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篇

时间:2024-03-12 17:2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篇,供大家参阅。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篇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听赏合唱《我爱我的祖国》时,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

  2、能积极参与二部轮唱,体验轮唱的乐趣;能在音乐活动中将曲子按拍号分类存档。

  教学重难点:了解二部轮唱、体验二部轮唱的`乐趣;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一、 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在每周都要进行升旗活动吗?每当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2、 揭示课题

  二、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的情境及节拍特点;

  3、复习3/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4、引导学生说出6/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并讨论歌曲中几种典型节奏

  5、全班随着范唱音乐轻轻划拍,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6、 随琴跟唱歌词三遍,第一遍用“|a”模唱,第二、三遍带词演唱;

  7、突破难点,分组划拍演唱;

  8、 艺术处理: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三、感受《我和我的祖国》

  1、初听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特点;

  2、复听全曲,体验“我”和祖国永不分割的情感;

  3、再听全曲,表现情感,可跟唱,身势律动等。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祖国在我心中

  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演唱歌曲《祖国印象》,并随机评价。

  二、读谱学唱《美妙的歌声》

  1、介绍各种演唱形式;

  2、随琴识读乐谱;

  3、熟唱歌曲;

  4、将全班分成两个轮唱组,并进行轮唱练习

  (1)要求:轮唱是不同时开始,但同时结束的演唱形式,结束时两个声部一定要整齐。

  (2)方法:当第一声部唱到回时,第二声部从处进入,第一声部将反复一次,以便两个声部同时结束。

  5、说说轮唱与齐唱的气份是否一样,轮唱有何特点。

  三、给下载的音乐存档

  1、 学生回忆2/4,3/4拍子的含义及其规律;

  2、 教师弹奏谱例,学生随及轻轻划拍,辨别拍子;

  3、 请学生为教师弹奏的谱例存档,将相应的拍子写上序号。

  四、课堂小结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愉快的声音学会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积极参与这首歌曲的表演。能主动参与即兴接唱的音乐创遍活动。

  2、能认真听赏电子音乐《森林晨光》,并能用语言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3、能用欢快,明亮的音乐跟唱《绿色的歌谣》。体验歌曲中的情感;能主动搜集与环保相关的资料并参与课堂交流。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演唱《小鸟,请到这里来》。

  怎样指导学生创遍歌词、歌曲是本节课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讲述《小鸟的故事》

  二、导入

  播放音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听了这首曲子后你想到了什么?结合你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说一说。

  三、导学

  1、范唱

  播放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即兴接歌词

  用响板击拍节奏:

  2 xx xx |xx x| 4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学生按此节奏接着说:这里 。 师:小鸟 请到 这里 来。生:这里 森林 长成 排。

  这里 草地 像绿 海。

  这里 鲜花 为你 载。

  这里 清泉 为你 开。

  听老师弹奏四段曲子,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3、排列旋律

  (1) 听旋律(1~4句);

  (2) 说联系,组合旋律;

  (3) 唱旋律。

  四、组装词曲

  将首先接歌词的内容添到旋律里,大家唱一唱。

  五、学唱歌曲

  1、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对比一下,这首歌曲有那些地方和我们创作的`歌曲不同呢?

  2、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1)用小鸟展翅的动作解决八分休止音的节奏问题。

  (2)用“啦”轻唱旋律。

  (3)跟琴模唱第二乐段。

  3、全班齐唱歌曲

  第二课时

  一、表现创作

  1、情感处理

  (1)第一乐段;

  ①学生轻声唱一遍,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②分析讨论:小鸟们渐渐地飞回来了,飞来了。力度?情绪

  (2)第二乐段:

  ①轻唱一遍,感受、体验;

  ②分析讨论:小鸟多自由吧!多快活呀!小朋友高兴地呼唤着小鸟快回来。这里力度?情绪?

  ③老师总结:

  很好,这一段我们应该唱得跳跃一些,用明亮的声音表现小鸟那种自由飞翔,

  自由歌唱,愉快生活的情景。

  六、表现歌曲

  (1) 全班随乐轻唱歌曲;

  (2) 分角色演唱;

  (3) 用身势动作为歌曲配节奏。

  七、交流体会,升华美感

  1、和小鸟做游戏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3

  教材分析:

  歌曲《故乡的亲人》在教材中要求为“听赏与跟唱”。同时,本曲也是株洲市20xx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三必”内容之一。乐曲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联系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旋律优美,结构简单,音域跨度适中,符合五年级学生听赏能力和吹奏水平的范围。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故乡的亲人》情感意境

  2。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故乡的亲人》

  3。在学习《故乡的亲人》的过程中认识美国作曲家福斯特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将竖笛教学贯穿歌曲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听赏、吹奏、身势律动等活动中感受音乐旋律优美的意境,同时认识曲作者。

  教学设计亮点:

  趣味的音乐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在简单的竖笛学习中熟悉歌曲,学生在歌曲意境铺垫的.驱使下能够运用唱、奏等方式抒发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式感受歌曲

