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12篇 端午粽教案设计和反思

时间:2024-02-09 11:2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端午粽》教案12篇 端午粽教案设计和反思,供大家阅读。

《端午粽》教案12篇 端午粽教案设计和反思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教案2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

  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多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粽》教案3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5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总会粽子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 ”,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和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习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有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粽》教案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教案10

  教学目标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 字最后一横要长。豆 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 粽子 节日 中间 总是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怀念 糯米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端午粽》教案11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端午粽》教案12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教案12篇 端午粽教案设计和反思相关文章:

端午节手工教案3篇 端午节手工作品讲解

实用的端午节周记3篇 端午节周记怎么写?

公司端午活动策划方案10篇 端午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目的

端午节祝福问候语6篇 端午节祝福贺语

端午节活动总结12篇

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3篇 端午节小学生主题班会教案及课件

优秀端午节日记10篇 《端午节》日记

关于端午节的日记12篇

端午节的作文精11篇 端午节作文开头

有关端午节的作文500字7篇 关于端午节的关于端午节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