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案12篇(千克和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03 16:39: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千克和克》教案12篇(千克和克的教学设计),以供借鉴。

《千克和克》教案12篇(千克和克的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教案1

  一、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以及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指导

  仔细看课本85页和86页彩图,思考下列问题。

  1、估一估:在超市小强和小丽看到的物品哪个重一些?

  2、猜一猜: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4、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算一算:一袋砂糖500克,两袋砂糖有多重?

  6、填一填:1000克=()千克

  7、比一比:感觉一下两袋砂糖的重量和一个硬币相比,谁轻谁重?

  8、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9、想一想:你知道怎样把物体的重量用合适的'单位表示出来?

  (自学时间6分钟)

  (二)学生自学

  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带着问题开始自学。

  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自觉认真的自学。

  自学结束

  师检查自学效果。

《千克和克》教案2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及第107页12题。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教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必要性。结合主题图,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物品的测量工具,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1千克形成直观感受。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练习用不同形式的题目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有趣的呈现。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估测能力的提升。

  二、复习目标

  1.通过交流单元知识整理,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

  2.通过举例、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3.四人小组交流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用电子称称量物体的质量进行验证。

  4.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测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难点:质量单位正确表象的建立。

  四、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克和千克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

  1.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表格等)把这个单元所学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

  (3)你会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

  2.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第八单元。(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

  2.交流梳理结果

  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选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

  汇总:

  (1)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克→1枚2分硬币的重量,1千克→两袋500克盐的重量。1千克=1000克

  (2)解决问题:想:1克、1千克大约有几个常见的物体重

  估:通过掂量物体进行质量的估计

  选: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在这个单元中,记住1克、1千克的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解决问题。比比看,谁记得最准

  3.及时检测

  (1)请举例说明1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一些。

  (2)抢答: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3)举例说明1千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

  (4)抢答: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5)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

  7粒黄豆大约重1(),1包餐巾纸重5(),1瓶洗衣液重5(),1箱苹果重20()

  (6)你能估计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寻找身边最感兴趣的三个物品,先估一估,再用电子秤量一量。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并汇报。

  4.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根据刚才复习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知识梳理,看,(出示思维导图),老师是用这样的方式梳理的,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个单元学习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

  5.随堂小测

  【知识点1】认识克

  下面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是()。

  ①②③④

  【答案】③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1克表象的建立。1克的质量不仅是克这个质量单位走进学生内心的关键,更是学生估测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实际重量的标准,因此应在教学时格外重视。

  【知识点2】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答案】克;千克;克;克。

  【解析】注意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知识点3】改错

  爷爷收到了一封信,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也来看一看,读一读这封信:

  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千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克重。孙子:小明 20xx年6月11日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

  【答案】亲爱的爷爷:您好!今天是我十岁生日,我身体特别棒,体重已达40千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克的鸡蛋,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300克的蛋糕,妈妈领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我还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孙子:小明 20xx年6月11日

  【解析】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首先学生要对1克和1千克有正确的表象,其次要能够想象出物体的质量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答案。对于生活中不常见的物体,通过比较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了。

  六、课后作业

  1.排序

  990克 1千克 90克 9千克

  ()>()>()>()

  【答案】9千克>1千克>900克>90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的关系的掌握,学会利用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它们各重多少?

  【答案】12;6;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计算。题目的着手处是最后一幅图,容易使不够细心的学生误以为没有解决办法。

《千克和克》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千克和克》教案4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 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 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 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 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 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 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 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 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 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 称水果糖

  1、 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 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 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 估计有多少块?

  5、 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千克和克》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千克和克》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条,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问题,平时你们去超市买东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师:对,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俱全,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

  出示图一:购物

  师:周末,小丽和小宁陪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都买了些什么?物品外装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饼干,净重110克

  生:洗衣液,净重5千克

  师:嗯,还有一个苹果需要用称来称一称,才知道它的重量,5个苹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克和千克》出示图:图片找标识(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先来找一找含有克作单位的物品,把它找出来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苹果,25千克

  师:嗯,真棒!我们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净重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吗?

  生:称

  师:对,用称来测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称。

  出示图:日常生活中的称

  师:看,这些都是测量物品的称,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选择的称是

  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称吧。

  师:第一个是电子称:它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电子计量器具,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稳定。第二个是体重称:它能够准确的称量人体的体重。第三个是磅称:磅称用来称量较大物体的重量,一般适用于货物、工地等场所。最后这个是天平称,天平称主要测量比较轻的物品,你们知道天平称的使用方法吗?

  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左端的“0”刻度开始。

  3、称的重量范围在5千克。

  4、将物品放在盘子左边,游码放在盘子右边,一定要轻拿轻放,调到平衡。

  5、读出数据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称的名称和操作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1克有多重?1千克又有多重呢

  生:想

  师:好,咱们先来研究1克有多重?现在老师手里拿了一枚2分的硬币,你们猜一猜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约重1克

  师:约重1克,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亲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2分的硬币,发给同学们,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师:一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

  生:很轻,很小

  生:像没拿东西一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咱们再来看一个小实验,用天平称黄豆,看看一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呢:出示:称黄豆

  师:问题: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同学们估算一下!

  生:7粒

  师:对,咱们这个实验上显示结果是7粒,黄豆大约有1克重,因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总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大约重1克,这种比较轻的物品是用天平称来称的。咱们再来看图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单位的商品,把它给找出来吧!

  出示图:克

  师:请同学回答,把它读出来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师:对同学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单位的商品。

  师:(板贴)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字母“g”表示。刚才我们学习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图: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绒

  师:嗯,回答正确,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如这包纸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张,就会比1克轻。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一张纸

  生:

  师: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一粒米.......同学们,刚刚对1克已经有了初步地认识和了解,那我们一起继续研究1千克有多重!

  出示图《千克》大家看,这些物品的净重都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谁能准确的读出来,说一说?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苹果整箱重5千克

  生:盐一袋重500克,有两袋重,就是两个500克,500克+500克=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来看我手里拿着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师:是的,你们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师:对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样来测量千克的呢!

  一起来看:物品的重量用称来测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个西红杮约重1千克

  3、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

  测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几,所指向的数字就是几。

  师:板贴: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字母“kg”来表示。课堂总结: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学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币是1克重,7粒黄豆约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两个500克,两个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出示:

  一、小练习:

  1、一袋奶粉重500()

  2、书包重1()

  3、一个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体重28()

  5、一个气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断:

  1、一袋盐重500克。()

  2、一只鸭重3克。()

  3、一根跳绳长2厘米。()

  4、爷爷体重重60千克。()

  5、一只猫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知道了物体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为单位的,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面都有它的净含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体吧!

《千克和克》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千克和克》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千克和克》教案9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和克》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

  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千克和克》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

  1、填单位。

  2、找朋友。

  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千克和克》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千克和克》教案12篇(千克和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千克与克》教案 11篇 克与千克优秀教案

幼儿园小班户外安全教案7篇(小班户外安全安全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8篇 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

克、千克、吨教案11篇(克,千克,吨教案西师版)

有趣的关节教案9篇(有趣的关节教学反思)

暑假安全教案12篇(寒假安全教案)

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教案10篇(诚信考试主题班会内容教案)

《有趣的肥皂》教案6篇(幼儿园小班有趣的肥皂教案跟反思)

不一样的车牌教案6篇 大班数学教案不一样的车牌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3篇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第二课时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