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讲科学用科学教案),以供参考。
实用的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3.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4.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2.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模型和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图片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
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六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六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将身体的某个关节固定起来做某件事情,体验关节的作用。
10.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关节呢?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教后反思:
在《关节》这一课的教学中“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便利用有效的提问,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把各种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做各种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借助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转载于:关节的教学设计科学)的关节来直观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
东郭镇李岭小学
实用的科学教案2
一、 设计意图
2-3岁的婴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托班集体活动中,要逐步学会主动活动。而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四肢动作协调性弱,因而在活动中经常摔倒。我们把握这一时期幼儿大运动发展的关键期,结合玩具“不倒娃娃”身体摇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来设计游戏活动,以教育幼儿在摔倒时像不倒娃娃那样,勇敢的自己站起来。发展幼儿身体平衡感和本体感。
二、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2、培养幼儿在双脚前后分开交替离地的动作协调性以及身体自然摇晃(摆动),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感和本体感。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让幼儿用手充分摇晃、转动不倒娃娃,观察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2、难点是幼儿在双腿前后分开双脚交替离地模仿不倒娃娃身体前后摇晃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
四、活动准备
1、玩具不倒娃娃(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许多小花房及小披风(不倒娃娃住在里面,材料来自:适合幼儿操作的'硬纸包装盒、、各色皱纹纸折花)
3、游戏区布置成草地(装饰草坪若干块、各色装饰小花、大块垫子)
4、教师应熟记与不倒娃娃有关的故事、熟练弹唱相配的乐曲、歌曲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大运动练习
教师以“花姐姐”的角色带领小宝宝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来到草地上游戏(模仿小虫子爬、小鸡点头走、小鸭摇摆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间休息。引导幼儿观察,草地上什么?——有各种颜色好看的花,还有许多小花房呢!——观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纸盒的报纸及每盒一朵单色纸花)
(二)基本部分
1、用打开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复习精细动作(二指捏)
(1)“花姐姐”请宝宝们猜猜谁住在小花房里呢?(教师摇一摇小花房,里面发出响铃声,教师给幼儿充分的猜想和语言表达的机会)
(2)“花姐姐”以探询的神态对小花房说“小花房、小花房,请你快开门,让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请花姐姐自己来打开。”
这时,教师示范用一只手二指捏的方法开花门,用双手撕报纸给小花房脱下披风,露出纸盒。请宝宝们都去为小花房开门,集体练习单手二指捏、双手二指捏撕报纸,取出纸盒里的娃娃。
2、教师请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征(重点没有脚),摇晃娃娃会怎样(充分引导幼儿说出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3、教师和幼儿与不倒娃娃做游戏: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后摇晃、左右摇晃、原地转圈的姿态,重点让幼儿练习双脚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离地身体摇晃、单脚支撑身体等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平衡感。
4、教师出示已在绘画纸上画好的不倒娃娃头,请幼儿观察画面缺什么(胖身体),请幼儿与老师共同为娃娃粘贴胖身体,让幼儿练习二指捏的精细动作,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5、音乐律动《不倒翁》
教师范唱歌曲,并配以相应动作,引起幼儿兴趣。
师幼一起做律动,并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
实用的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
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实用的科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势抛出一个问题,以回忆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现摩擦的普遍存在。)
2 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 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实物演示:让这两块木块这样相对滑动,在两块木块间就有摩擦力产生,这个摩擦力是阻碍两块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上面的短木块向右滑动,就会受到下面的长木块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长木块向左滑动,就会受到上面的短木块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书接触面摩擦产生)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内容,如果不把教材内容放到生活与实践中去,那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根据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我这样处理教材:在学生对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础上,通过亲自体验和运用感官观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这样将学生的已知与新知建立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受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简捷方便,便于教师对概念的阐述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种阻力。领悟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接触,二是运动。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见摩擦力所产生的阻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通过这几个小活动,将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并讲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间接测量的。用测力计拉着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文具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对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尽量让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样的速度前进,要用手把测力计稍抬起,以免运动时测力计底板与桌面产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录像。
(板书大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块木块(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实验木块下滑而第二次实验却没有下滑。为什么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块上加上一个重物后匀速直线拉动它,比较和没加重物拉动时的变形有什么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3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怎样用它们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里有两个因素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分别来研究。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实验记录表。小组轻声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表中。
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动相同重物时,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书光滑 粗糙)
5 刚才我们只拉着一个空文具袋,这个摩擦力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再装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么变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学习方法同上)
(板书轻 重)
6 播放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动画。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用手指轻轻一推透明胶圈,移动距离很小,换种运动方式变滑动为滚动,移动距离增大。
(设计意图: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喜欢鲜明的形象活动,他们爱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更爱自己做实验。通过录像和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而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活动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生自主的对比实验使得他们对于实验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车刹车装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图片,你能从这些事例中说出人们是在减小摩擦,还是利用摩擦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业: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2 总结: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造成困难和危险。我们可以针对摩擦力的特性采取有效的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危害。
揭示听话玩具小人谜底。
(设计意图:《科学》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其核心策略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利用课件针对生活中的实例判断说理摩擦力的运用情况,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科学来自生活,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体现科学的价值。)
五、板书
接触面摩擦
产生↙ ↗轻重
摩擦力的秘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讲科学用科学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