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

时间:2022-11-06 21:27:26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以供借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③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学生介绍作者引入。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释题:题目是一种被动句式,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文体指铺陈、记述。

(二)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一生朗读,并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三)诗歌赏析

  1.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样子)洒(散落)罥(挂)忍能(这样)向昏黑(渐进)衾(被子)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见(同现)

  2.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四)欣赏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7、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涉及到事件的发生过程,抒情则是情感的迸发与升华。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具体分析参见课文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

  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

  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6

  课堂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杜甫草堂”视频

  2、 走进作者

(1)学生介绍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风采”,学生齐诵

  3、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朗读

  二、阅读三部曲

(一)、听读篇

  1、 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 指名读,师生评价

  4、 齐诵

(二)、解读篇

  1、 示范解读第一小节

  a、这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1)学生小组间交流

(2)成果验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怒风洒茅 急

  用“急”的情感读第一小节

  2、 自学提示

  a、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C、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问,提出来

(1)学生分三大组交流讨论,每组完成一小节

(2)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群童盗茅 叹

  漏雨难眠 悲

  渴望广厦 忧

(3)解答学生疑问

(三)、品读篇

  用“掘词法”品读,即挖掘诗中的关键词,充分展现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1、大屏幕展示示例:例如“怒号”一词要重读,以表现风的猛烈和无情;“老无力”一词应读得缓慢、低沉,表现作者的无力、年迈、悲痛……

  2、学生用“掘词法”品读,教师评价

  3、 我是“杜甫”,我来读!

  学生自读后分小节朗读展示。

  三、雨夜听心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 )的心的呐喊。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完善板书)

  四、千古绝“畅”

  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

  粗浅点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名篇。本课教学教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主体部分“阅读三部曲”的设计由听读、解读到品读,步步深入,真正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促教”的教学理念。

  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不能串讲支解。教师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有导学有自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入境入境,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焕发了古诗文的生命活力。

  古诗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诗句,理解诗文的内容,真正实现和诗文对话。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此间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不可小觑,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却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另外,“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传授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掘词法,定对学生大有裨益。不过我想,如果这一环节让学生配合圈点批注的方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重点难点:

  1、揣摩诗歌语言,进行朗读训练。

  2、品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提问: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确:《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词的读音。

  2、教师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指导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3、学生再次齐读,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读。师指导学生要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

“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

  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

“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七、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附板书

  叙事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年度教学计划6篇 幼儿园年度教学计划方案

中职心理教学工作总结5篇(心理课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个人工作计划7篇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包括哪些方面

学校教学教学总结3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情况)

二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参考11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音乐教室工作计划3篇 音乐教室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教师学期教学计划3篇(美术老师学期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2篇(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班春季教学计划3篇 春季学期小班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英语的教学计划怎么写3篇(小学四年级英语计划怎么写)