  能够用竖笛演奏的方式来体验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竖笛、口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放松导入(集中注意力活动“拇指游戏”,伴奏《老黑奴》)

  2。熟悉C调指法

  ①考眼力:指音唱音(单音)

  指音吹音(单音、音组、音阶)

  ②考听力:弹音唱音(单音)

  弹音吹音(音组)

  二、新课

  1。视力放松操

  ①播放《故乡的亲人》(师配节奏)学生视力放松操

  ②介绍曲名《故乡的亲人》、作者:史蒂芬·福斯特

  2。身势律动

  ①原地挥手(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第一句:点头

  第二句:单手一拍一次……

  第三句:举起双手……

  第四句:单手一排一次……(和第二句动作一样)

  ②走动(重复前面动作)

  ③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特点

  3。用竖笛为歌曲伴奏

  ①学生吹奏每句的最后一小节(单独吹四拍→钢琴弹奏前面学生吹奏长音)

  ②学生吹第一个音伴奏(每个音吹足四拍)

  4。教师口琴范奏全曲

  三、拓展

  1。学生用“Wu”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奏与原曲合作加支声伴奏

  3。学生尝试与教师合作加支声伴奏

  四、小结

  拇指游戏《老黑奴》

  作者:斯蒂芬福斯特作品:《故乡的亲人》、《老黑奴》

  学生听《苏珊娜》出教室

  教学反思:

  现代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开阔的世界,学生成长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世界。在音乐教学中常常误入了“为了唱而唱”或“为了奏而奏”的教学模式里。为了追赶上学生日益多元的。信息量,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但一切的教学手段、学生所学习的技能、感受音乐过程中参与的活动等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辅助孩子们找到抒发情感的方式,和增加音乐表达能力所作的铺垫。经历这堂课的不断打磨和改进过程,我有了以上的启示。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师: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生:雨!

  师:你们喜欢雨吗?为什么?

  师:下雨的时候,你们在雨中玩些什么?

  师:雨有许多许多,有绵绵细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阵雨等等,你喜欢怎样的雨?为什么?

  师:当天空下着小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滴答滴答)

  雨越下越大,这时候你觉得雨声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声音变大了,哗啦啦啦)

  师:你能用身边的东西或肢体表现大雨或小雨吗?

  (学生表现得很棒!)

  师:你们瞧,有一个小朋友正在路边踩雨玩呢!你们想不想加入他?

  (生初听音乐边律动)

  二、教授新课

  1、出示课题《踩雨》

  2、复听歌曲,熟悉旋律,说说听后的感受。

  3、用视唱法学唱歌谱,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

  4、完整唱歌谱。

  5、跟伴奏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唱第一段歌词。(提出注意点,并正确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生说说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玩耍的情景,塑造了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意境。

  三、创编与活动

  提出要求:发挥想象,创设情境,表现儿童在绵绵细雨中踩雨的情境。

  1、生小组讨论合作(多种形式表现)比一比哪组表现最棒!

  2、小组展示,、表扬。

  四、、作业

  师: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家们用他们的笔,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雨景,他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我们学过许多关于雨的歌曲,回去以后搜集一下,下节课交流,看谁找到的关于雨的歌曲最多!

  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小结: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五、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教学反思:

  收集整理资料,在音乐活动中积极感受,积极参与。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 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1) 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 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

  (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

  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 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不能随着音乐得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3)片段三:鸭子出场。

  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

  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

  (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

  (6)片段六:狼出场了? 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 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 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 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 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

  (11) 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

  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

  知识目标:

  1、认识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ⅩⅩ”和“ⅩⅩⅩⅩ”,感受音的长短,并且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2、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所包括的小知识。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本学期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体验歌曲中主人公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能力目标:在学唱歌曲中,使学生对台湾校园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并感受其清新、轻松、亲切的特点。

  知识目标:了解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初步感受和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感受和声的美妙。

  歌曲分析

  本课是由台湾著名的民谣创始人叶佳修创作的一首民谣歌曲。歌曲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两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跳跃富有动感,即刻使人联想到,漫步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情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较强的表达了对家乡充满着激情的抒发,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休止符,更近一步的表达了对童年时美好时光的怀想,句末的旋律在变拍子中有高音,下行结束,表现了那时的童年回忆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对比法,分组合作式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要养成认真倾听,勇于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台湾校园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师生一起唱。

  (目的:为后面引出民谣这种歌曲的形势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活跃气氛。)

  2.师: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

  师:台湾省是由台湾岛及其周围的绿岛、澎湖列岛等几十座岛屿组成,是我国第一大岛。还有很多自然景观象日月潭,北投温泉风景区,台北故宫博物馆,号称世界第二大断崖的清水断崖。主要民族有汉族、高山族。(米仓,水果之乡,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使用的语言有普通话、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

  台湾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一批正直、朴实、真挚、爽朗的台湾人,正是台湾人的这种性格特点,孕育了具有台湾风格的艺术形式。如台湾的民歌、台湾的校园歌曲等。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唱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播放歌曲,谈感受

