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例6篇

时间:2024-04-12 09:59: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科学教案范例6篇,供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范例6篇

科学教案范例1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科学教案范例2

  活动目标

  1、认识外婆家。

  2、激发幼儿对外婆家的喜爱之情。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外婆家的相关视频;红、黄、蓝三色笔。

  活动过程1、教师用与幼儿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

  ◆休息天有没有上外婆家去?

  ◆外婆家有哪些好看又好玩的地方呢?

  结合外婆家的相关视频进行讨论。

  2、出示范例图,告知幼儿怎样涂色。

  "小弟弟不认识外婆家的路,妈妈告诉他,你只要将小路上的石头涂上颜色,就知道外婆家在哪儿了。"3、教师演示握笔和涂色的方法。

  4、幼儿用红、黄、蓝三色笔涂小路上的石头。

  5、教师观察幼儿握笔和在规定范围内涂色的情况,对部分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

  6、涂色完毕,幼儿围坐在一起,教师提问:

  "你们帮小弟弟找到外婆家了吗?"7、幼儿相互观看同伴的作品。

  活动反思:

  在社会《外婆辛苦了》活动时,由于孩子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在认识外婆的工作时,仅限于知道外婆在哪里工作、干些什么(工作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小班后期孩子完整语言有待培养的特点,在活动中我还增设了小朋友与外婆“通电话”的游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在积极主动的自主选择制作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因孩子间个体差异的存在,我在准备制作材料时,应有层次上的要求。幼儿能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到外婆对孩子的爱,了解到外婆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并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外婆的喜爱之情。但小班孩子的情感萌发,还需依赖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实现。

科学教案范例3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等等,当幼儿在玩皮球时,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了,好象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环境。皮球里住着谁,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准备:

  1、充足气的皮球两个。

  2、没有气的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1、老师今天带来了朋友,看,是谁啊(皮球)

  你们会玩吗?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玩

  2、提问: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蹦跳、滚动、飞起来)

  孩子边讲边请他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如: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请小朋友学一学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样子)

  二、 谁住在皮球里

  1、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又会飞呢?(自由发言)

  皮球按下去硬硬的,好象有谁住在里面,你认为是谁住在皮球里呢?(发散思维)

  2、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那么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听完后你们告诉我是谁住在皮球里?幼儿完整地听故事一遍。

  3、故事里说皮球里住着谁?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

  三、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说说有什么感觉?

  皮球很硬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是什么呢?(空气)

  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或对着小朋友的或者脸放弃,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你们感觉到什么东西从皮球里面出来了?(空气)皮球变得怎么样了?(扁扁的)那皮球里面住着谁啊?(空气宝宝)

  2、请幼儿上来玩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没有空气皮球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飞不起来。)

  3、怎么样让皮球再次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

  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喜鹊一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皮球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呢?

科学教案范例4

  设计意图: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幼儿对水的游戏非常喜爱.通过嬉戏、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现许多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简单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 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 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 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 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记录表:(给幼儿使用时可放大)

  石头

  磁铁

  积木

  乒乓球

  其它

  ……

  编辑评析:

  科学活动让幼儿直接参与是很重要的,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中体会是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比较缺乏的。这个活动注意了这一问题。同时在科学活动中,注意幼儿的表征,注意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见到的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从两方面来看,这一个活动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

  但是这个活动有一些方面还值得进一步考虑:

  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小组进行,让幼儿单独自己实验、单独填记录表不是太合适。尤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在小组里的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先集中表征他们的发现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这一科学活动虽然强调了幼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但在具体活动中对语言的强调并没有放在首位,而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语言交流发现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孩子们在实验前的猜想,也最好是先用语言表达。

科学教案范例5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

  2、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纸杯、玻璃纸、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4、小旗、金箍棒、扇子、蒲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我是小小魔术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我要变魔术了,注意看好了。”

  教师将这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只要把豆子放进瓶子,盖好瓶盖,摇一摇,你们听到什么了?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2、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四个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

  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区”引导幼儿听一听挥动纸、搓搓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的材料的杯子说话,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声音表演会

  要求幼儿用手里的东西来制造表演出这些声音。

  下雨天场景(模仿下雨、打雷)摇晃豆盒像下雨声。

  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

  着火了(揉搓塑料纸)

  刮风(摇动旗子)

  4、了解噪音的危害,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要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让声音大一点?什么时候让声音轻一点呢?奥,对了,小朋友们睡觉时或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我们要轻轻的走路、轻轻地说话,老师上课回答问题时,要高声回答。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声音优美动听、如优美的歌声、动听的琴声、小鸟叫声、小河流水声。而有的声音像汽车喇叭声、小朋友大吵大闹的声音、电钻钻洞的声音、这些声音非常的刺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叫噪音。我们如果听到很响的声音时,要马上按住耳朵并张大嘴巴,平时也不要大吵大闹,要保护好嗓子和耳朵。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体。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有了第一个的基础,孩子们对制造声音不在是那么陌生,拿着材料就是玩,而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制造了什么样的声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并在同伴前演示。这环节一个是让幼儿能大胆的发言,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倾听力。可是孩子们对这环节能说出听到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音是“砰砰的'” “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 “沙沙沙”“叮当叮当”像下雨”,“像打雷。”敲小铃的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的孩子们能说出来,但这声音像什么不是想象的怎么好。好旦孩子们知道这些声音不一样原来是材料不同。

  整节课下来,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他们的成功。但我发现自己许多方面还做的不足,通过反思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争取做的更好。如:有的幼儿对所准备的材料很感兴趣而忽略了我对活动的讲解;在活动过程中我也没能关注每个孩子,有个孩子老是说生日吃蛋糕,我没能做出相应的回应,以至使这孩子注意不集中。还有我想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点,结合活动目的有机地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让活动进行的深入、透彻。

科学教案范例6

  活动背景:

  月亮是我们常见的自然事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月亮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充满着神秘色彩。9月24号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我设置了此次科学课程,和孩子们一起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活动名称:

  神奇的月亮姐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于“月亮”这一常见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2、初步了解月亮基本知识,能够大胆发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热爱生活。

  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视频)、图片若干、经验准备

  活动重难点:

  1、了解月亮基本知识。

  2、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小白船》,在柔美的乐曲中进入本次课程学习。

  师:“小朋友们,歌曲里的“小白船”是什么呢?”

  (二)小朋友眼中的月亮

  师:“有谁观察过月亮?”“在哪里看见过月亮?”“月亮几岁啦?““月亮上有没有动植物?”(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大胆发言)

  (三)美丽的月球神话

  让幼儿讲述所知道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观看科学视频,走进月亮,找到问题答案。(“好了,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月亮的故事和知识,但是月亮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吧!”)

  (五)重新认识月亮

  月亮,又称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属于太阳系月亮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的1/8月面重力相当于地球的1/6……

  (六)总结一下吧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一下关于月亮的内容。

  活动延伸:让幼儿课下搜集关于月亮的科技知识,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我们国家谁登上月球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等,下节课分享。

  (七)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范例6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教案4集3篇

大班科学热水变冷教案7篇

优选大班科学教案6篇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6篇

实用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

科学教案6合3篇

大班科学教案常用6篇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6篇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