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二上册数学教案5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免费下载,供大家参阅。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1、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 , , ,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2、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 6, 8, 10; 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 +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3、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4、例1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1、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 ⑵15,36,39;
⑶12,35,36; ⑷12,18,22、
2、已知ABC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是角、
3、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4、习题1、3
课堂小结:
1、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问题2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通过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是很重要的。
4、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根据例4的度数的求法,思考如下问题:
(3)如图5,过D点画AB的平行线MN,与AC、BC交于点M、N,则的度数多少?
(4)当MN绕着点D旋转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变化1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仍在线段AC、BC上时,变化2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上,与BC的交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变化3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与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时,变化4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在C点时,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5、小结
通过设置问题:“本节在知识方面以及在思想方法方面你有怎样的收获?”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注意:辅助线的作用及运用定理及推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3#3
b、上交作业P42#16、17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4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5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难点:四边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四边形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四边形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
2、教法建议
(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四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
(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
(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
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四边形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已知:如图48,直线于B、于C。
求证:(1)(2)。
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 3。
九、板书设计
初二上册数学教案5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免费下载相关文章: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的认识》3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教案)
★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