  歌曲背景

  《外婆的澎湖湾》是由台湾着园歌谣的创始人叶佳修写的。他说,其实这首歌是为着名音乐人潘安邦写的,而且是真的完全为他写的,里头的外婆就是潘安邦的外婆,澎湖是他外婆住的地方,他告诉叶佳修自己小时候的风景,当叶佳修写《外婆的澎湖湾》的时候还没去过澎湖,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背景比较接近,都是乡下的孩子,所以叶佳修把潘安邦的'外婆想成自己的外婆。很快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潘安邦在唱完这首歌曲之后,一曲成名。澎湖湾也跟着闻名起来,而且更有趣的是,潘安邦的外婆也如澎湖的景点一样,成了游客们拍摄的对象,慈祥的外婆从来不会拒绝游客们的要求,因为她知道,是孙子的歌把他们带到了澎湖。老师下载了一些澎湖美景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澎湖flash由潘安邦演唱)

  二、学唱歌曲:

  师:看了这么动人的澎湖美景,是不是也激起了你们对澎湖的向往?现在咱们到台湾旅游也很方便,合适的机会时和爸妈一起到澎湖湾游玩了。

  1、初听: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

  2、复听:

  思考: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3、诵读歌词(放伴奏音乐)

  4、师弹琴

  捕捉学生演唱不准的地方,进行纠正,解决难点,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5、难点突破:切分节奏,用对比的方法练习

  6、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练习歌曲

  7、有感情地演唱:

  歌曲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演唱时要强调声音和情感,不能喊唱。

  8、抽查练习

  9、欣赏名家演唱

  欣赏着名歌唱家谢莉斯王洁实演唱的二重唱《外婆的澎湖湾》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他们是如何为歌曲进行合唱处理的。(课件)

  和声效果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校园歌曲“点歌台”,一起去欣赏、品味台湾校园歌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吟唱了优美的台湾校园歌曲,还了解台湾其他方面的知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人民有着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他们也深深地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盼望着相聚。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同胞都在第一时间里捐款捐物,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大灾面前福祸同当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深深地期望他们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吧。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

  教学内容:

  1、听《步步高》

  2、听唱《步步高,新春到》

  3、拓展:广东音乐

  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文化。

  2、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欢快地情绪演唱该曲。

  3、欣赏更多的广东音乐。

  教学重点:能听辨出广东音乐中常用的几种乐器。

  教学难点:在听熟乐曲的基础上,跟着音乐边划拍子边哼唱歌谱。

  教具准备:录音、钢琴、高胡、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乐器(高胡)

  2、谁能来试着演奏这件乐器。

  3、高胡有别于二胡。高胡的声音更为明亮,它是由二胡改造而成,也称粤胡。你可知道“粤”是我国哪个省的'简称。(广东)

  4、介绍其它乐器。秦琴、扬琴(出示图片)

  5、有一位广东的作曲家吕文成,创作了很多用以上这些乐器演奏的乐曲,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他的代表作《步步高》

  二、赏析结合

  1、这音乐情绪如何。

  2、你能用一个“lv”字来跟着模唱,感受此曲的欢快吗?

  3、播放《步步高,新春到》

  (1)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2)能否用线条或色彩来记录你听到的音乐。

  (3)导学生跟琴摸唱。

  (4)完整哼唱该曲。

  4、再听《步步高,新春到》,为歌曲配上声势动作,划拍子。

  三、拓展

  1、广东音乐的特点: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乐,主要由高胡、扬琴、秦琴和琵琶等乐器演奏。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

  2、听其它作品如:《雨打芭蕉》, 《平湖秋月》等。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2、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2、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学唱歌曲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讨论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师生共同讨论)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应“3-#5”处#5的音准。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教学的重点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最好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小结

  4、课后作业: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最好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学唱《在卡吉德洛森林》

  这首短小精干的波兰民歌,具有三拍子音乐的舞蹈风格。初听时,引领学生作第一拍跺脚、第二、第三拍拍手的动作感受三拍子音乐的风格。前两个乐句要求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后两个乐句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二声部第二乐句接第三乐句处,注意唱准五度音程。结合教材中的练声曲,学习连音和跳音的`唱法。

  (二)欣赏男声合唱《游击队歌》,混声合唱《茨岗》。

  《游击队歌》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的代表作。它诞生在1937年的抗日烽火岁月。全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特点,曲调轻快流利,节奏活跃,富于变化,充满旺盛的活力,生动地刻画了游击健儿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形象和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茨岗》是一部混声合唱,主要让学生接触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体验茨岗人丰富的感情和富有异国情调的诗意。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安全教育主题教案3篇(小学三年级安全教育教案)

三年级安全教育教案5篇 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三年级安全教育教案4篇 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16篇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篇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反思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经典12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感想总结归纳

六年级语文上册工作总结12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工作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案10篇(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分数整理与练习教案3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五年级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篇(七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