——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质朴——粗犷、自然
鸟的世界——数万、生机勃勃
鱼的天堂——一群群、一层层、金灿灿、红艳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青一片碧绿一幅
海草滩美连绵起伏褐色巨大
湖一条银色画卷
水鸟美世外桃源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收集资料
交流欣赏
(本文是略读课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6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相关文章:
★ 《梦幻溪》大班音乐活动教案2篇 大班奥尔夫音乐梦幻溪教案
★ 大班音乐活动《梦幻溪》第二课时教案共9篇 音乐小溪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