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化学性质教案5篇(碳的化学性质优质课)

时间:2024-02-05 10:1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碳的化学性质教案5篇(碳的化学性质优质课),供大家参考。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5篇(碳的化学性质优质课)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和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随着沮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板书]: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复习提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学生活动]: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汲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学生活动]: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板书]:C + O2==CO2(碳充分燃烧)2C + O2==2CO(碳不充分燃烧)[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解]: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板书]: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教师活动]:①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井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实验:C和CuO的反应现象:

  (1)有红色固体生成;

  (2)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化学方程式:C + 2CuO==2Cu + CO2↑

  [教师提问]:这个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讲解]: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教师提问]: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讲解]: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板书]:C + CO2==2CO

  [讲解]: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板书]:

  三.化学反应中发热和吸热现象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汽机)等。[学生活动]:讨论如果设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目的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总结、扩展小结: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C)氢气(H2)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稳定可燃性C + O2==CO2 2C + O2==2CO 2H2+ O2==H2O还原性C + 2CuO==2Cu + CO2↑ C + CO2==2CO H2+ CuO==Cu + H2O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85页习题第1、2、5题。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3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N

  C.2H 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烧 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 ]

  A.H2和O2 B.H2和CO2

  C.C和H2 D.C和O2

  附2:课堂练习二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 ]

  A.C B.CO

  C.CO2 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 ]

  A.木炭粉 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 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 6 4 2.稳定 增强 3.CO CO2 +2 +4 4.D 5.B 6.C

  7.2C+O22CO C+CO22CO 可燃 还原

  8.1∶2 CO2 9.A 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 ]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 ]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

  A.CuO B.C

  C.Cu D.CO2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4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碳的化学性质。

  点燃

  C + O2========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 + O2========2C0 (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 C========2Cu +C02 ↑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

  四、小结:

  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 + O2========C02

  (O2充足)

  点燃

  2C + O2==========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 + O2========2H2O

  还原性

  高温

  C + CO2========2C0

  高温

  C +2CuO==========2Cu+C02 ↑

  点燃

  H2 + CuO========2H20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5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碳具有还原性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拓展提高──煤炉中碳发生的反应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案

课题

碳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碳能否与化合态的氧发生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碳单质的还原性,即,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重点

学习碳的还原性。

难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仪器

药品

试管、具支试管、单孔胶塞、止水夹、导气管、药匙、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等。

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2.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

观看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 点燃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5篇(碳的化学性质优质课)相关文章:

小学生交通安全班会教案6篇(小学生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教案课件)

小学语文教案实用3篇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心理健康主题教案9篇(中职心理健康教案)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4华3篇(凤凰出版社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精品3篇(中班音乐优秀教案)

《羚羊木雕》语文教案11篇(羚羊木雕教材分析)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1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详案)

认识钟表教案5篇

排球教案5篇

《蚂蚁》教案5篇(蚂蚁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